0 收藏 0 点赞 5,817 浏览 31815 个字

【本义】彖即文王所系之辞。 上者,经之上篇。 传者,孔子所以释经之辞也。 后凡言传者放此。

【案】《彖传》者,孔子所以释文王之意。 先释名,后释辞。 其释名则杂取诸卦象卦德卦体,有兼取者,有但取其一二者,要皆以传中首一句之义为重。 如屯则「刚柔始交而难生」,蒙则「山下有险」,皆第一义也。 释辞之体,尤为不一。 有直据卦名而论其理者,有杂取卦象卦德卦体者,盖辞生于名。 就文王本文观之,则据卦名而论其理者正也。 然名既根于卦,则辞亦不离乎卦,杂而取之。 一则所以尽名中之緼,以见辞义之有所从来。 一则以为二体六爻吉凶之断例,而见辞义之无所不包也。 惟乾、坤、坎、离、震、艮、巽、兑八卦不释名者,八卦之名,文王无改于伏羲之旧,而其德其象,相传已久,不待释也。 惟坎加「习」字,有取于重卦之义,故特释之。 其释辞则亦杂取德象,与其爻位。 如释乾「元亨利贞」之辞,则以天言之者,其卦象也。 以九五言之者,其爻位也。 释坤辞以地,释坎辞以水,释震辞以雷,则皆卦象也。 释坎以刚中,释离以柔中,释艮曰「上下敌应,不相与也」,释巽曰刚巽、柔顺,释兑曰刚中、柔外,则皆爻位也。 先明乾卦,则诸卦可通矣。

【乾卦】

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

【本义】此专以天道明乾义,又析元亨利贞为四德,以发明之,而此一节首释元义也。 大哉,叹辞。 元,大也,始也。 乾元,大德之大始,故万物之生,皆资之以为始也。 又为四德之首,而贯乎天德之始终,故曰统天。

【集说】

○ 九家易曰:干者纯阳,天之象也。 观乾之始,以知天德。 惟天为大,故曰大哉。 元者,气之始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乾元只是天之性,不是两个物事。

○ 又云:元者用之端,而亨利贞之理具焉,至于为亨为利为贞,则亦元之为耳,此元之所以包四德也。 若分而言之,则元亨诚之通,利贞诚之复。 其体用固有在矣。 以用言,则元为主。 以体言,则贞为主。

○ 又云:元者,天地生物之端倪也。 元者生意,在亨则生意之长,在利则生意之遂,在贞则生意之成。 若言仁便是这意思,仁本生意,生意则恻隐之心也。 苟伤着这生意,则恻隐之心便发。 若羞恶,也是仁去那义上发。 若辞让,也是仁去那礼上发。 若是非,也是仁去那智上发。 若不仁之人,安得更有义礼智。

○ 蔡氏清曰:天地间凡大者皆为始,始者便自大有生之初,自然之理是如此。 有生之后,当然之序亦如此。 《彖》辞元字只训大者,以本文原无始字义也,此以有万物资始句,故兼言之。 抑乾元之大,亦于万物资始处见也。

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。

【本义】此释乾之亨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杨氏万里曰:彖言元利贞,而独不言亨者,盖云行雨施,即气之亨也。 品物流形,即形之亨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前言万物,此言品物。 万与品,同与异与? 元为禀气之始,未可区别,故总谓之万。 亨则流动形见,而洪纤高下,各有区别,放特谓之品。

大明终始,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。

【本义】始即元也,终谓贞也。 不终则无始,不贞则无以为元也。 此言圣人大明干道之终始,则见卦之六位,各以时成,而乘此六阳以行天道,是乃圣人之元亨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乾道终始,即四德也。 始则元,终则贞,盖不终则无以为始,不贞则无以为元。 六爻之立,由此而立耳。 以时成者,言各以其时而成,如潜、见、飞、跃,皆以时耳,然皆四德之流行也。

○ 又云:六龙只是六爻,龙只是譬喻。 明此六爻之义,潜、见、飞、跃,以时而动,便是乘六龙,便是御天。 圣人便是天,天便是圣人。

○ 蔡氏清曰:谓之乘者,因龙字生也。 御者,如御车之御。

干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大和,乃利贞。

【本義】變者化之漸,化者變之成。物所受為性,天所賦為命。大和,陰陽會合,冲和之氣也。各正者,得於有生之初。保合者,全於已生之後,此言乾道變化,无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,以釋利貞之義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各正性命,他那元亨时虽正了,然未成形质,到这里方成,如百谷坚实了,方唤作正性命。

○ 又云:「干道变化,各正性命」,总只是一个理。 此理处处相浑沦,如一粒粟生为苗,苗便生花,花便结实,又成粟,还复本形。 一穗有百粒,每粒个个个完全,又将这百粒去种,又各成百粒,生生只管不已,初间只是这一粒分去,物物各有理,总只是一个理。

○ 又云:保合太和,即是保合此生理也。 天地氤氲,乃天地保合此生物之理。 造化不息,及其万物化生之后,则万物各自保合其生理,不保合则无物矣。

○ 又云:保合太和,天地万物皆然。 天地便是大底万物。 万物便是小底天地。

○ 又云:仁为四德之首,而智则能成始而成终,犹元为四德之长。 然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贞,盖天地之化,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也。 仁智交际之间,乃万化之机轴。 此理循环不穷,脗合无间,不贞则无以为元也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推其本统言之,则曰乾元。 极其变化言之,则曰干道。 始乎干元,终乎太和。 万物出于元,入于元,此元之所以为大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以二气之分言,则变者万物之出机,元亨是也。 化者万物之入机,利贞是也。 以一气之运言,则变者其渐,化者其成。 先言品物流形,后言各正性命。 物有此形,即有此性,皆天所命也。 谓之各正,则命之禀也,乃性之所以一定而不易。 谓之保合,则性之存也,又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。 盖太和者,阴阳会合冲和之气。 而乾元资始之理,固在其中矣。

○ 薛氏瑄曰: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诚之源也,道之体也,万殊之所以一本也。 干道变化,各正性命,诚斯立焉,道之用也,一本之所以万殊也。 然凡言体用,不可分而为二。

○ 蔡氏清曰:各正保合,虽合为乾之利贞。 然细分之,各正者利也,保合者贞也。 《文言》本义云:利者生物之遂,物各得宜,不相妨害,非即此之各正性命乎! 贞者生物之成,实理具备,随在各足,非即此之保合太和乎!

○ 林氏希元曰:各正性命是利,保合太和是贞。 向之资始于元,流形于亨者,今则各效法象,各成形质,而性命于是乎各正。 既而愈敛愈固,生意凝畜而不渗漏,化机内蕴而不外见,则太和于是保合矣。

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。

【本义】圣人在上,高出于物,犹干道之变化也。 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,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。 此言圣人之利贞也。 盖尝统而论之,元者物之始生,亨者物之畅茂,利则向于实也,贞则实之成也。 实之既成,则其根蒂脱落,可复种而生矣。 此四德之所以循环而无端也。 然而四者之间,生气流行,初无间断,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统天也。 其以圣人而言,则孔子之意,盖以此卦为圣人得天位,行天道,而致太平之占也。 虽其文义有非文王之旧者,然读者各以其意求之,则竝行而不悖也。 坤卦放此。

【程传】卦下之辞为彖,夫子从而释之,通谓之彖。 彖者言一卦之义,故知者观其彖辞,则思过半矣。 大哉乾元,赞乾元始万物之道大也。 四德之元,犹五常之仁。 偏言则一事,专言则包四者。 万物资始乃统天,言元也。 乾元,统言天之道也。 天道始万物,物资始于天也。 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,言亨也。 天道运行,生育万物也。 大明天道之终始,则见卦之六位,各以时成。 卦之初终,乃天道终始,乘此六爻之时,乃天运也。 以御天,谓以当天运。 干道变化,生育万物,洪纤高下,各以其类,各正性命也。 天所赋为命,物所受为性。 保合太和乃利贞,保谓常存,合谓常和。 保合太和是以利且贞也。 天地之道,常久而不已者,保合太和也。 天为万物之祖,王为万邦之宗,干道首出庶物而万汇亨,君道尊临天位而四海从。 王者体天之道,则万国咸宁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「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」,「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」,那元字便是生物之仁。 资始是得其气,资生是成其形,到得亨便是他彰着,利便是结聚,贞便是收敛。 收敛既无形迹,又须复生,至如夜半子时,此物虽存,犹未动。 在到寅卯便生,巳午便着,申酉便结,亥子丑便实,及至寅又生。 他这个只管运转,一岁有一岁之运,一月有一月之运,一日有一日之运,一时有一时之运。 虽一息之微,亦有四个段子。 恁地运转。 又曰:元亨利贞无断处,贞了又元,今日子时前便是昨日亥时。 物有夏秋冬生底是到这里方感得生气,他自有个小小元亨利贞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伏羲所画乾卦,其义所该者广,不止天道。 文王元亨利贞之系,只是个占辞,原无他意。 夫子赞易,则专以天道来发明干义。 又将元亨利贞之辞,分为四德,以发明乾义,以天道明乾义。 他无所见,只在析元亨利贞为四德上见得。

○ 又曰:元亨利贞本旨,在卦辞者,与诸卦一般。 至吾夫子分为四德,而后世之言天道者因之,此夫子所以为道德之宗也。 又如仁字,首见于《尚书》,只作爱人说,至夫子始作心德说。 以此立教,仁道始行于世。

○ 又曰:利者生物之遂,贞者生物之成。 遂与成,如何分别? 《论语》遂事不谏,注云:遂谓事虽未成,而势不能已也。 则知遂是方向成之势,而贞则成矣。 故曰利则向于实也,贞则实之成也。

【案】干者,健也。 彖辞但言至健之道,大通而宜于正固,以为人事之占而已。 夫子作《彖传》,乃推卦象卦位以发明之。 以卦象明之者,干之象莫大于天也。 以卦位明之者,乾之位莫尊于五也。 以天之元亨言之,其以一时统四时之德者莫如元,至于泽流万物则亨也。 以君之元亨言之,九五以一位统六位之德,是亦天之元矣,泽流万民是亦天之亨矣。 其言六位,又言六龙者,盖以切飞龙在天之义。 言四德之终始,寓于六爻之中。 而独九五备众爻之德,处在天之位。 如乘驾六龙以御于天路,则能行云施雨,与天之云行雨施同也。 又以天之利贞言之,万物成遂,性命正而太和洽者,利贞之候也。 以君之利贞言之,九五一爻,为卦之主。 上下五阳与之同德,如大君在上,万民各得其性命之理,以休养于太和之化,是亦天之利贞矣。 其言庶物,言万国者,又以切利见大人之义。 以德位之所统言之,则曰庶物。 以功化之所及言之,则曰万国。 首出则为物所覩,至于咸宁,而臻乎上治矣。 干之为义,无所不包,夫子举其大者,故以天道君道尽之。

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。

【本义】此以地道明坤之义,而首言元也。 至,极也,比大义差缓。 始者气之始,生者形之始。 顺承天施,地之道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吕氏大临曰:乾之体大矣,坤之效乾之法,至乾之大而后已,故乾元曰大哉,坤元曰至哉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资乾以始,便资坤以生,不争得霎时间。 万物资乾以始而有气,资坤以生而有形,气至而生,即坤元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若徒曰「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」,则疑于与「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」者敌矣。 今曰乃顺承天,非惟可以见坤道无成有终之义,而乾坤之合德以共成生物之功者,亦于此乎见之。 不然乾有乾四德,坤有坤四德,而名实混矣。

坤厚载物,德合无疆。 含弘光大,品物咸亨。

【本义】言亨也。 德合无疆,谓配乾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崔氏憬曰:含育万物为弘,光华万物为大。 动植各遂其性,故曰品物咸亨也。

○ 游氏酢曰:其静也翕,故曰含弘。 含言无所不容,弘言无所不有。 其动也辟,故曰光大。 光言无所不着,大言无所不被,此所以德合无疆也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无所不包,可见其弘。 无所不达,可见其大。 含弘光大,坤之亨也。 品物咸亨,是物随坤亨而亨也。 变万言品者,与乾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一般。

牝马地类,行地无疆。 柔顺利贞,君子攸行。

【本义】言利贞也。 马,干之象,而以为地类者,牝阴物,而马又行地之物也。 行地无疆,则顺而健矣。 柔顺利贞,坤之德也。 君子攸行,人之所行,如坤之德也。 所行如是,则其占如下文所云也。

【程传】资生之道,可谓大矣。 乾既称大,故坤称至。 至义差缓,不若大之盛也。 圣人于尊卑之辨,谨严如此。 万物资乾以始,资坤以生,父母之道也。 顺承天施,以成其功。 坤之厚德,持载万物,合于乾之无疆也。 以含弘光大四者形容坤道,犹乾之刚健中正纯粹也。 含,包容也。 弘,宽裕也。 光,昭明也。 大,博厚也。 有此四者,故能成承天之功,品物咸得亨遂。 取牝马为象者,以其柔顺而健,行地之类也。 行地无疆,谓健也。 乾健坤顺,坤亦健乎? 曰:非健何以配乾,未有乾行而坤止也。 其动也刚,不害其为柔也。 柔顺而利贞,乃坤德也。 君子之所行也,君子之道,合坤德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弼曰:地之所以得无疆者,以卑顺行之故也。 乾以龙御天,坤以马行地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「牝马地类,行地无疆」,便是那「柔顺利贞,君子攸行」。 本连下面,缘它趁押韵后,故说在此。

○ 又云:《程传》云「未有乾行而坤止」,此说是。 且如乾施物,坤不应,则不能生物。 既会生物,便是动,若不是他健后,如何配干,只是健得来顺。

○ 龚氏焕曰:坤先迷后得而亦有元亨者,坤之元亨,承乾而已。 故曰至哉坤元、乃顺承天,又曰德合无疆、品物咸亨。 坤之利贞,乃坤之德,故曰「牝马地类,行地无疆,柔顺利贞」。 此亦先迷后得之意。 坤所以能承乾之元亨以为元亨者,以其柔顺利贞也。

○ 熊氏良辅曰:君子攸行,合联下文先迷之上。 不必以韵为拘,当时夫子只是从头说下来。

○ 蔡氏清曰:以象言则为「牝马地类,行地无疆」。 以义言则为柔顺利贞,《本义》谓马行地之物者,明龙之能飞乎天而为干之象也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牝马地类,顺也。 行地无疆,顺而健也。 故承之曰柔顺利贞,言此即坤德之顺健云尔。 不敢自主,承天之施以生万物,柔顺也。 承天生物,直至于有终,利贞也。 彖辞「利牝马之贞」,本无四德,夫子以四德解,故为之说如此。

先迷失道,后顺得常。 西南得朋,乃与类行; 东北丧朋,乃终有庆。

【本义】阳大阴小,阳得兼阴,阴不得兼阳。 故坤之德,常减于乾之半也。 东北虽丧朋,然反之西南则终有庆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程子曰:东北丧朋,阴必从阳,然后乃终有庆也。

0项氏安世曰:「东北丧朋,乃终有庆」者,所以发文王言外之意也。 地之交乎天,臣之事乎君,妇之从乎夫,皆丧朋之庆也。

○ 丘氏富国曰:坤道主成,成在后,故先乾而动,则迷而失其道。 从干而动,则顺而得其常。 西南为后,于坤为得地,故往西南则与类行。 东北为先,于坤为不得地,故往东北则必丧朋。

○ 王氏申子曰:马而非牝,则不顺而非地之类。 牝而非马,则不能配乾而行地无疆,此坤之柔顺利贞也。 故君子行坤之道者,先乎阳,则迷而失。 后乎阳,则顺而得。 以阴从阴,犹与类行,以阴从阳,然后有庆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先迷失道,是以失道解先迷。 盖阴本居后,今居先是失道,故迷也。 后顺得常,是以顺解得常。 盖阴本居后,居先为逆,居后为顺,故得其常道也。

○ 金氏贲亨曰:丧朋,犹泰之朋亡。 舍其朋而从阳,则有得主之庆。

○ 何氏楷曰:君子攸行,虽趁上韵,然意连下文,释卦辞君子有攸往也。 君子之行,以阳刚为主。 以阴抗阳,故迷而失道。 以阴顺阳,故得所主而不失其常。 盖阳为主,阴承之,此天地不易之常理也。 得朋者,合群阴以从阳,后代终也。 丧朋者,敛群阴以避阳,先无成也。

安贞之吉,应地无疆。

【本义】安而且贞,地之德也。

【程传】干之用,阳之为也。 坤之用,阴之为也。 形而上曰天地之道,形而下曰阴阳之功。 先迷后得以下,言阴道也。 先唱则迷失阴道,后和则顺而得其常理。 西南阴方,从其类,得朋也。 东北阳方,离其类,丧朋也。 离其类而从阳,则能成生物之功,终有吉庆也。 与类行’者本也,从于阳者用也。 阴体柔躁,故从于阳,则能安贞而吉,应地道之无疆也。 阴而不安贞,岂能应地之道。 《彖》有三无疆,盖不同也。 德合无疆,天之不已也。 应地无疆,地之无穷也。 行地无疆,马之健行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万物资生者,言万物资地而生。 干本气初,故云资始。 坤据成形,放云资生。 乃顺承天者,干是刚健,能统领于天。 坤是阴柔,以和顺承奉于天。 以其广厚,故能载物。 有此生长之德,合会无疆。 凡言无疆者有二义,一是广博无疆,二是长久无疆也。 自此已上,论坤元之德也。 包含弘厚,光着盛大,故品类之物,皆得亨通。 此二句释亨也。 牝马以其柔顺,故云地类。 以柔顺为体,故行地无疆,不复穷已。 此二句释利贞。 故上文云利牝马之贞是也。 「柔顺利贞,君子攸行」者,重释利贞之义。 是君子之所行,兼释前文君子有攸往也。 先迷失道者,以阴在物之先,失其为阴之道。 后顺得常者,以阴在物之后,阳唱而阴和,是后顺得常。 乃与类行者,以阴而造坤位,是乃与类行。 乃终有庆者,以阴而诣阳,初虽离群,乃终久有庆善也。 安谓安静,贞谓贞正。 地体安静而贞正,人若静而能正,即得其吉,应合地之无疆也。

屯,刚柔始交而难生。

【本义】以二体释卦名义。 始交谓震,难生谓坎。

【集说】

○ 朱氏震曰:震者乾交于坤,一索得之,刚柔始交也。 坎险难,刚柔始交而难生也。

○ 張氏清子曰:乾坤之後,一索得震為始交,再索得坎為難生,而承上接下之辭,所以合震坎之義,而釋其為屯也。

動乎險中,大亨貞。

【本義】以二體之德釋卦辭。動,震之為也。險,坎之地也。自此以下,釋元亨利貞,乃用文王本意。

【集說】

○ 《朱子語類》問:《本義》云,此以下釋元亨利貞用文王本意,何也?曰:乾元亨利貞,至孔子方作四德說,後人不知,將謂文王作易,便作四德說,即非也。如屯卦所謂元亨利貞者,以其能動,雖可以亨,而在險則宜守正。故筮得之者,其占為大亨而利於正,初非謂四德也。故孔子釋此彖辭,只曰「動乎險中,大亨貞」,是用文王本意釋之也。

雷雨之動滿盈,天造草昧,宜建侯而不寧。

【本義】以二體之象釋卦辭。雷,震象。雨,坎象。天造,猶言天運。草,雜亂。昧,晦冥也。陰陽交而雷雨作,雜亂晦冥,塞乎兩間。天下未定,名分未明。宜立君以統治,而未可遽謂安寧之時也。不取初九爻義者,取義多端,姑舉其一也。

【程傳】以雲雷二象言之,則剛柔始交也。以坎震二體言之,動乎險中也。剛柔始交,未能通暢則艱屯,故云難生。又動於險中,為艱屯之義,所謂大亨而貞者,雷雨之動滿盈也。陰陽始交,則艱屯未能通暢。及其和洽,則成雷雨滿盈於天地之間,生物乃遂。屯有大亨之道也,所以能大亨,由夫貞也。非貞固安能出屯?人之處屯,有致大亨之道,亦在夫貞固也。天造草昧,上文言天地生物之義,此言時事天造,謂時運也。草,草亂无倫序。昧,冥昧不明。當此時運,所宜建立輔助則可以濟屯。雖建侯自輔,又當憂勤兢畏,不遑寧處,聖人之深戒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草,謂草創。昧,謂冥昧。言天造萬物於草創之始,如在冥味之時也。於此草昧之時,王者宜建立諸侯,以撫恤萬方之物,而不得安居無事。

○ 王氏安石曰:難,生也,動乎險中也。此雲雷之時也,故曰雲雷屯。卒至於雷雨之動滿盈,然後能免乎險而屯難解。大亨貞,要屯之終而為言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問:剛柔始交而難生,《程傳》以雲雷之象為始交,謂震始交於下,坎始交於中,如何?曰:剛柔始交,只指震言。所謂震一索而得男也。此三句各有所指,「剛柔始交而難生」是以二體釋卦名義,「動乎險中大亨貞」是以二體之德釋卦辭,「雷雨之動滿盈,天造草昧,宜建侯而不寧」是以二體之象釋卦辭。只如此看甚明,緣後來說者交雜混了,故覺語意重複。

○ 蔡氏清曰:草雜亂則不定矣,故下云天下未定。昧,晦冥則不明矣,故下云名分未明。名分不獨謂君臣上下,如父子夫婦昆弟之類皆是也,立君統治者,君臣,人道之綱也。

○ 何氏楷曰:震之未動,坎氣為雲,雲上雷下,鬱結而未成雨,所以為屯。動則雲化為雨,雷上雨下,屯之鬱結者變而為解,而未亨者果大亨矣。

【案】《本義》以動乎險中釋大亨貞,雷雨之動以下釋建侯。《程傳》則以動乎險中屬上句,總釋卦名,而以雷雨之動滿盈一句釋大亨貞。今觀屯稱雲雷,解稱雷雨,則屯之時猶未解也。夫子欲明元亨之義,故變雲雷言雷雨,以見屯之必解,則觀其動也,而屯之元亨可知矣。然動者亨之機爾,其醞釀姻媼以滿盈其氣,又足以見貞固之義。《程傳》說可從,故王氏何氏同。

蒙,山下有險。險而止,蒙。

【本义】以卦象卦德释卦名,有两义。

蒙,亨,以亨行,时中也。 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,志应也。 初筮告,以刚中也。 再三渎,渎则不告,渎蒙也。 蒙以养正,圣功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释卦辞也。 九二以可亨之道,发人之蒙,而又得其时之中,谓如下文所指之事,皆以亨行而当其可也。 志应者,二刚明,五柔暗,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,其志自相应也。 以刚中者,以刚而中,故能告而有节也。 渎,筮者二三,则问者固渎,而告者亦渎矣。 蒙以养正,乃作圣之功,所以释利贞之义也。

【程传】山下有险,内险不可处,外止莫能进,未知所为,故为昏蒙之义。 蒙亨,以亨行时中也。 蒙之能亨,以亨道行也。 所谓亨道时中也。 时,谓得君之应。 中,谓处得其中。 得中则时也。 「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,志应也」,二以刚明之贤处于下,五以童蒙居上,非是二求于五,盖五之志应于二也。 贤者在下,岂可自进以求于君,苟自求之,必无能信用之理。 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,非欲自为尊大,盖其尊德乐道,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。 初筮谓诚一而来求决其蒙,则当以刚中之道告而开发之。 再三,烦数也,来筮之意烦数不能诚一则渎慢矣,不当告也,告之必不能信受,徒为烦渎,故曰渎蒙也,求者告者皆烦渎矣。 卦辞曰利贞,彖复伸其义,以明不止为戒于二,实养蒙之道也。 未发之谓蒙,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,乃作圣之功也。 发而后禁,则扞格而难胜。 养正于蒙,学之至善也。 蒙之六爻,二阳为治蒙者,四阴皆处蒙者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蒙以养正圣功也,盖言蒙昧之时,先自养教正当了,到那开发时,便有作圣之功。 若蒙昧之中,已自不正,他日何由会有圣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《程传》云亨道即时中也。 《本义》谓九二以可亨之道,发人之蒙,而又得其时之中,盖蒙岂无可亨之道,但恐亨之不得乎时之中耳。 《本义》谓如下文所指之事,盖谓志未应而遽欲亨之,非时中也。 再三渎而亦告之,非时中也。 蒙宜养正,过此而后养之,非时中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圣者无所不通之谓,童蒙之时,便当以正道涵养其正性,是乃作圣之功也。 古之人,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,大人之所以为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已。 童蒙之时,情窦未开,天真未散,粹然一出于正,所谓赤子之心是也。 涵养正性,全在童蒙之时。 若童蒙之时,无所养而失其正,则他日欲望其作圣,不可得矣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养蒙发蒙原非二事,对前日之蒙言,则曰发; 对后日之作圣言,则曰养。 利贞之语,实蒙上文,如咸恒利贞之例,非发蒙之后,又别出养蒙之义也。

需,须也,险在前也。 刚健而不陷,其义不困穷矣。

【本义】此以卦德释卦名义。

【程传】需之义,须也。 以险在于前,未可遽进,故需待而行也。 以干之刚健,而能需待不轻动,故不陷于险,其义不至于困穷也。 刚健之人,其动必躁,乃能需待而动,处之至善者也。 故夫子赞之云「其义不困穷矣」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申子曰:需者坎险在前,须而后进也。 惟刚则内有所主,故能需。 惟健则动不可御,故能济。

○ 蔡氏清曰:以刚遇险,而不遽进以陷于险者,盖阴柔不能宁耐,干刚则沈毅不苟,而能宁耐,所谓乾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恒易以知险。

需,有孚,光亨,贞吉,位乎天位,以正中也。 利涉大川,往有功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及两象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五以刚实居中,为孚之象,而得其所需,亦为有孚之义。 以干刚而至诚,故其德光明而能亨通,得贞正而吉也。 所以能然者,以居天位而得正中也。 居天位,指五以正中兼二言,故云正中。 既有孚而贞正,虽涉险阻,往则有功也。 需道之至善也,以干刚而能需,何所不利。

【集说】

○ 谷氏家杰曰:此卦合坎乾成需,惟乾易而知险,故曰刚健,曰正中。 见有天德者能需也。

讼,上刚下险,险而健,讼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释卦名义。

【程传】讼之为卦,上刚下险,险而又健也。 又为险健相接,内险外健,皆所以为讼也。 若健而不险,不生讼也。 险而不健,不能讼也。 险而又健,是以讼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毛氏璞曰:上刚下险,以彼此言之。 险而健,以一人言之。

讼讼,有孚窒惕中吉,则来而得中也。 终凶,讼不可成也。 利见大人,尚中正也。 不利涉大川,入于渊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变卦体卦象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讼之道固如是,又据卦才而言,九二以刚自外来而成讼,则二乃讼之主也。 以刚处中,中实之象,故为有孚。 处讼之时,虽有孚信,亦必艰阻窒塞而有惕惧,不窒则不成讼矣。 又居险陷之中,亦为窒塞惕惧之义。 二以阳刚自外来而得中,为以刚来讼而不过之义,是以吉也。 卦有更取成卦之由为义者,此是也。 卦义不取成卦之由,则更不言所变之爻也。 据卦辞,二乃善也。 而爻中不见其善,盖卦辞取其有孚得中而言,乃善也。 爻则以自下讼上为义,所取不同也。 讼非善事,不得已也。 安可终极其事,极意于其事则凶矣,故曰不可成也。 成,谓穷尽其事也。 讼者,求辩其是非也。 辩之当,乃中正也,故利见大人。 以所尚者中正也,听者非其人,则或不得其中正也。 中正大人,九五是也。 与人讼者,必处其身于安平之地。 若蹈危险,则陷其身矣。 乃入于深渊也。 卦中有中正险陷之象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刚来而得中,辅嗣必以为九二者,凡上下二象,在于下象者则称来。 故贲卦云柔来而文刚,是离下艮上而称柔来。 今此云刚来而得中,故知九二也。 且凡云来者,皆据异类而来。 九二在二阴之中,故称来。 若于爻辞之中,亦有从下卦向上卦称来也。 故需上六「有不速之客三人来」,谓下卦三阳。 然需上六阴爻,阳来诣之,亦是非类而称来也。

○ 刘氏牧曰:刚来,谓二也。 性本刚,好胜而讼也。 来居柔,能屈其性也。 处中位,不失中道也。

○ 王氏安石曰:彖言乎其才也,讼有孚窒惕中吉,此言九二之才也。 终凶,此言上九之才也。 利见大人,言九五之才也。 不利涉大川,言一卦之才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讼不可成,以理言之,扬人之恶也,烦上之听也,损己之德也,增俗之偷也。 又人己之间,俱废其业,虽得不偿失也,此岂君子之所乐成者哉! 谓之不可成,见其宜惕中也。

师,众也。 贞,正也。 能以众正,可以王矣。

【本义】此以卦体释师贞之义。 以,谓能左右之也。 一阳在下之中,而五阴皆为所以也。 能以众正,则王者之师矣。

【程传】能使众人皆正,可以王天下矣。 得众心服从而归正,王道止于是也。

刚中而应,行险而顺,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,吉又何咎矣。

【本义】又以卦体卦德释丈人吉无咎之义。 刚中,谓九二。 应,谓六五应之。 行险,谓行危道。 顺,谓顺人心。 此非有老成之德者不能也。 毒,害也。 师旅之兴,不无害于天下,然以其有是才德,是以民悦而从之也。

【程传】言二也。 以刚处中,刚而得中道也。 六五之君为正应,信任之专也。 虽行险道,而以顺动,所谓义兵,王者之师也。 上顺下险,行险而顺也。 师旅之兴,不无伤财害人,毒害天下。 然而民心从之者,以其义动也。 古者东征西怨,民心从也,如是故吉而无咎。 吉,谓必克。 无咎,谓合义。 又何咎矣,其义故无咎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 游氏酢曰:用师之道,将以正天下之不正也,故师谓之征。 己则不正,其能正人乎。 刚中而应,任将之道也。 行险而顺,兴师之义也。 仰顺乎天,无违天以干时。 俯顺乎人,无咈人以从欲。 兴师之顺如此,故能以众正。 以众正之,则人皆知其欲正己而已,天下孰不趋于正哉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毒之一字,见得王者之师,不得已而用之。 如毒药之攻病,非有沉疴坚症,不轻用也,其指深矣。

比,吉也。

【本义】此三字疑衍文。

比,辅也,下顺从也。

【本义】此以卦体释卦名义。

【程传】比吉也,比者吉之道也。 物相亲比,乃吉道也。 比辅也,释比之义,比者相亲辅也,下顺从也。 解卦所以为比也。 五以阳居尊位,群下顺从以亲辅之,所以为比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比吉也者,言相亲比而得吉也。 比辅也者,释比所以得吉。 下顺从者,谓众阴顺从九五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比吉也,也字羡,当云比吉,比辅也,下顺从也」。 比辅也,解比字。 下顺从也,解吉字。

○ 杨氏启新曰:下顺从以卦体言,实则兼上下众阴。 不曰上下而曰下者,以九五为主也。 至不宁方来则曰上下应,前是尊上之辞,后是举众之辞。

原筮元永贞无咎,以刚中也。 不宁方来,上下应也。 后夫凶,其道穷也。

【本义】亦以卦体释卦辞。 刚中,谓五。 上下,谓五阴。

【程传】推原筮决相比之道,得元永贞而后可以无咎。 所谓「元永贞」,如五是也。 以阳刚居中正,尽比道之善者也。 以阳刚当尊位为君德,元也。 居中得正,能永而贞也。 卦辞本泛言比道。 《彖》言「元永贞」者,九五以刚处中正是也。 人之生,不能保其安宁,方且来求附比。 民不能自保,故戴君以求宁。 君不能独立,故保民以为安。 不宁而来比者,上下相应也。 以圣人之公言之,固至诚求天下之比,以安民也。 以后王之私言之,不求下民之附,则危亡至矣。 故上下之志,必相应也。 在卦言之,上下群阴比于五,五比其众,乃上下应也。 众必相比,而后能遂其生。 天地之间,未有不相亲比而能遂者也。 若相从之志,不疾而后,则不能成比,虽夫亦凶矣。 无所亲比,困屈以致凶,穷之道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胡氏炳文曰:凡应字,多谓刚柔两爻相应,此则谓上下五阴应乎五之刚,又一例也。 师比皆一阳五阴,师之应,谓五应二,将之任专也。 比之应,则谓上下应五,君之分严也。

小畜,柔得位而上下应之,曰小畜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释卦名义,柔得位,指六居四。 上下,谓五阳。

【程传】言成卦之义也。 以阴居四,又处上位,柔得位也。 上下五阳皆应之,为所畜也。 以一阴而畜五阳。 能系而不能固,是以为小畜也。 彖解成卦之义,而加曰字者,皆重卦名文势当然,单名卦惟革有曰字,亦文势然也。

【集说】

胡氏瑗曰:小畜卦有二义,六四以一阴得位,体无二阴以分其应,故上下五阳皆应之,是小者能畜矣。 三阳在下而并进,四以一阴独当其路,是小有所畜也。 此二义也。

健而巽,刚中而志行,乃亨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卦体而言,阳犹可亨也。

【程传】以卦才言也,内健而外巽,健而能巽也。 二五居中,刚中也。 阳性上进下复,干体志在于行也。 刚居中,为刚而得中,又为中刚,言畜阳则以柔巽,言能亨则由刚中。 以成卦之义言,则为阴畜阳。 以卦才言,则阳为刚中。 才如是,故畜虽小而能亨也。

密云不雨,尚往也。 自我西郊,施未行也。

【本义】尚往,言畜之未极,其气犹上进也。

【程传】畜道不能成大,如密云而不成雨。 阴阳交而和则相固而成雨,二气不和,阳尚往而上,故不成雨。 盖自我阴方之气先倡,故不和而不能成雨,其功施未行也。 小畜之不能成大,犹西郊之云不能成雨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逢曰:四以阴盛,有密云之象。 以柔止健,不能固阳,是以不雨。 西郊阴地,臣之类也。

○ 杨氏时曰:卦五阳而一阴,则一阴为之主。 四以阴居阴,柔得位也。 为一卦之主,而上下应之,以阴畜阳也。 阳大而阴小,小者畜也。 此以六四一爻言之也,合一卦之才,则三阳健而进,一阴体巽而上行,九五刚得中,与之合志,则志行矣,是以亨也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阴阳之理,畜极则亨。 畜之小者,虽未遽亨,及其成也,终有亨理。 以六爻言之,一柔得位,五阳应之。 能系其情,未能全制之也,故为小畜。 以二卦言之,健而能巽,不激不亢,其势必通。 二五皆刚中,同心同德,其志必行,故有亨理。 凡阴闭之极,则阳气蒸而成雨。 密云不雨者,阴方上往,未至于极也。 自我西郊者,方起于此,未至于彼也。 此皆言所畜之小,然谓之尚往,则非不住。 谓之未行,则非不行。 亨固在其中矣。 此于人事为以臣畜君,终当感悟之象。

○ 蔡氏清曰:《本义》「其气犹上进」也,当以既雨既处来照看。 此句全就云雨说,不然,用不得气字。

履,柔履刚也。

【本义】以二体释卦名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申子曰:履以六三成卦,三之象下迫于二阳之进,上蹑乎三阳之刚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《本义》谓二体,见得是以兑体之柔,履干体之刚,非指六三以柔而履刚也。

【案】王氏胡氏二说不同,然当兼用,其义乃备。

说而应乎干,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释彖辞。

【程传】兑以阴柔履藉干之阳刚,柔履刚也。 兑以说顺应乎干刚而履藉之,下顺乎上,阴承乎阳,天下之正理也。 所履如此,至顺至当。 虽履虎尾,亦不见伤害。 以此履行,其亨可知。

【集说】

○ 游氏酢曰:卦以一柔进退履众刚,故有履虎尾之象。 然而不咥人亨者,说而应乎干故也。 夫敬以和,何事不行。 君子之所履,苟在于是,则虽暴人之前,无虞矣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以兑说而应乎干,则所行无忤。 履虽危而不伤,庄周曰:虎媚养己者顺也,惟柔顺而说,则履虎尾而不咥人,且有能亨之理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说而应乎干,亦是以下体之兑,应上体之干。 若蒙曰志应,师曰刚中而应,是刚柔两爻自相应。 比、小畜上下应,是一爻为主,而众爻应之。

刚中正,履帝位而不疚,光明也。

【本义】又以卦体明之,指九五也。

【程传】九五以阳刚中正,尊履帝位,苟无疚病,得履道之至善光明者也。 疚,谓疵病,夬履是也。 光明,德盛而辉光也。

【集说】

张氏浚曰:九五履乾正位,曰刚中正。 刚健不息,体大中至正之道,以君临天下,履帝位而不疚也。 君临天下者,其可危为大。 盖人君以一身抚驭海内,使所履一不正,而蹈于非礼,则政令纪纲弛于上,谗贼寇攘起于下。 穆王命君牙曰:心之忧危,若蹈虎尾,涉于春冰是也。

泰,小往大来,吉亨,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,上下交而其志同也。 内阳而外阴,内健而外顺,内君子而外小人。 君子道长,小人道消也。

【程传】小往大来,阴往而阳来也,则是天地阴阳之气相交,而万物得遂其通泰也。 在人则上下之情交通,而其志意同也。 阳来居内,阴往居外,阳进而阴退也。 乾健在内,坤顺在外,为内健而外顺,君子之道也。 君子在内,小人在外,是君子道长,小人道消,所以为泰也。 既取阴阳交和,又取君子道长。 阴阳交和,乃君子之道长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所以得名为泰者,由天地气交,而生养万物,物得大通,故云泰也。 上下交而其志同,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也。 内阳外阴据其象,内健外顺明其性,此就卦爻释「小往大来吉亨」也。 「内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长,小人道消」,更就人事之中释「小往大来吉亨」也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泰否《彖》皆具三义。 第一段,以重卦上下为义,于阴阳二气,无所抑扬,但贵其交而已。 第二段,以卦体内外为义,虽在内在外,各得其所,要是重内轻外,则已于阴阳有所抑扬矣。 第三段,以六爻消长为义,至此则全是好阳而恶阴,以阳长阴消为福,则不止于抑扬而已。 否《彖》依此推之,大抵诸卦皆然。 如小畜之《彖》「柔得位而上下应之」,是统论六爻五阳一阴也。 「健而巽」却以两卦言之,「刚中而志行」又以九二九五两爻言之。 故《彖》之义无所不备,不可以一说通也。

○ 丘氏富国曰:天地之形不可交,而以气交。 气交而物通者,天地之泰也。 上下之分不可交,而以心交,心交而志同者,人事之泰也。 阴阳以气言,健顺以德言,君子小人以类言。 内外释往来之义。 阴阳健顺,君子小人,释小大之义。

○ 王氏应麟曰:君子道盛,小人自化。 故舜汤举臯伊,而不仁者远。 玉泉喻氏云:泰小人道消,非消小人也,化小人为君子也。

○ 乔氏中和曰:有阳必有阴,有君子必有小人。 必欲绝而去之,有是哉。 善养身者,化痰邪为气血。 善治国者,化盗贼为良民而已矣。

否之匪人,不利君子贞。 大往小来,则是天地不交,而万物不通也。 上下不交,而天下无邦也。 内阴而外阳,内柔而外刚,内小人而外君子。 小人道长,君子道消也。

【程传】夫天地之气不交,则万物无生成之理。 上下之义不交,则天下无邦国之道。 建邦国所以为治也。 上施政以治民,民戴君而从命,上下相交,所以治安也。 今上下不交,是天下无邦国之道也。 阴柔在内,阳刚在外,君子往居于外,小人来处于内,小人道长,君子道消之时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胡氏瑗曰:內柔而外剛者,小人之體也。語曰「色厲而內荏」,外有嚴厲之色,內有柔荏之心,此所以反君子之道也。

○ 李氏過曰:否泰反其類,故否之辭皆與泰反。

○ 吳氏綺曰:六十四卦,獨乾坤、泰否四卦言陰陽。乾坤,陰陽也。惟泰否二卦,內外皆得乾坤之全體,故亦以陰陽言也。

同人,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,曰同人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釋卦名義。柔,謂六二。乾,謂九五。

【程傳】言成卦之義。柔得位,謂二以陰居陰,得其正位也。五中正而二以中正應之,得中而應乎乾也。五剛健中正,而二以柔順中正應之,各得其正,其德同也,故為同人。五,乾之主,故云應乎乾。象取天火之象,而《彖》專以二言。

【集说】

○ 項氏安世曰:同人以一柔為主,徒柔不能以同乎人也,必以天德行之,故雖得位得中,而必應乎乾,乃可謂之同人。至於利涉大川,則又曰此乾行也,明非柔之所能辨也。凡卦之以柔為主者皆然,履之六三,不能以自亨也,必曰應乎乾,是以「履虎尾不咥人亨」。小畜之六四,不能以自亨也,必曰「剛中而志行乃亨」。大有之六五,不能以自亨也,必曰「應乎天而時行,是以元亨」。凡此皆柔為卦主,而其濟也必稱乾焉,此乾之所以為大與。

【案】《傳》義皆以乾為專指九五,然若專指二五之應,恐不得謂之「同人于野」矣。蓋乾者陽爻之通稱,一陰虛中,與五陽相應,此卦所以為同人也。不言上下應者,蓋陰陽居上體而為卦主,則可言上下應,如比,如小畜,如大有是也。若在下體,則但言應而已,蒙師履及此卦是也。

同人曰。

【本義】衍文。

【程傳】此三字羨文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稱「同人曰」,猶言同人卦曰也。

同人於野亨,利涉大川,乾行也。文明以健,中正而應,君子正也,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

【本義】以卦德卦體釋卦辭,通天下之志,乃為大同。不然,則是私情之合而已,何以致亨而利涉哉。

【程傳】至誠无私,可以蹈險難者,乾之行也。无私,天德也。又以二體言其義有文明之德而剛健,以中正之道相應,乃君子之正道也。天下之志萬殊,理則一也。君子明理,故能通天下之志。聖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,通於理而已。文明則能燭理,故能明。大同之義,剛健則能克己,故能盡大同之道,然後能中正合乎乾行也。

【案】上專以乾行釋于野涉川者,但取剛健無私之義也。下釋利貞則兼取明健中正之義,蓋健德但主於無私而已。必也有文明在於先,而所知無不明。有中正在於後,而所與無不當,然後可以盡無私之義,而為君子之貞也。

大有,柔得尊位大中,而上下應之,曰大有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釋卦名義,柔謂六五,上下謂五陽。

【程傳】言卦之所以為大有也。五以陰居君位,柔得尊位也。處中,得大中之道也。為諸陽所宗,上下應之也。夫居尊執柔,固眾之所歸也。而又有虛中文明大中之德,故上下同志應之,所以為大有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蘇氏軾曰:謂五也,大者皆見有於五,故曰大有。

○ 郭氏忠孝曰:柔得尊位大中,謙以居之,不自滿假者也。以一柔而應五剛,所謂所寶惟賢,光天之下,萬邦黎獻,共惟帝臣。不如是,不足以為尚賢也。

○ 楊氏萬里曰:同人大有,一柔五剛均也。柔在下者曰得位,曰得中,曰應乎乾,而為同人,我同乎彼之辭也。柔在上者,曰尊位,曰大中,曰上下應,而為大有,我有其大之辭也。

○ 項氏安世曰:一陰在下,勢不足以有眾,能推所有以同乎人者也,故名曰同人。一陰在上,人同乎我,為我所有者也,故名曰大有。《彖》於同人曰應乎乾,明我應之也。於大有曰上下應之,明人應我也。履卦柔在下,亦曰應乎乾。小畜柔在上,亦曰上下應之。此可以推卦例矣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或曰:小畜亦五陽一陰之卦,主巽之一陰,則曰小。此主離之一陰,則曰大,何也?曰:巽之一陰在四,欲畜上下五陽,其勢逆而難。離之一陰在五,而有上下五陽,其勢順而易。

其德剛健而文明,應乎天而時行,是以元亨。

【本義】以卦德卦體釋卦辭。應天,指六五也。

【程傳】卦之德,內剛健而外文明。六五之君,應於乾之九二。五之性柔順而明,能順應乎二。二,乾之主也,是應乎乾也。順應乾行,順乎天時也,故曰應乎天而時行。其德如此,是以元亨也。王弼云:不大通何由得大有乎?大有則必元亨矣。此不識卦義,離乾成大有之義,非大有之義便有元亨,由其才故得元亨。大有而不善者,與不能亨者有矣。諸卦具元亨利貞,則《彖》皆釋為大亨,恐疑與乾坤同也。不兼利貞,則釋為元亨,盡元義也。元有大善之義,有元亨者四卦,大有、蠱、升、鼎也。惟升之《彖》誤隨他卦作大亨。曰:諸卦之元與乾不同,何也?曰:元之在乾,為元始之義,為首出庶物之義。他卦則不能有此義,為善為大而已,曰元之為大可矣。為善,何也?曰:元者物之先也,物之先豈有不善者乎?事成而後有敗,敗非先成者也;興而後有衰,衰固後於興也;得而後有失,非得則何以有失也。至於善惡治亂是非,天下之事莫不皆然,必善為先。故《文言》曰「元者善之長也」。

【集說】

○ 王氏弼曰:德應於天,則行不失時矣。剛健不滯,文明不犯,應天則大,時行無違,是以元亨。

○ 項氏安世曰:同人大有兩卦,皆以離之中爻為主,而以乾為應者也。同人離在下,以德為主,故曰應乎乾者,應其德也。大有離在上,以位為主,故曰應乎天而時行者,應其命也。履兌在下,曰應乎乾。大畜艮在上,曰應乎天,亦卦例也。

【案】卦辭未有不根卦名而繫者,況柔中居尊,能有眾陽,是虛心下賢之君,而眾君子皆為之用,其亨孰大於是哉!《彖傳》又推卦德卦體以盡其緼,其實皆不出乎卦名之中也。《程傳》謂卦名未足以致元亨,由卦才而得元亨者,恐非易之通例。

謙,亨,天道下濟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。

【本義】言謙之必亨。

【程傳】濟當為際,此明謙而能亨之義。天之道,以其氣下際,故能化育萬物,其道光明。下際,謂下交也。地之道,以其處卑,所以其氣上行交於天,皆以卑降而亨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項氏安世曰:「天道下濟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」,此以卦體釋卦辭也。九三乾也,降在下卦,是下濟而光明也。坤地道,處勢至卑,而升在上卦,是卑而上行也。下濟與卑,皆釋謙字。光明與上行,皆釋亨字。自人事言之,尊者行之則有光,即天道下濟而光明也。卑者行之則不可踰,即地道卑而上行也。始雖謙下,終必高明,是有終也。自天道虧盈以下,皆極言謙之必有後福。質之於天地神人之心,以明有終之義也。

○ 丘氏富國曰:凡卦以一陽為主者,《彖傳》皆以剛言,復曰剛反,豫曰剛應,師比曰剛中,剝曰變剛。謙主九三,而《彖》不言剛者,謙無用於剛也,用剛則不能謙矣。三有剛而不用,此其所以為謙也。

○ 蔡氏淵曰:下濟而光明,艮也。艮有光明之象,故艮之《彖》曰「其道光明」,謂艮陽止乎上,陰不得而掩之,故光明。卑而上行,坤也。

天道虧盈而益謙,地道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謙尊而光,卑而不可踰,君子之終也。

【本義】變,謂傾壞。流,謂聚而歸之。人能謙,則其居尊者,其德愈光;其居卑者,人亦莫能過。此君子所以有終也。

【程傳】以天行而言,盈者則虧,謙者則益,日月陰陽是也。以地勢而言,盈滿者傾變而反陷,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。鬼神,謂造化之迹。盈滿者福害之,謙損者福祐之。凡過而損,不足而益者,皆是也。人情疾惡於盈滿,而好與於謙巽也。謙者人之至德,故聖人詳言,所以戒盈而勸謙也。謙為卑巽也,而其道尊大而光顯。自處雖卑屈,而其德實高不可加尚,是不可踰也。君子至誠於謙,恒而不變,有終也,故尊光。

【集說】

○ 崔氏憬曰:若日中則昃,月滿則虧,損有餘以補不足,天之道也。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,是為變盈而流謙,地之道也。朱門之家,鬼闞其室,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,是其義矣。滿招損,謙受益,人之道也。

○ 劉氏牧曰:降卑接下,名譽益隆,故其道光顯。辭貌卑遜,而志行剛正,故雖卑退而不可踰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天道是就寒暑往來上說,地道是就地形高下上說。鬼神言害福,是有些造化之柄,各自主一事而言耳。

○ 問:謙之為義,不知天地人鬼,何以皆好尚之?曰:太極中本無物,若事業功勞,於我何有?觀天地生萬物而不言所利,可見矣。

○ 又云,「謙尊而光,卑而不可踰」,以尊而行謙,則其道光。以卑而行謙,則其德不可踰。尊對卑言,伊川以謙對卑說非是。聖人九卦,引此一句,看來大綱說。

○ 蔡氏清曰:如日沒而升,中而昃,月晦而弦,盈而蝕之類,天非有意於虧之益之也。若論至無心處,則雖人道,惡盈好謙,初亦何容心於好惡哉!在我者有以感召其好惡耳,可不慎哉!

豫,剛應而志行,順以動,豫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。

【程傳】剛應,謂四為群陰以應,剛得眾應也。志行,謂陽志上行,動而上下順從,其志得行也。順以動豫,震動而坤順,為動而順理,順理而動,又為動而眾順,所以豫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胡氏炳文曰:建萬國,聚大眾,非順理而動,使人心皆和樂而從,不可也,故二者皆繫之豫。

【案】《彖傳》中凡稱卦德。皆先內而後外,而其文義又各不同。其曰而者,兩字並重。如訟之「險而健」,既險又健也。小畜之「健而巽」,既健又巽也。大有「剛健而文明」,既剛健而又文明也。其曰以者,則重在上一字。如同人「文明以健」,重在「文明」字。此卦「順以動」,重在「順」字。其或以下一字為重者,則又變其文法,復卦「動而以順行」之類。

豫順以動,故天地如之,而況建侯行師乎。

【本義】以卦德釋卦辭。

【程傳】以豫順而動,則天地如之而弗違。況建侯行師,豈有不順乎?天地之道,萬物之理,惟至順而已。大人所以先天後天而不違者,亦順乎理而已。

【集說】

○ 吳氏曰慎曰:順以動,所謂行其所無事也。天地如之,猶云天且弗違。得其民者,得其心也,故豫利建侯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,故豫利行師。

天地以順動,故日月不過,而四時不忒。聖人以順動,則刑罰清而民服,豫之時義大矣哉!

【本義】極言之而贊其大也。

【程傳】復詳言順動之道。天地之運,以其順動,所以日月之度不過差,四時之行不愆忒。聖人以順動,故經正而民興於善,刑罰清簡而萬民服也。既言豫順之道矣,然其旨味淵永,言盡而意有餘也。故復贊之云,豫之時義大矣哉,欲人研味其理,優柔涵泳而識之也。時義,謂豫之時義。諸卦之時與義用大者,皆贊其大矣哉,豫以下十一卦是也。豫、遯、姤、旅言時義,坎、睽、蹇言時用,頤、大過、解、革言時,各以其大者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項氏安世曰:豫、隨、遯、姤、旅,皆若淺事而有深意,故曰「時義大矣哉」,欲人之思之也。坎、睽、蹇,皆非美事,而聖人有時而用之,故曰「時用大矣哉」,欲人之別之也。頤、大過、解,革,皆大事大變也,故曰「時大矣哉」,欲人之謹之也。

○ 吳氏澄曰:專言時者,重在時字。時義重在義字,時用重在用字。

○ 蔡氏清曰:時之一字,貫六十四卦皆有,不止豫等諸卦耳。有時則有義,有義則有用。單言時,則義與用在其中矣。言義未嘗無用,言用未嘗無義,各就所切而言。

隨,剛來而下柔,動而說,隨。

【本義】以卦變卦德釋卦名義。

【集說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剛,謂震也。柔,謂兌也。震處兌下,是剛來下柔,震動而兌說。既能下人,動則喜說,所以物皆隨從也。

○ 胡氏瑗曰:震以動,其性剛。兌以說,其性柔。今震在兌下,是剛來而下於柔也。猶聖賢君子。以至剛之德,至尊之位,至貴之勢,接於臣而下於民。故賞罰號令一出於上,則民皆說而隨於下也。

○ 王氏逢曰:上能下下,下之所以隨上。貴能下賤,賤之所以隨貴。隨之義,剛下柔也。

○ 王氏宗傳曰:陽剛非在下之物也,今也得隨之義,來下於陰柔,則是能以上下下,以貴下賤者也,物安得不隨之乎?動而說,此有所動,而彼無不說之謂也。彼無不說,則亦無不隨矣。或曰:易家以隨自否來,蠱自泰來,其義如何?曰:非也。乾坤重而為泰否,故隨蠱無自泰否而來之理。世儒惑於卦變,殊不知八卦成列,因而重之,而內外上下往來之義,已備乎其中。自八卦既重之後,又烏有所謂內外上下往來之義乎。

○ 蔣氏悌生曰:《程傳》謂說而動,動而說,皆隨之義。《朱子語錄》云:但當言動而說,不當言說而動。凡卦體卦德,皆從內說出去。

【案】王氏說最足以破卦變之支離,得易象之本旨。

大亨貞无咎,而天下隨時。

【本義】王肅本時作之,今當從之。釋卦辭,言能如是,則天下之所從也。

【程傳】卦所以為隨,以「剛來而下柔,動而說」也。謂乾之上九,來居坤之下。坤之初六,往居乾之上。以陽剛來下於陰柔,是以上下下,以貴下賤,能如是,物之所說隨也。又下動而上說,動而可說也,所以隨也,如是則可大亨而得正。能大亨而得正,則為无咎。不能亨,不得正,則非可隨之道,豈能使天下隨之乎?天下所隨者時也,故云天下隨時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大亨貞正,無有咎害,而天下隨之。以正道相隨,故隨之者廣。若不以大亨貞无咎,而以邪僻相隨,則天下不從也。

○ 喬氏中和曰:剛下柔而陽隨陰。以我隨物,則物自隨我,而動罔不說,此大亨之正道也。人同此心,天下有不隨之者哉。

隨時之義大矣哉。

【本義】王肅本時字在之字下,今當從之。

【程傳】君子之道,隨時而動,從宜適變,不可為典要。非造道之深,知幾能權者,不能與於此也,故贊之曰隨時之義大矣哉。凡贊之者,欲人知其義之大,玩而識之也。此贊隨時之義大,與豫等諸卦不同,諸卦時與義是兩事。

蠱,剛上而柔下,巽而止,蠱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卦變卦德釋卦名義,蓋如此則積弊而至於蠱矣。

【程傳】以卦變及二體之義而言,剛上而柔下謂乾之初九上而為上九,坤之上六下而為初六也。陽剛,尊而在上者也,今往居於上。陰柔,卑而在下者也,今來居於下。男雖少而居上,女雖長而在下,尊卑得正,上下順理,治蠱之道也。由剛之上,柔之下,變而為艮巽。艮,止也。巽,順也,下巽而上止,止於巽順也,以巽順之道治蠱,是以元亨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集氏曰:巽而止者,巽而不為,因循至壞者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剛上柔下,巽而止,此是言致蠱之由,非治蠱之道。

○ 又云:龜山說巽而止乃治蠱之道,言當柔順而止,不可堅正,非惟不成道理,且非易彖文義。巽而止蠱,猶順以動豫,動而說隨,皆言卦義。

○ 俞氏琰曰:巽固進退不決,苟非艮之止,亦未至於蠱。惟其巽而止,所以蠱也。巽則無奮迅之志,止則無健行之才,於是事事因循。苟且積弊,而至於蠱,故曰「巽而止,蠱」。蓋以卦德言致蠱之由,非飭蠱之道也。

蠱,元亨而天下治也。利涉大川,往有事也。先甲三日,後甲三日,終則有始,天行也。

【本義】釋卦辭,治蠱至於元亨,則亂而復治之象也。亂之終,治之始,天運然也。

【程傳】治蠱之道,如卦之才,則元亨而天下治矣。夫治亂者,苟能使尊卑上下之義正,在下者巽順,在上者能止齊安定之,事皆止於順,則何蠱之不治也,其道大善而亨也,如此則天下治矣。方天下壞亂之際,宜涉艱險以往而濟之,是往有所事也。夫有始則必有終,既終則必有始,天之道也。聖人知終始之道,故能原始而究其所以然。要終而備其將然。先甲後甲而為之慮,所以能治蠱而致元亨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楊氏萬里曰:蠱,壞矣。而曰「元亨而天下治」,何也?蓋亂為治根,蠱為飭源,雖然亂不自治,蠱不自飭,不植不立,不振不起,故利於濟大難,往有事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蠱元亨而天下治,言蠱之時如此,必須是大善亨通而後天下治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諸卦皆言往有功,蠱獨曰往有事。蠱者事也,事雖已治,不可以無事視之也。前事過中而將壞,即當為自新之圖,後事方始而尚新,即當致丁寧之意。亂之極而治之始,雖天運然也,亦人事致然也。

○ 龔氏煥曰:蠱卦辭言先甲後甲,巽卦辭言先庚後庚。事壞而至蠱,則當復始。甲者事之始,故蠱《彖傳》以先甲後甲為終則有始也。事久而有弊,不可以不更。庚者事之變,故巽爻辭以先庚後庚為无初有終也。夫事之壞而新之,是謂終則有始。事之弊而革之,是謂无初有終。終則有始,如創業之君,新一代之法度也。无初有終,如中興之主,革前朝之弊事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往有事者,當蠱壞之時,宜涉艱險而往有攸濟,不可處之於無事之域也。文子云:流水之不腐,以其逝故也。戶樞之不蠹,以其運故也。大抵器欲常用,久不用則蠹生。體欲常動,久不動則病生。蠱之時,止而不動,則天下之事,終於蠱而已矣。故勉之使往,不宜坐視其弊而弗救也。

臨,剛浸而長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釋卦名。

【集說】

○ 王氏應麟曰:《陰符經》云:天地之道浸,故陰陽勝。愚嘗讀易之臨曰剛浸而長,遯曰浸而長也,自臨而長為泰,自遯而長為否。浸者漸也,聖人之戒深矣。

○ 張氏清子曰:自復一陽生,積而至臨,則二陽長矣,故曰剛浸而長。遯者臨之反也,臨《彖》曰「剛浸而長」,遯《彖》不曰「柔浸而長」,而止曰小利貞浸而長,易不為小人謀也。

說而順,剛中而應。

【案】剛浸而長,說而順,剛中而應,皆釋卦名也。蓋剛浸而長,則陽道方亨。有說順之德,則人心和附。剛中得應,則上下交而志同,此其所以德澤及於天下而足以有臨也。此亦如泰之取義,兼交泰與消長兩意,見正道之盛大。故夫子釋之曰臨者大也。若但以臨為陵逼小人之義,則於卦爻之辭多有所難通者。

大亨以正,天之道也。

【本義】當剛長之時,又有此善,故其占如此也。

【程傳】浸,漸也。二陽長於下而漸進也。下兌上坤,和說而順也。剛得中道而有應助,是以能大亨而得正,合天之道,剛正而和順,天之道也。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,剛正和順而已。以此臨人臨事臨天下,莫不大亨而得正也。兌為說,說乃和也,夬《彖》云「決而和」。

至于八月有凶,消不久也。

【本義】言雖天運之當然,然君子宜知所戒。

【程傳】臨二陽生,陽方漸盛之時,故聖人為之戒云。陽雖方長、然至于八月則消而凶矣。八月,謂陽生之八月。陽始生於復,自復至遯凡八月,自建子至建未也。二陰長而陽消矣,故云消不久也。在陰陽之氣言之,則消長如循環,不可易也。以人事言之,則陽為君子,陰為小人。方君子道長之時,聖人為之誡,使知極則有凶之理而虞備之,常不至於滿極則无凶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陽長之卦,每卦皆應八月有凶。但此卦名臨,是盛大之義,故於此卦特戒之耳。若以類言之,則陽長之卦,至其終末皆有凶也。

○ 陸氏振奇曰:日陽象,月陰象。八,少陰之數。七,少陽之數。故言陰來之期曰八月,言陽來之期曰七日。

【案】八月七日,說者多鑿。陸氏之說,最為得之。蓋陽數窮於九,則退而生少陰之八,陰數窮於六,則進而生少陽之七。七八者陰陽始生之數也。若拘拘於卦氣月候之配,則震既濟之七日,與夫三日三年十年之類,皆多不可通者矣。

大觀在上,順而巽,中正以觀天下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。

【程傳】五居尊位,以剛陽中正之德,為下所觀,其德甚大,故曰大觀在上。下坤而上巽,是能順而巽也。五居中正,以巽順中正之德,為觀於天下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趙氏彥肅曰:大觀在上,統謂二陽,中正以觀天下,獨舉九五。

○ 楊氏啓新曰:順以宅心,堯舜之溫恭克讓,文王之徽柔懿恭是也。巽以制事,通人情,酌物理,隨物付物,因時制宜者也。巽,德之制也,非巽何以使萬事各得其宜。

觀,盥而不薦,有孚顒若,下觀而化也。

【本義】釋卦辭。

【程傳】為觀之道,嚴敬如始盥之時,則下民至誠瞻仰而從化也。不薦,謂不使誠意少散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虞氏翻曰:孚,信。顒,有威容貌。容止可觀,進退可度,則下觀其德而順其化。《詩》曰:「顒顒卬卬,如圭如璋。」君德之義也。

○ 朱氏震曰:祭之初,迎尸入廟,天子涚手而後酌酒,涚謂之盥。酌酒獻尸,尸得之灌地而祭,謂之祼。祼之後,三獻而薦腥,五獻而薦熟,謂之薦。盥者,未祼之時,精神專一,誠意未散,不言之信,發而為敬順之貌。顒,顒如也,故下觀而化,莫不有敬順之心也。

○ 王氏申子曰:觀示天下之道,其誠意精一。常如始盥之時,則觀感之下,莫不從化,蓋有不動而敬,不言而信之妙。

觀天之神道,而四時不忒,聖人以神道設教,而天下服矣。

【本義】極言觀之道也。四時不忒,天之所以為觀也。神道設教,聖人之所以為觀也。

【程傳】天道至神,故曰神道。觀天之運行,四時无有差忒,則見其神妙。聖人見天道之神,體神道以設教,故天下莫不服也。夫天道至神,故運行四時,化育萬物,无有差忒。至神之道,莫可名言。唯聖人默契,體其妙用,設為政教,故天下之人,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,鼓舞其化而莫測其用,自然仰觀而戴服,故曰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聖人退藏於密,以神明其德,故設教而天下服矣。

○ 王氏弼曰:統說觀之為道,不以刑制使物,而以觀感化物。神則無形者也,不見天之使四時,而四時不忒。不見聖人使百姓,而百姓自服也。

○ 楊氏時曰:古人所以交神而接人,其道一主於誠,故曰明則有禮樂,幽則有鬼神。幽明本無二理,故所以感之者一。聖人以神道設教,所謂神道,誠意而已。誠意,天德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聖人以神道設教即是盥而不薦之義。

○ 又云:天之神道,只是自然運行底道理,四時自然不忒,聖人神道,亦是有教人自然觀感處。

○ 吳氏澄曰:常人以言設教,則有聲音。以身設教,則有形迹。聖人妙天道於不測,其應捷如影響,蓋所存者神,故所過者化也。

○ 楊氏啓新曰:聖人設教,誠於此,動於彼。不顯之德。篤恭之妙,與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者同一機,而其動物之妙,不變之感,有非人所能測者,故曰神道設教。

頤中有物曰噬嗑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释卦名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宗傳曰:易之立卦,其命名立象,各有所指,鼎、井,大過棟橈,小過飛鳥,若此類者,遠取諸物也。艮背、頤頤、噬嗑頤中有物,若此類者,近取諸身也。

噬嗑而亨,剛柔分,動而明,雷電合而章,柔得中而上行,雖不當位,利用獄也。

【本義】又以卦名卦體卦德二象,卦變釋卦辭。

【程傳】頤中有物,故為噬嗑。有物間於頤中則為害,噬而嗑之,則其害亡,乃亨通也,故云噬嗑而亨。「剛柔分,動而明,雷電合而章」,以卦才言也。剛爻與柔爻相間,剛柔分而不相雜,為明辨之象。明辨,察獄之本也。動而明,下震上離,其動而明也。雷電合而章,雷震而電耀,相須並見,合而章也。照與威並行,用獄之道也。能照則无所隱情,有威則莫敢不畏。上既以二象言其動而明,故復言威照並用之意。六五以柔居中,為用柔得中之義。上行,謂居尊位。雖不當位,謂以柔居五為不當。而利於用獄者,治獄之道。全剛則傷於嚴暴,過柔則失於寬縱。五為用獄之主,以柔處剛而得中,得用獄之宜也。以柔居剛為利用獄,以剛居柔為利否。曰剛柔,質也。居,用也。用柔非治獄之宜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崔氏憬曰;物在頤中,隔其上下,因齧而合,乃得其亨焉。以喻人於上下之間,有亂群者,當用刑去之,故言利用獄。

○ 石氏介曰:大凡柔則言上行,剛則言來。柔下剛上,定體也。剛來,如訟、无妄、渙等,剛體本在上而來下。上行,如晉、睽、鼎、噬嗑等。柔體本在下,今居五位為上行。

○ 朱氏震曰:六五柔中,不當位也。施於用獄,無若柔中之為利。蓋人君止於仁,不以明斷稱。以臯陶寧失不經,曾子哀矜而勿喜之言觀之,則不在明斷審矣。

○ 趙氏汝楳曰:體卦之畫,則寬嚴胥濟。體卦之德,則明清善聽。體卦之象,則獄不淹宿。噬以剛動而能嗑,《彖》言利用獄,疑當以剛能斷制。而聖人歸之六五之柔,其哀矜惟良之義乎!大君在上,三又而後制刑,德雖柔,於獄則利。

○ 俞氏琰曰:噬嗑倒轉為賁,亦有頤中有物之象。而以為賁,何耶?曰:凡噬者必下動,賁無震,故不得為噬嗑也。夫頤而中虛,則無事於噬而自可合。今有物焉,則窒塞矣。苟不以齒決之,烏得而合,故噬已則嗑。嗑則窒者去而上下亨通。故文王曰「噬嗑亨」。孔子添一而字,蓋謂噬而嗑之則亨,不噬則不嗑,不嗑則不亨也。

賁,亨。

【本義】亨字疑衍。

柔來而文剛,故亨。分剛上而文柔,故小利有攸往,天文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變釋卦辭。剛柔之交,自然之象,故曰天文,先儒說天文上當有「剛柔交錯」四字,理或然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蘇氏軾曰:易有剛柔往來、上下相易之說,而其最著者,賁之《彖傳》也。故學者沿是爭推其所從變,曰泰變為賁,此大惑也。一卦之變為六十三,豈獨為賁也哉!徒知泰之為賁,又烏知賁之不為泰乎!凡易之所謂剛柔往來相易者,皆本諸乾坤也。乾施一陽於坤,以化其一陰,而生三子,凡三子之卦有言剛來者,明此本坤也,而乾來化之。坤施一陰於乾,以化其一陽,而生三女,凡三女之卦有言柔來者,明此本乾也,而坤來化之。非是卦也,則無是言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柔來而文剛,是以剛為主也。剛往文柔,必曰分剛上而文柔者,亦以剛為主也。故《本義》於柔文剛則曰陽得陰助,於剛文柔而不曰陰得陽助。蓋一陰下而為離,則陰為陽之助,而明於內。一陽上而為艮,則陽為陰之主,而止於外,是知皆以剛為主也。

○ 何氏楷曰:剛為質,柔為文,柔來文剛,是本先立矣。而文行焉,故亨。分剛上而文柔者,非以剛為文也。分剛,畫居上而柔始得成其文。不然,無質之文非文已。

○ 張氏振淵曰:柔來文剛,是當質勝之餘,而以文濟之。剛上文柔,是當文勝之後,而以質救之,二者皆以質為主。

【案】亨與小利有攸往,皆指文而言之。故柔來而文剛者,見剛當以柔濟之而後可通也。剛上文柔者,見柔當以剛節之。而柔之道不可純用以行也,何氏張氏質文之說極明。

○ 又案:剛上文柔而曰分者,本於內之誠實,以為節文之則,乃是由中而分出者,故曰分也。

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

【本義】又以卦德言之。止,謂各得其分。

【程傳】卦為賁飾之象,以上下二體,剛柔交相為文飾也。下體本乾,柔來文其中而為離。上體本坤,剛往文其上而為艮。乃為山下有火,止於文明而成賁也。天下之事,无飾不行,故賁則能亨也。柔來而文剛故亨,柔來文於剛,而成文明之象,文明所以為賁也。賁之道能致亨,實由飾而能亨也。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,分乾之中爻,往文於艮之上也。事由飾而加盛,由飾而能行,故小利有攸往。夫往而能利者,以有本也。賁飾之道,非能增其實也,但加之文彩耳。事由文而顯盛,故為小利有攸往。亨者亨通也,往者加進也。二卦之變,共成賁義。而《彖》分言上下各主一事者,蓋離明足以致亨,文柔又能小進也。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,此承上文言陰陽剛柔相文者,天之文也。止於文明者,人之文也。止,謂處於文明也。質必有文,自然之理。理必有對待,生生之本也。有上則有下,有此則有彼,有質則有文。一不獨立,二則為文,非知道者孰能識之。天文,天之理也。人文,人之道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文明,離也。以止,艮也。用此文明之道,裁止於人,是人之文德之教。

○ 胡氏允曰: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,粲然有禮以相接者,文之明也。截然有分以相守者,文之止也,是則卦中離明而艮止者也。

○ 王氏應麟曰:大畜為學,賁為文。能止健而後可以為學,文明以止而後可以為文者,篤實而已。不以篤實為本,則學不足以成德,文不足以明理。

○ 何氏楷曰:止者限而不過之謂。一文之,一止之,而文成。禮以節文為訓,即此意。

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。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

【本義】極言賁道之大也。

【程傳】天文,謂日月星辰之錯列,寒暑陰陽之代變。觀其運行,以察四時之遷改也。人文,人理之倫序,觀人文以教化天下,大下成其禮俗,乃聖人用賁之道也。賁之象,取山下有火,又取卦變柔來文剛,剛上文柔。凡卦有以二體之義及二象而成者,如屯取動乎險中與雲雷,訟取上剛下險與天水違行是也。有取一爻者,成卦之由也。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」,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是也。有取二體又取消長之義者,雷在地中復,山附於地剝是也。有取二象兼取二爻交變為義者,風雷益兼取損上益下,山下有澤損兼取損下益上是也。有既以二象成卦,復取爻之義者,夬之剛決柔,姤之柔遇剛是也。有以用成卦者,巽乎水而上水井,木上有火鼎是也。鼎又以卦形為象。有以形為象者,山下有雷頤,頤中有物曰噬嗑是也。此成卦之義也。如剛上柔下,損上益下,謂剛居上,柔在下,損於上,益於下。據成卦而言,非謂就卦中升降也。如訟、无妄云剛來,豈自上體而來也。凡以柔居五者,皆云柔進而上行,柔居下者也,乃居尊位,是進而上也,非謂自下體而上也。卦之變皆自乾坤,先儒不達,故謂賁本是泰卦,豈有乾坤重而為泰,又由泰而變之理。下離本乾,中爻變而成離,上艮本坤,上爻變而成艮。離在內,故云柔來。艮在上,故云剛上。非自下體而上也。乾坤變而為六子,八卦重而為六十四,皆由乾坤之變也。

剝,剝也。柔變剛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釋卦名義。言柔進于陽,變剛為柔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陳氏友文曰:夬《彖》曰「剛決柔」,而剝曰「柔變剛」,何也?君子之去小人,聲其罪與天下共棄之,名正言順,故曰決。小人之欲去君子,辭不順,理不直,必萋斐浸潤以侵蝕之,故曰變。一字之間,君子小人之情狀皦然矣。

不利有攸往,小人長也。順而止之,觀象也。君子尚消息盈虛,天行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卦德釋卦辭。

【程傳】剝,剝也,謂剝落也。柔變剛也,柔長而剛變也。夏至一陰生而漸長,一陰長則一陽消,至於建戌則極而成剝,是陰柔變剛陽也。陰,小人之道,方長盛而剝消於陽,故君子不利有所往也。君子當剝之時,知不可有所往,順時而止,乃能觀剝之象也。卦有順止之象,乃處剝之道,君子當觀而體之。君子尚消息盈虛,天行也。君子存心消息盈虛之理,而能順之,乃合乎天行也。理有消衰,有息長,有盈滿,有虛損,順之則吉,逆之則凶,君子隨時敦尚,所以事天也。

復,亨,剛反。

【本義】剛反則亨。

動而以順行,是以出入无疾,朋來无咎。

【本義】以卦德而言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復亨者,以陽復則亨,故以亨連復而釋之也。「剛反,動而以順行」者,既上釋復亨之義,又下釋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之理。

○ 潘氏夢旂曰:剝以順而止,復以順而行,君子處道消之極,至道長之初,未嘗一豪之不以順也。

反復其道,七日來復,天行也。

【本義】陰陽消息,天運然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侯氏行果曰:五月天行至午,陰升也。十一月天行至子,陽升也。天地運往,陰陽升復,凡歷七月,故曰七日來復,此天之運行也。《豳詩》曰:一之日觱發,二之日栗烈。一之日,周之正月也。二之日,周之二月也。則古人呼月為日明矣。

利有攸往,剛長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而言,既生則漸長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項氏安世曰:剝曰「不利有攸往,小人長也」。復曰「利有攸往,剛長也」,易之意,凡以為君子謀也。

○ 丘氏富國曰:剛反,言剝之一剛,窮上反下而為復也。剛長,言復之一陽,自下進上,為臨為泰,以至為乾也,以其既去而來反也,故亨。以其既反而漸長也,故利有攸往。剛反,言方復之初。剛長,言已復之後。

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

【本義】積陰之下,一陽復生,天地生物之心,幾於滅息,而至此乃復可見。在人則為靜極而動,惡極而善,本心幾息而復,見之端也。程子論之詳矣,而邵子之詩亦曰:「冬至子之半,天心无改移,一陽初動處,萬物未生時,玄酒味方淡,大音聲正希,此言如不信,更請問包羲。」至哉言也。學者宜盡心焉。

【程傳】復亨,謂剛反而亨也。陽剛消極而來反,既來反,則漸長盛而亨通矣。動而以順行,是以「出入无疾,朋來无咎」,以卦才言,其所以然也。下動而上順,是動而以順行也。陽剛反而順動,是以得出入无疾,朋來而无咎也。朋之來亦順動也,其道反復往來,迭消迭息,七日而來復者,天地之運行如是也。消長相因,天之理也,陽剛君子之道長,故利有攸往。一陽復於下,乃天地生物之心也,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,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,非知道者孰能識之。

【集说】

○ 程子曰:復其見天地之心,皆謂至靜能見大地之心,非也。復之卦,下面一畫,便是動也,安得謂之靜?自古儒者皆言靜見天地之心,惟某言動而見天地之心。或曰:莫是於動上求靜否?曰:固是,然最難。

○ 又曰:復其見天地之心,一言以蔽之,天地以生物為心。

○ 張子曰:復言見天地之心,咸、恒、大壯言「天地之情」。心發乎微,情發乎顯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天地以生生為德,元亨利貞乃生物之心也。但其靜而復,乃未發之體,動而通焉,則已發之用。一陽來復,其始生甚微,固若靜矣。然動之機日長,而萬物莫不資始焉。此天命流行之初,造化發育之始。天地生生不已之心,於是而可見也。若其靜而未發,則此心之體,雖無所不在,然卻有未發見處。此程子所以以動之端為天地之心,亦舉用以該其體爾。

○ 又云:伊川與濂溪說復字亦差不同,濂溪就回來處說,伊川卻正就動處說,如元亨利貞,濂溪就利貞上說復字,伊川就元字頭說復字。以《周易》卦爻之意推之,則伊川之說為正。然濂溪伊川之說,道理只一般,只是所指地頭不同。王弼之說,與濂溪同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天地生物之心,即人之本心也,皆於幾息而復萌之時見之。

○ 俞氏琰曰:天地之心,謂天地生萬物之心也。天地生物之心,無乎不在。聖人於剝反為復,靜極動初,見天地生物之心,未嘗一日息,非謂惟復卦見天地之心也。或謂靜為天地之心,非也。或又謂動力天地之心,亦非也。

○ 吳氏曰慎曰:天地以生物為心,所謂仁也。復之一陽初動,仁也。故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

【案】「天地之心」,在人則為道心也。道心甚微,故曰復小而辨於物。於是而惟精以察之,惟一以守之,則道心流行,而微者著矣。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,是其精也。知之未嘗復行,是其一也。夫子以初爻之義當之者此也,惟精惟一者,所以執中而已矣。二五皆中,故二則休復而吉,五則敦復而无悔。初爻之外,惟此兩爻最善。三則頻復而厲者,所謂人心危而難安也。四之中行而獨者,所謂道心微而難著也。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。至於上六,則不獨微而且迷,不獨危而且敗,迷而以至於敗,則所謂天君者,不能以自主矣。故夫子咎之曰:反君道也。堯舜相傳之心學,皆於復卦見之。

无妄,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。動而健,剛中而應,大亨以正,天之命也。其匪正有眚,不利有攸往。无妄之往,何之矣。天命不佑,行矣哉。

【本義】以卦變卦德卦體言卦之善如此,故其占當獲大亨,而利於正,乃天命之當然也。其有不正,則不利有所往,欲何往哉?蓋其逆天之命,而天不佑之,故不可以有行也。

【程傳】謂初九也,坤初爻變而為震,剛自外而來也。震以初爻為主,成卦由之,故初為无妄之主。動以天為无妄,動而以天,動為主也。以剛變柔,為以正去妄之象,又剛正為主於內,无妄之義也。九居初,正也。下動而上健,是其動剛健也。剛健,无妄之體也。剛中而應,五以剛居中正,二復以中正相應,是順理而不妄也。故其道大亨通而貞正,乃天之命也。天命,謂天道也。所謂无妄也。所謂无妄,正而已,小失於正,則為有過,乃妄也。所謂匪正,蓋由有往,若无妄而不往,何由有匪正乎。无妄者,理之正也,更有往將何之矣,乃入於妄也。往則悖於天理,天道所不佑,可行乎哉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宗傳曰:初九之剛,乾一索於坤而得之,是以為震,而无妄之外體又乾也。則初九之剛,實自乾來,故曰剛自外來。震以初爻為主,其在无妄則內體也,故曰為主於內。

○ 趙氏彥肅曰:剛自外來,寄象爾。其實天之所賦,我固有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外卦為乾,震之剛自乾來也。无妄釋元亨利貞,與臨同。命,即道也。无妄之往,程子以為无妄而又往,《本義》只順上文本意解,舉首尾句而包中間也,不可泥文而失意。

○ 何氏楷曰:震初一剛,其所從來,即乾之初畫。无妄外乾內震,初九得外卦乾剛初爻,以為內卦之主,故曰「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」。

【案】《彖》言剛來柔來,未有言自外來者,則王氏諸家謂指外卦乾體者信矣。在卦為震得乾最初之畫,在人為吾心得天最初之理,此所以為无妄也。天理非由外鑠我者,此特指卦象言之,見自乾來之意。趙氏之說是矣。

大畜,剛健篤實輝光,日新其德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释卦名义。

【程傳】以卦之才德而言也。乾體剛健,艮體篤實,人之才剛健篤實,則所畜能大,充實而有輝光,畜之不已,則其德日新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鄭氏汝諧曰:畜有三義,以蘊畜言之,畜德也。以畜養言之,畜賢也。以畜止言之,畜健也。剛健篤實輝光,日新其德」,此蘊蓄之大者。養賢以及萬民,此畜養之大者。乾天下之至健,而四五能畜之,此畜止之大者。故《彖傳》兼此三者言之。

剛上而尚賢,能止健,大正也。

【程傳】剛上,陽居上也。陽剛居尊位之上,為尚賢之義。止居健上,為能止健之義。止乎健者,非大正則安能?以剛陽在上,與尊尚賢德,能止至健,皆大正之道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郭氏忠孝曰:大有有賢之卦也,大畜畜賢之卦也。故曰「剛上而尚賢」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能止健,不說健而止,見得是艮來止這乾。

不家食吉,養賢也。

【本義】亦取尚賢之象。

【集说】

○ 梁氏寅曰:養賢者,亦取尚賢之象。自剛上而言,則謂之尚賢,所以盡其禮也。自不家食而言,則謂之養賢,所以重其祿也。

利涉大川,應乎天也。

【本義】亦以卦體而言。

【程傳】大畜之人,所宜施其所畜,以濟天下,故不食於家則吉,謂居天位享天祿也。國家養賢,賢者得行其道也。利涉大川,謂大有蘊畜之人,宜濟天下之艱險也。《彖》更發明卦才云,所謂能涉大川者,以應乎天也。六五,君也。下應乾之中爻,乃大畜之君。應乾而行也,所以能應乎天,无艱險之不可濟,況其他乎?

【集说】

○ 胡氏炳文曰:卦有乾體者,多曰利涉大川,健故也。

【案】尚賢止健之義,六爻中皆可見。然夫子釋卦,必以剛健篤實一句居首者,蓋莫大於天德。剛健者,天德也。人欲畜其天德,非篤實則不能。篤實者,《論語》所謂重,《大學》所謂靜,《中庸》所謂闇。雖至於達天德,而必有以固其聰明聖智。故篤實者,學之所以成始成終,如艮為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。此義最大,故首發之。

頤貞吉,養正則吉也。觀頤,觀其所養也。自求口實,觀其自養也。

【本义】释卦辞。

【程傳】貞吉,所養者正則吉也。所養,謂所養之人,與養之之道。自求口實,謂其自求養身之道,皆以正則吉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李氏舜臣曰:占之觀人,每每觀其所養。而所養之大小,則必以其所自養者觀之。夫重道義之養而略口體,此養之大者也,急口體之養而輕道義,此養之小者也。養其大體,則為大人。養其小體,則為小人。天之賦予,初無小大之別,而人之所養各殊,則其所成就者亦異。

○ 谷氏家杰曰:觀頤者,當於所養觀之,又當於所養中自養處觀之。

【案】李氏、谷氏說,皆得孟子考其善不善之意。

天地養萬物,聖人養賢以及萬民,頤之時大矣哉。

【本義】極言養道而贊之。

【程傳】聖人極言頤之道而贊其大。天地之道,則養育萬物。養育萬物之道,正而已矣。聖人作養賢才,與之共天位,使之食天祿,俾施澤於天下,養賢以及萬民也。養賢,所以養萬民也。夫天地之中,品物之眾,非養則不生。聖人裁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,以養天下,至於鳥獸草木,皆有養之之政。其道配天地,故夫子推頤之道,贊天地與聖人之功,曰頤之時大矣哉。或云義,或云用,或止云時,以其大者也。萬物之生與養,時為大,故云時。

○ 趙氏汝楳曰:聖人之於萬民,豈能家與之粟,而人與之衣。其急先務者,亦曰養賢而已。賢得所養,則仁恩自及於百姓矣。

【案】卦有曰尚賢、養賢者,皆是六五上九相遇,大有、大畜、頤、鼎是也。此卦頤為養義,而六五又賴上九之養以養人,故曰「聖人養賢以及萬民」也。

大過,大者過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釋卦名義。

【程傳】大者過,謂陽過也。在事為事之大者過,與其過之大。

【集說】

○ 俞氏琰曰:大過,謂陽之過也。在人事則泛言萬事大者之過,凡大者皆是,非一端也。

棟橈,本末弱也。

【本義】復以卦體釋卦辭。本,謂初。末,謂上。弱,謂陰柔。

【程傳】謂上下二陰衰弱,陽盛則陰衰,故為大者過。在小過則曰小者過,陰過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何氏楷曰:剛過始致本末之弱,本末既弱,剛亦不能獨支。本末弱,即大過之象,乃棟所由橈也。

剛過而中,巽而說行,利有攸往,乃亨。

【本義】又以卦體卦德釋卦辭。

【程傳】言卦才之善也。剛雖過而二五皆得中,是處不失中道也。下巽上兌,是以巽順和說之道而行也。在大過之時,以中道巽說而行,故利有攸往,乃所以能亨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朱氏震曰:剛過而中,所謂時中也。過,非過於理也,以過為中也。猶之治疾,疾勢沈痼,必攻之以瞑眩之藥。自其治微疾之道視之,則謂之過。自藥病相對言之,則謂之中。大過之時,君子過越常分以濟弱,能達乎時中矣。

○ 項氏安世曰:棟橈二字,以六爻之象言之,中四爻強,初上二爻弱,有棟橈之象,此禍變之大者也。利有攸往亨,以六爻之才言之。中四爻剛雖大過,而得時措之中。初上二爻,又能巽而說,不失人心,故利於有行,雖遇大變,而可以亨。此才略之大者也。巽而說之下加行字者,能以巽說而行,是以利有攸往也。

○ 又曰:先言亨,後言利有攸往者,亨自亨,利自利也。今先言利有攸往,後言亨者,明亨因於往也。故《彖》曰「利有攸往乃亨」,言往乃亨,不往則不亨也。

大過之時大矣哉。

【本義】大過之時,非有大過人之材,不能濟也,故歎其大。

【程傳】大過之時,其事甚大,故贊之曰大矣哉。如立非常之大事,興不世之大功,成絕俗之大德,皆大過之事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胡氏炳文曰:大過之事甚大,無其時不可過,有其時無其才,愈不可過。

○ 蔡氏清曰:大過之時,非時大過也。人當大過之時也,以其時事宜於大過也。其理正小過所謂「過以利貞,與時行」者也。大過二字屬人。

習坎,重險也。

【本義】釋卦名義。

【集說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釋習坎之義。險,難也。若險難不重,不須便習。今險難既重,是險之甚者。若不便習,不可濟也。故注云:習坎者,習重險也。

水流而不盈,行險而不失其信。

【本義】以卦象釋有孚之義,言內實而行有常也。

【程傳】習坎者,謂重險也。上下皆坎,兩險相重也。初六云坎窞,是坎中之坎,重險也。水流而不盈,陽動於險中而未出於險,乃水性之流行,而未盈於坎,既盈則出乎坎矣。行險而不失其信,陽剛中實,居險之中,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。坎中實,水就下,皆為信義,有孚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坎水只是平,不解滿,盈是滿出來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水字當讀「流而不盈,行險而不失其信」兩句,皆指水言。以水之內實行有常者,釋卦辭有孚之義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坎水,流水也。晝夜常流,流則不盈,故曰「水流而不盈」。水之流迂迴曲折,不知更歷幾險,而終至於海,茲非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乎!

○ 梁氏寅曰:流而不盈,時止則止也。盈而後進,時行則行也。坎以能止為信,以能行為功。時止時行,其君子處險之道與。

維心亨,乃以剛中也。行有尚,往有功也。

【本義】以剛在中,心亨之象。如是而往,必有功也。

【程傳】維其心可以亨通者,乃以其剛中也。中實為有孚之象,至誠之道,何所不通。以剛中之道而行,則可以濟險難而亨通也。以其剛中之才而往,則有功,故可嘉尚。若止而不行,則常在險中矣。坎以能行為功。

天險不可升也,地險山川丘陵也,王公設險以守其國,險之時用大矣哉。

【本義】極言之而贊其大也。

【程傳】高不可升者,天之險也。山川丘陵,地之險也。王公,君人者,觀坎之象,知險之不可陵也。故設為城郭溝池之險,以守其國,保其民人。是有用險之時,其用甚大,故贊其大矣哉。山河城池,設險之大瑞也。若夫尊卑之辨,貴賤之分。明等威,異物采,凡所以杜絕陵僭限隔上下者,皆體險之用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王氏應麟曰:下陽舉而虢亡,虎牢城而鄭懼,西河失而魏蹙,大峴度而燕危,故曰「設險以守其國」。

○ 俞氏琰曰:時用,謂有時乎用,而非用之常也。

【案】彖辭發習險之義,《彖傳》又發用險之義。習險者,練習於艱難之事而無所避,立身之大本也。用險者,自然有嚴峻之象而不可干,禦物之大權也。天之崇窿不可升,地之脩阻不可越,此天地用險之著者。在人則所謂忠信以為甲胄,禮義以為干櫓,皆此意也。其大者則又莫如王公之設險守國,蓋用天之道而刑賞之威,莫敢以干犯。因地之利,而河山之固,莫敢以窺伺。險之用豈不大哉!大抵八卦之德,皆有其善。坎之德險,雖微與諸卦不同。然以其用言之,則亦與諸卦之德同歸矣。

離,麗也。日月麗乎天,百穀草木麗乎土,重明以麗乎正,乃化成天下。

【本義】釋卦名義。

【程傳】離,麗也,謂附麗也。如日月則麗於天,百穀草木則麗於土,萬物莫不各有所麗。天地之中,无无麗之物。在人當審其所麗,麗得其正,則能亨也。重明以麗乎正,以卦才言也。上下皆離,重明也。五二皆處中正,麗乎正也。君臣上下,皆有明德而處中正,可以化天下成文明之俗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項氏安世曰:日月麗乎天而成明,百穀草木麗乎土而成文。故離為文,又為明。

○ 齊氏夢龍曰:龜山楊氏云:火無常形,麗物而有形,最得本旨。人之生也,得水為精,得火為神,其合也。氣聚而形成於有其分也,氣散而神泯於無。蓋精所以為形,而神麗於形者也。天地,形之大者也。日月麗天,百穀草木麗土,其神之發見而可見者也。

【案】項氏齊氏說,則是陽麗乎陰,而以為陰麗乎陽者,非矣。惟張子《正蒙》之說得之。

柔麗乎中正故亨,是以畜牝牛吉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釋卦辭。

【程傳】二五以柔順麗於中正,所以能亨。人能養其至順,以麗中正則吉。故曰:畜牝牛吉也。或曰:二則中正矣,五以隂居陽,得為正乎?曰:離主於所麗,五中正之位,六麗於正位,乃為正也。學者知時義,而不失輕重,則可以言《易》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項氏安世曰:重明以麗乎正,此統論一卦之義,以釋卦名也。柔麗乎中正,此以二五成卦之爻釋卦辭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坎之剛中,九五分數多,故九五曰坎不盈,卦辭釋有孚。亦曰水流而不盈。離之中正,六二分數多,故卦辭曰畜牝牛吉,而六二爻辭亦曰黃離元吉

版权: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iyunzhai.com/10525.html

相关推荐

元字敬道,谯国龙亢人,僣号僞楚皇帝,事见《晋书》本传。 《隋书•经籍志》有《周易系辞》二卷,晋…

28,396

http://zhouyipress.oss-cn-beijing.aliyuncs.com/2024/09/2024090507105616.mp4

11,262

书名:御纂周易折中 作者:(清)李光地 电子书状态:完成校对 《御纂周易折中》简称《周易折中》,…

1,916

御纂周易折中序 易学之广大悉备,秦汉而后,无复得其精微矣! 至有宋以来,周邵程张,阐发其奥,唯…

4,269
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
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

助力内容变现

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

点击联系客服

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客服电话

15689987323

客服邮箱

3131816650@qq.com

扫描二维码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访问本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