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,760 浏览

彖下传

咸,感也。

【本义】释卦名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刘氏牧曰:卦以咸名,而《彖传》以感释其义者,圣人之微旨,欲明感物之无心也。

○ 张子曰:万物本一,故一能合异,以其能合异,故谓之感,若非有异,则无合,天地乾坤,阴阳也。 二端故有感,本一故能合。

○ 丘氏富国曰:咸者感也,所以感者心也,无心者不能感,故咸加心而为感。 有心于感者,亦不能咸感,故感去心而为咸。 咸,皆也,唯无容心于感,然后无所不感,圣人以咸名卦,而《彖》以感释之,所以互明其旨也。

○ 王氏应麟曰:咸之感无心,感以虚也。 兑之说无言,说以诚也。

柔上而刚下,二气感应以相与,止而说,男下女,是以亨利贞,取女吉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卦德卦象释卦辞。 或以卦变言柔上刚下之义,曰咸自旅来,柔上居六,刚下居五也,亦通。

【程传】咸之义感也,在卦则柔爻上而刚爻下,柔上变刚而成兑,刚下变柔而成艮。 阴阳相交,为男女交感之义。 又兑女在上,艮男居下,亦柔上刚下也。 阴阳二气相感相应而和合,是相与也。 止而说,止于说为坚悫之意。 艮止于下,笃诚相下也,兑说于上,和说相应也。 以男下女,和之至也。 相感之道如此,是以能亨通而得正。 取女如是则吉也。 卦才如此,大率感道利于正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肃曰:山泽以气通,男女以礼感。 男而下女,初婚之所以为礼,取女之所以为吉也。

○ 冯氏当可曰:柔上刚下,感应相与,所以为亨。 止而说,所以利贞。 男下女,所以取女吉也。

○ 王氏申子曰:止而说者,谓艮止不动,而意气自相和说,乃所谓感。 不止而动,则是出于作为,非感也,故六爻皆欲其静。

○ 蔡氏清曰:卦体卦德卦象三段意,皆归于咸之一字内。 而所谓亨利贞,取女吉者,义盖从此而出,故《本义》以通释卦名卦辞。

天地感而万物化生,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 观其所感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

【本义】极言感通之理。

【程传】既言男女相感之义,复推极感道,以尽天地之理,圣人之用。 天地二气交感,而化生万物,圣人至诚以感亿兆之心,而天下和平。 天下之心所以和平,由圣人感之也。 观天地交感化生万物之理,与圣人感人心致和平之道,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 感通之理,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:

【集说】

○ 张子曰:能通天下之志者,为能感人心。 圣人同乎人而无我,故和平天下,莫盛于感人心。

○ 郑氏汝谐曰:天地万物虽异位,其气则一。 圣人亿兆虽异势,其诚则一。 观其所感,而其情可见者,感生于情也。 情出于正,然后知感通之理。

○ 张氏清子曰:寂然不动,性也。 感而遂通,情也。 于其所感而观之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得而见矣。

恒,久也。 刚上而柔下,雷风相与,巽而动,刚柔皆应,恒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卦象卦德释卦名义。 或以卦变言刚上柔下之义,曰恒自丰来,刚上居二,柔下居初也,亦通。

【程传】恒者长久之义也。 卦才有此四者,成恒之义也。 刚上而柔下,谓乾之初上居于四,坤之初下居于初,刚爻上而柔爻下也。 二爻易处则成震巽,震上巽下,亦刚上而柔下也。 刚处上而柔居下,乃恒道也。 雷风相与,雷震则风发,二者相须,交助其势,故云相与,乃其常也。 巽而动,下巽顺,上震动,为以巽而动。 天地造化恒久不已者,顺动而已。 巽而动,常久之道也。 动而不顺,岂能常也。 刚柔皆应,一卦刚柔之爻皆相应。 刚柔相应,理之常也。 此四者恒之道也,卦所以为恒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郑氏汝谐曰:咸与恒,皆刚柔相应。 咸不着其义,恒则曰刚柔皆应。 咸无心,恒有位也。 有位而刚柔相应,其理也。 无心而刚柔相应,其私也。 能识时义之变易,斯可言易矣。

恒亨无咎,利贞,久于其道也。 天地之道,恒久而不已也。

【本义】恒固能亨且无咎矣。 然必利于正,乃为久于其道,不正则久非其道矣。 天地之道,所以常久,亦以正而已矣。

【程传】恒之道可致亨而无过咎,但所恒宜得其正,失正则非可恒之道也,故曰久于其道。 其道,可恒之正道也。 不恒其德,与恒于不正,皆不能亨而有咎也。 天地之所以不已,盖有恒久之道,人能恒于可恒之道,则合天地之理也。

利有攸往,终则有始也。

【本义】久于其道,终也; 利有攸往,始也。 动静相生,循环之理,然必静为主也。

【程传】天下之理,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。 动则终而复始,所以恒而不穷。 凡天地所生之物,虽山岳之坚厚,未有能不变者也。 故恒非一定之谓也,一定则不能恒矣。 唯随时变易,乃常道也,故云利有攸往。 明理之如是,惧人之泥于常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朱氏震曰:「易,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」 恒非一定而不变也,随时变易,其恒不动,故利有攸往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恒非一定之谓,一定则不能恒矣。 体之常。 所以为用之变。 用之变,乃所以为体之常。

○ 赵氏汝楳曰:所贵于攸往者,谓事虽有终,我行不已。 则终者复有始,所以体天地之道也。

日月得天而能久照,四时变化而能久成,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,观其所恒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

【本义】极言恒久之道。

【程传】此极言常理。 日月,阴阳之精气耳,唯其顺天之道,往来盈缩,故能久照而不已。 得天,顺天理也。 四时阴阳之气耳,往来变化,生成万物,亦以得天,故常久不已。 圣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,而天下化之以成美俗也。 观其所恒,谓观日月之久照,四时之久成。 圣人之道,所以能常久之理。 观此,则天地万物之情理可见矣。 天地常久之道,天下常久之理,非知道者孰能识之?

【集说】

○ 苏氏轺曰:非其至情者,久则厌矣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物各有个情,有个人在此。 决定是有个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情。 性只是个物事,情却多般,或起或灭,然而头面却只一般,常常恁地,这便是观其所恒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之义。

○ 龚氏焕曰:利贞久于其道,体常也。 利有攸往,终则有始,尽变也。 体常而后能尽变,尽变亦所以体常。 天地万物所以常久者,以其能尽变也。

○ 陈氏琛曰:即其恒久之理而观之,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 盖大气浑沦充塞,而太极为之纲维主张。 气有参差,而理无不一。 故天高地下,万物散殊,不特其声色貌象常久如此,而其德性功用,亦亘万古而不易。 少有变易,则为怪异不祥矣。 此可见天地万物之情,皆有恒也。

【案】释利贞云久于其道,则居所不迁之谓也。 释利有攸往云终则有始,则动静不穷之谓也。 然两义并行,初不相悖。 动静虽不穷,而所谓居所不迁者,未尝变也。 然则天地之道,恒久不已,与终则有始之义,一而已矣。 下文天地日月,即根此意而申明之。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者,恒久不已也。 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者,终则有始也。 日月为之体,四时为之用,四时者日月之所为,合之皆天地之道也。 圣人久于其道,如日月之得天而久照,化天下而成之,如四时之变化而久成,此恒道之大者也。 推而广之,则凡在天地之间者,其情皆可见。

遯亨,遯而亨也。 刚当位而应,与时行也。

【本义】以九五一爻释亨义。

【程传】小人道长之时,君子遯退,乃其道之亨也。 君子遯藏,所以伸道也,此言处遯之道。 自刚当位而应以下,则论时与卦才,尚有可为之理也。 虽遯之时,君子处之,未有必遯之义。 五以刚阳之德,处中正之位,又下与六二以中正相应,虽阴长之时,如卦之才,尚当随时消息。 苟可以致其力,无不至诚自尽以扶持其道,未必于遯藏而不为,故曰与时行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此释遯之所以得亨通之义。 小人之道方长,君子非遯不通,故曰遯而亨也。

○ 又曰:释所以能遯而致亨之由,艮由九五以刚而当其位,有应于二,非为否亢,遯不否亢,即是相时而动,所以遯而得亨。

○ 郭氏忠孝曰:圣人进退皆道,无入而不自得,虽遯亦亨也。 与时行者,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是为遯之义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「遯亨遯而亨也」,分明是说能遯便亨,更说刚当位而应。 与时行也,是如何? 曰:此其所以遯而亨也,阴方微,为他刚当位而应,所以能知时而遯,是能与时行。 不然,便是与时背也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非以刚当位而应为犹可亨,惟其当位而应,能顺时而遯,所以亨也。 与时行,谓时当遯而遯。

小利贞,浸而长也。

【本义】以下二阴释小利贞。

【集说】

○ 胡氏瑗曰:君子所以不得大有为于世,而惟小利于贞者,盖以下之群阴浸长,而小人之党渐盛也。

○ 朱氏震曰; 二阴浸长方之于否,不利君子贞,固有间矣。 然不可大贞,利小贞而已。 先儒谓居小官,干小事,其害未甚,我志犹行。 盖遯非疾世避俗,长往不反之谓也。 去留迟速,惟时而已。 非不忘乎君,不离乎群,消息盈虚,循天而行者,岂能尽遯之时义。

○ 张氏清子曰:二阳为临,二阴为遯,遯者临之反对也。 临之《彖》曰「刚浸而长」,遯之《彖》则不曰柔浸而长,而止曰浸而长。

遯之时义大矣哉!

【本义】阴方浸长,处之为难,故其时义为尤大也。

【程传】当阴长之时,不可大贞,而尚小利贞者,盖阴长必以浸渐,未能遽盛,君子尚可小贞其道。 所谓小利贞,扶持使未遂亡也。 遯者阴之始长,君子知微,故当深戒。 而圣人之意未便遽已也,故有与时行、小利贞之教。 圣贤之于天下,虽虽知道之将废,岂肯坐视其乱而不救? 必区区致力于未极之间,强此之衰,艰彼之进,图其暂安,苟得为之,孔、孟之所屑为也。 王允、谢安之于汉、晋是也。 若有可变之道,可亨之理,更不假言也,此处遯时之道也。 故圣人赞其时义大矣哉! 或久或速,其义皆大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郭氏雍曰:遯之小利貞,睽之小事吉,不知者遂以為小而不思也。故孔子明其大,而後知小利貞、小事吉者,有大用存焉。

大壯,大者壯也。剛以動,故壯。

【本義】釋卦名義。以卦體言,則陽長過中,大者壯也。以卦德言,則乾剛震動,所以壯也。

【程傳】所以名大壯者,謂大者壯也。陰為小,陽為大。陽長以盛,是大者壯也。下剛而上動,以乾之至剛而動,故為大壯。為大者壯,與壯之大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項氏安世曰:剛則不為物欲所橈,故其動也壯,使以血氣而動,安得壯乎?

【案】大者,謂陽也。大者壯,謂四陽盛長也。此句正釋名卦之義。剛以動故壯一句,非正釋卦名,乃推明卦之善以起辭義耳。凡曰故者皆同義。順以說故聚,明以動故豐是也。

大壯利貞,大者正也。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。

【本義】釋利貞之義而極言之。

【程傳】大者既壯,則利於貞正,正而大者道也。極正大之理,則天地之情可見矣。天地之道,常久而不已者,至大至正也。正大之理,學者默識心通可也。不云大正而云正大,恐疑為一事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《朱子語類》問:如何見天地之情,曰:正大便見得天地之情。天地只是正大,未嘗有些子邪處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心未易見,故疑其辭曰「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」。情則可見矣,故直書之。孟子養氣之論,自此而出。大者壯也,即是其為氣也。至大至剛,大者正也,即是以直養而無害。

晉,進也。

【本义】释卦名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俞氏琰曰:晋以日之进言,与升、渐木之进不同。 日出地上,其明进而盛。 升、渐虽亦有进义,而无明盛之象。

明出地上,顺而丽乎大明,柔进而上行,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,昼日三接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象卦德卦变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晋,进也,明进而盛也。 明出于地,益进而盛,故为晋。 所以不谓之进者,进谓前进,不能包明盛之义。 明出地上,离在坤上也。 坤丽于离,以顺丽于大明,顺德之臣上附于大明之君也。 柔进而上行,凡卦离在上者,柔居君位多云「柔进而上行」:噬嗑、睽、鼎是也。 六五以柔居君位,明而顺丽,为待下宠遇亲密之义,是以为康侯用锡马蕃庶,昼日三接也。 大明之君,安天下者也。 诸侯能附天子之明德,是康民安国之侯也,故谓之康侯,是以享宠锡,而见亲礼,昼日之间三接见于天子也。 不曰公卿,而曰侯,天子治于上者也,诸侯治于下者也。 在下而顺附于大明之君,诸侯之象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崔氏憬曰:虽一卦名晋,而五爻为主,故言「柔进而上行也」。

○ 郭氏雍曰:「顺而丽乎大明,柔进而上行」,康侯之德也。 其德柔顺而明,故下能康一国之民,而为之主。 上能致王者之宠,而「锡马蕃庶昼日三接」也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三女之卦,独离柔在上,为得尊位,大中而行之,故谓之上行。 巽在六四,例谓之上合上同,兑在上六,例谓之上穷,皆不得为上行也。

○ 王氏申子曰:六十四卦,离上者八,专取六五一爻,以为成卦之主者二:晋、大有也。 大有曰「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」,晋则曰「柔进而上行」,是专以康侯之晋者,当此一卦之义矣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晋、咸《彖传》,文意正同。 卦象数句,在卦名之下,卦辞之上,是既用以释卦名,而即以之释卦辞,故用是以二字接下。

【案】离之德,为丽为明,是明与丽皆离也。 顺而丽乎大明,盖以顺德为本,而为大明所附丽。 则明者离,而丽者亦离矣。 若曰以顺而附丽于大明,则丽字乃为坤所借用,其义不亦赘乎? 火之为物,不能孤行也,必有所附,犹人心之明。 不可孤行也,必有所附。 离曰畜牝牛者,明附于顺也。 睽、旅之《彖》亦然,皆以说止为主,而明附之也。 此文义之误,不可不正。

明入地中,明夷。

【本义】以卦象释卦名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此就二象以释卦名,此及晋卦,皆《彖》、《象》同辞也。

内文明而外柔顺,以蒙大难,文王以之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释卦义。 蒙大难,谓遭纣之乱而见囚也。

【程传】明入于地,其明灭也,故为明夷。 内卦离,离者文明之象。 外卦坤,坤者柔顺之象。 为人内有文明之德,而外能柔顺也。 昔者文王如是,故曰文王以之。 当纣之昏暗,乃明夷之时,而文王内有文明之德,外柔顺以事纣,蒙犯大难。 而内不失其明圣,而外足以远祸患,此文王所用之道也,故曰文王以之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申子曰:明夷一卦,大抵主商之未造言之。

利艰贞,晦其明也。 内难而能正其志,箕子以之。

【本义】以六五一爻之义释卦辞,内难,谓为纣近亲,在其国内,如六五之近于上六也。

【程傳】明夷之時,利於處艱戹而不失其貞正,謂能晦藏其明也。不晦其明,則被禍患。不守其正,則非賢明。箕子當紂之時,身處其國內,切近其難,故云內難。然箕子能藏晦其明,而自守其正志,箕子所用之道也,故曰箕子以之。

【集說】

○ 胡氏炳文曰:六五爻辞曰「箕子之明夷利贞」。 释彖,兼文王发之。 盖羑里演易,处之甚从容,可见文王之德。 佯狂受辱,处之极艰难,可见箕子之志。 然此一时也,文王因而发伏羲之易,箕子因而发大禹之畴。 圣贤之于患难,自系斯文之会,盖有天意存焉。

○ 俞氏琰曰:大难,谓羑里之囚也。 其难关系天下之大,民命之所寄,故曰大难。 内难,谓家难也。 其难关系一家之内,宗社之所寄也,箕子为纣之近亲,故曰内难。

家人,女正位乎内,男正位乎外,男女正,天地之大义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九五六二释利女贞之义。

【程传】彖以卦才而言,阳居五,在外也。 阴居二,处内也。 男女各得其正位也。 尊卑内外之道正,合天地阴阳之大义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此因二五得正,以释家人之义,并明女贞之旨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先言女正位乎内,释利女贞也。

家人有严君焉,父母之谓也。

【本义】亦谓二五。

【程传】家人之道,必有所尊严而君长者,谓父母也。 虽一家之小,无尊严则孝敬衰,无君长则法度废。 有严君而后家道正,家者国之则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申子曰:父道固主乎严,母道尤不可以不严,犹国有尊严之君长也。 无尊严则孝敬衰,无君长则法度废。 故家人一卦,大要以刚严为尚。

父父子子,兄兄弟弟,夫夫妇妇,而家道正,正家而天下定矣。

【本义】上父,初子,五三夫,四二妇,五兄三弟。 以卦画推之,又有此象。

【程传】父子,兄弟夫妇各得其道,则家道正矣。 推一家之道,可以及天下,故家正则天下定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俞氏琰曰:彖辞举其端,故但言利女贞。 《彖传》极其全,故兼言男女之正,而又以父子兄弟夫妇推广而备言之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正家而天下定,犹云人人亲其亲,长其长而天下平,不作正家之效说。

【案】六十四卦,六爻刚柔皆得位者,惟既济而已。 此外则中四爻得位者三卦,家人、蹇、渐也。 然家人名义,独取于风火之卦者,一则风自火出,为风化有原之象。 二则蹇、渐之中爻虽得位,而初上不皆阳爻。 凡易取类,上爻有父之象。 故蛊卦下五爻皆曰父母,至上爻则变其文也。 初爻有子之象,故蛊曰有子,观曰童观,随渐曰小子,中孚曰其子,皆指初爻也。 二为女正位乎内,母道也。 五为男正位乎外,父道也。 然必初上皆阳然后父子之象备,又必三阳四阴,各得其位,然后兄弟夫妇粲然于一卦之中矣。 《彖传》先举二五,始明其为男女之正,继明其为父母之严,以两爻为卦主也。 然后悉推家人以切卦位,既以尽正家之义,又以见家人之象,推配于爻画者,独此卦为合也。 本义精且当矣。

睽,火动而上,泽动而下,二女同居,其志不同行。

【本义】以卦象释卦名义。

【程传】《彖》先释睽义,次言卦才,终言合睽之道,而赞其时用之大。 火之性动而上,泽之性动而下,二物之性违异,故为睽义。 中少二女虽同居,其志不同行,亦为睽义。 女之少也,同处长则各适其归,其志异也。 言睽者,本同也。 本不同,则非睽也。

【案】二女同居之卦多矣,独于睽革言之者,以其皆非长女也。 凡家有长嫡,则有所统率而分定,其不同行不相得,而至于乖异变易者,无长嫡而分不定之故尔。

说而丽乎明,柔进而上行,得中而应乎刚,是以小事吉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卦变卦体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卦才如此,所以小事吉也。 兑,说也,离,丽也,又为明。 故为说顺而附丽于明。 凡离在上而《彖》欲见柔居尊者,则曰柔进而上行,晋鼎是也。 方睽乖之时,六五以柔居尊位,有说顺丽明之善,又得中道而应刚,虽不能合天下之睽,成天下之大事,亦可以小济,是于小事吉也。 五以明而应刚,不能致大吉,何也? 曰:五阴柔,虽应二,而睽之时,相与之道未能深固。 故二必遇主于巷,五噬肤,则无咎也。 天下睽散之时,必君臣刚阳中正,至诚协力,而后能合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何氏楷曰:易无乐乎柔主也,而独离居外体者,每称焉。 干下离上曰大有,曰柔得尊位,大中而上下应之。 艮下离上曰旅,曰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。 离下离上曰离,曰柔丽乎中正故亨。 震下离上曰噬嗑,曰柔得中而上行。 坤下离上曰晋,曰柔进而上行。 兑下离上曰睽,巽下离上曰鼎,皆曰柔进而上行,得中而应乎刚。 坎下离上曰未济,犹曰柔得中也。 下卦兑说,上卦柔中,皆以小心行柔道者。 《彖》之所谓「小事吉」者此耳。

【案】此彖言卦之善,与鼎略同。 鼎曰元亨,而此卦但曰小事吉者,当睽之时故也。 凡释卦名毕,则文义略断,而特举卦辞释之,其与此卦之义相似者,则革卦释名辞之例,尤为显著也。 今释卦名而文意不断,直连释辞之义而总结之。 盖明乎当睽之时,有此数善,是以小事吉。 亦惟因睽之时,故有此数善,而惟小事吉也。 凡《彖传》名辞之义不分者皆此类。

天地睽而其事同也,男女睽而其志通也,万物睽而其事类也,睽之时用大矣哉。

【本义】极言其理而赞之。

【程传】推物理之同,以明睽之时用,乃圣人合睽之道也。 见同之为同者,世俗之知也。 圣人则明物理之本同,所以能同天下而和合万类也。 以天地男女万物明之,天高地下,其体睽也。 然阳降阴升,相合而成化育之事则同也。 男女异质,睽也,而相求之志则通也。 生物万殊,睽也。 然而得天地之和,禀阴阳之气,则相类也。 物虽异而理本同,故天下之大,群生之众,睽散万殊,而圣人为能同之,处睽之时,合睽之用。 其事至大,故云大矣哉!

【集说】

赵氏汝楳曰:天地不睽,则清浊淆渎。 男女不睽,则外内无别。 万物不睽,则生化杂糅。 睽者其体,合者其用。

蹇,难也,险在前也。 见险而能止,知矣哉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释卦名义而赞其美。

【程传】蹇,难也。 蹇之为难,如干之为健,若易之为难,则义有未足。 蹇有险阻之义,屯亦难也,困亦难也。 同为难而义则异。 屯者,始难而未得通,困者,力之穷,蹇乃险阻艰难之义,各不同也。 险在前也,坎险在前,下止而不得进,故为蹇。 见险而能止,以卦才言,处蹇之道也。 上险而下止,见险而能止也。 犯险而进,则有悔咎,故美其能止为知也。 方蹇难之时,唯能止为善。 故诸爻除五与二外,皆以往为失,来为得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项氏安世曰:险而止为蒙,止于外也。 见险而能止为智,止于内也。 止于外者,阻而不得进也。 止于内者,有所见而不妄进也。 此蒙与蹇之所以分也。 屯与蹇皆训难,屯者动乎险中,济难者也。 蹇者止乎险中,涉难者也。 此屯与蹇之所以分也。

○ 王氏申子曰:冒险而进,岂知者之事,故诸爻皆喜来而恶往。 唯二与五不言来往,盖君臣济蹇者也。 其可见险而遽止乎! 其止者,处蹇之事也。 其不止者,济蹇之事也。

蹇,利西南,往得中也; 不利东北,其道穷也。 利见大人,往有功也; 当位贞吉,以正邦也。 蹇之时用大矣哉。

【本义】以卦变卦体释卦辞,而赞其时用之大也。

【程传】蹇之时,利于处平易,西南坤方为顺易,东北艮方为险阻。 九上居五而得中正之位,是往而得平易之地,故为利也。 五居坎险之中,而谓之平易者,盖卦本坤,由五往而成坎,故但取往而得中,不取成坎之义也。 方蹇而又止危险之地,则蹇益甚矣,故不利东北,其道穷也,谓蹇之极也。 蹇难之时,非圣贤不能济天下之蹇,故利于见大人也。 大人当位,则成济蹇之功矣,往而有功也。 能济天下之蹇者,唯大正之道。 夫子又取卦才而言,蹇之诸爻,除初外,余皆当正位,故为贞正而吉也。 初六虽以阴居阳而处下,亦阴之正也,以如此正道正其邦,可以济于蹇矣。 处蹇之时,济蹇之道,其用至大,故云大矣哉。 天下之难岂易平也,非圣贤不能,其用可谓大矣。 顺时而处,量险而行,从平易之道,由至正之理,乃蹇之时用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薛氏温其曰:诸卦皆指内为来,外为往,则此往得中谓五也。 蹇解相循,覆视蹇卦则为解。 九二得中。 则曰「其来复吉,乃得中也」。 往者得中,中在外也。 来复得中,中在内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坎、睽、蹇皆非顺境,夫子以为虽此时亦有可用者,故皆极言赞之。 坎、睽释卦辞后,复从天地人物极言之,以赞其大。 蹇则释卦辞以赞之而已,盖上文所谓往得中、有功、正邦,即其用之大者也。

【案】《彖传》于蹇、解言得中者,但取其进退之合宜,不躁动以犯难,为利西南之义耳。 诸家必以坤、坎、艮之象求之,犹乎汉儒凿智之余也。

解,险以动,动而免乎险,解。

【本義】以卦德釋卦名義。

【程傳】坎險震動,險以動也,不險則非難,不動則不能出難。動而出於險外,是免乎險難也,故為解。

【集說】

○ 何氏楷曰:以畫觀之,蹇之反。以卦觀之,屯之反。蹇止於險下,不如屯動乎險中。屯動乎險中,又不如解動乎險外也。

解,利西南,往得眾也。其來復吉,乃得中也。有攸往夙吉,往有功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變釋卦辭。坤為眾,得眾,謂九四入坤體。得中有功,皆指九二。

【程傳】解難之道,利在廣大平易,以寬易而往濟解,則得眾心之歸也。不云无所往,省文爾。救亂除難,一時之事,未能成治道也。必待難解无所往,然後來復先王之治,乃得中道,謂合宜也。有所為,則夙吉也,早則往而有功,緩則惡滋而害深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安石曰:有难则往,所以济难。 难已则来而复,所以保常。 济难以权,保常以中,此所以吉。

○ 郭氏雍曰:「其来复吉乃得中」者,险难既解而来复,乃得中道,所谓获三狐而得黄矢者也。 「有攸往夙吉,往有功」者,如射隼于高墉之上者也。

○ 徐氏几曰:乃得中,指二也。 盖祸乱已散,则复反于安静之域,不事烦扰,以静而吉也。

○ 邱氏富国曰:大抵处时方平者,易缓。 除恶不尽者,易滋。 圣人于患难方平之际,既不欲人以多事自疲,又不欲人以无事自怠也。

【案】之东北为进前,之西南为退后,然则来复即利西南之义也。 而以得众、得中重释之者,得众释利字之义。 言能修内固本,则得人心之归也。 乃字即承此意言之,谓惟其利西南,故必来复乃得中道也。 得众、得中,亦但论义理,似不必牵合卦象。

天地解而雷雨作,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,解之时大矣哉。

【本义】极言而赞其大也。

【程传】既明处解之道,复言天地之解,以见解时之大。 天地之气,开散交感而和畅,则成雷雨,雷雨作而万物皆生发甲坼,天地之功,由解而成,故赞「解之时大矣哉」。 王者法天道,行宽宥,施恩惠,养育兆民,至于昆虫草木,乃顺解之时,与天地合德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弼曰:天地否结,则雷雨不作。 交通感散,雷雨乃作也。 雷雨之作,否结则散,故百果草木皆甲坼。

○ 胡氏炳文曰:解上下体易为屯,动乎险中为屯,动而出乎险之外为解。 屯象草穿地而未申,解则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。 当蹇之未解,必动而免乎险,方可以为解。 蹇之既解,则宜安静而不可久烦扰。 故蹇解之时,圣人皆赞其大。

损,损下益上,其道上行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释卦名义。

【程传】损之所以为损者,以损于下而益于上也。 取下以益上,故云其道上行。 夫损上而益下则为益,损下而益上则为损,损基本以为高者,岂可谓之益乎?

【集说】

○ 蔡氏清曰:损下益上,利归于上也,故曰其道上行。 下损则上不能独益矣,圭所以为损也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损下益上,下损则上亦损,故曰其道上行。 道者,损之道也。 《程传》小注蒙引俱作利归于上说,愚谓卦以损下取名,所重不在于利,又难以道为利。

【案】蔡氏林氏两说,沿袭用之。 今思之,于卦义皆未全。 盖说者但主取民财一事耳,岂知如人臣之致身事主,百姓之服役奉公,皆损下益上之事也。 必如此,然后上下交而志同,岂非其道上行乎。 「上行」与「地道卑而上行」之义同。 下能益上,则道上行矣。 上能益下,则道大光矣。 如此则道字方有意味,而于两卦诸爻之义亦合。

损而有孚,元吉,无咎。 可贞,利有攸往。 曷之用,二簋可用享,二簋应有时。 损刚益柔有时,损益盈虚,与时偕行。

【本义】此释卦辞。 时,谓当损之时。

【程传】谓损而以至诚,则有此元吉以下四者,损道之尽善也。 夫子特释「曷之用二簋可用享」,卦辞简直,谓当损去浮饰。 曰何所用哉? 二簋可以享也。 厚本损末之谓也。 夫子恐后人不达,遂以为文饰当尽去,故详言之。 有本必有末,有实必有文,天下万事无不然者。 无本不立,无文不行。 父子主思,必有严顺之体。 君臣主敬,必有承接之仪。 礼让存乎内,待威仪而后行。 尊卑有其序,非物采则无别,文之与实,相须而不可缺也。 及夫文之胜,末之流远,本丧实乃当损之时也。 故云:曷所用哉,二簋足以荐其诚矣。 谓当务实而损饰也。 夫子恐人之泥言也,故复明之曰:二簋之质,用之当有时,非其所用而用之,不可也。 谓文饰未过而损之,与损之至于过甚则非也。 损刚益柔有时,刚为过,柔为不足,损益皆损刚益柔也,必顺时而行,不当时而损益之,则非也。 或损或益,或盈或虚,唯随时而已。 过者损之,不足者益之; 亏者盈之,实者虚之,与时偕行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徐氏几曰:卦辞曰「损有孚」,《彖传》曰「损而有孚」,加以而字,义晓然矣。

○ 张氏清子曰:当其可之谓时,当损而损,时也。 不当损而损,则非时。

【案】《程传》之义,施于贲卦则可。 此卦所谓损者,乃谓时当节损。 如家则称贫富之有无,国则视凶丰为丰俭之类耳,故曰「损而有孚」。 言时虽不得已而损,而以有孚行之。 如祭祀虽不能备品,而以至诚将之也。 二簋,喻节损之义。 然下云「损刚益柔」者,非以损刚喻二簋也。 刚为本,喻孚诚。 柔为末,喻仪物。 以孚诚之有余,补仪物之不足。 则虽二簋而不嫌于简矣。 此损刚益柔之义。

益,损上益下,民说无疆。 自上下下,其道大光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释卦名义。

【程传】以卦义与卦才言也。 卦之为益,以其损上益下也。 损于上而益下,则民说之。 无疆,为无穷极也。 自上而降己以下下,其道之大光显也。 阳下居初,阴上居四,为自上下下之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胡氏炳文曰:损,「其道上行」以上两句皆释损义。 益,「其道大光」以上四句,皆释益义。

利有攸往,中正有庆。 利涉大川,木道乃行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卦象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五以刚阳中正居尊位,二复以中正应之,是以中正之道益天下,天下受其福庆也。 益之为道,于平常无事之际,其益犹小。 当艰危险难,则所益至大,故利涉大川也。 于济艰险,乃益道大行之时也。 益误作木,或以为上巽下震,故云木道,非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朱氏震曰:「利涉大川」言木者三,益也,涣也,中孚也,皆巽也。

益动而巽,日进无疆。 天施地生,其益无方。 凡益之道,与时偕行。

【本义】动巽,二卦之德。 乾下施,坤上生,亦上文卦体之义,又以此极言赞益之大。

【程传】又以二体言,卦才下动而上巽,动而巽也。 为益之道,其动巽顺于理,则其益日进,广大无有疆限也。 动而不顺于理,岂能成大益也。 以天地之功,言益道之大,圣人体之以益天下也。 天道资始,地道生物,天施地生,化育万物,各正性命,其益可谓无方矣。 方,所也,有方所,则有限量。 无方,谓广大无穷极也。 天地之益万物,岂有穷际乎。 天地之益无穷者,理而已矣。 圣人利益天下之道,应时顺理与天地合,与时偕行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顧氏象德曰:既奮發,又沈潛,學所以日新,故日進无疆。天下施,地上行,化所以不已。故其益无方。此皆時之自然者,故曰「凡益之道,與時偕行」。

【案】動巽取卦德,施生取卦象。風者天施也,故姤有施命之象。雷者地生也,故解有甲坼之象。損之與時偕行者,時當損而損也。益之與時偕行者,時當益而益也。人事也,造化也,非氣候之至,則不能強為益也。

夬,決也,剛決柔也。健而說,決而和。

【本義】釋卦名義而贊其德。

【程傳】夬為決義,五陽決上之一陰也。健而說,決而和,以二體言卦才也。下健而上說,是健而能說,決而能和,決之至善也。兌說為和。

【集說】

○ 何氏楷曰:君子以天下萬物為一體,如陽德之無所不及,其於小人,未嘗仇視而物畜之也。惟獨恐其剝陽以為世道累,則不容於不去耳,而矜惜之意,未嘗不存,此和意也。

【案】凡釋卦名之後,復有讚語者,皆以起釋辭之端。此言「健而說,決而和」,起「揚于王庭」以下之意也。

揚於王庭,柔乘五剛也。孚號有厲,其危乃光也。告自邑不利即戎,所尚乃窮也。利有攸往,剛長乃終也。

【本義】此釋卦辭。柔乘五剛,以卦體言,謂以一小人加於眾君子之上,是其罪也。剛長乃終,謂一變即為純乾。

【程傳】柔雖消矣,然居五剛之上,猶為乘陵之象。陰而乘陽,非理之甚,君子勢既足以去之,當顯揚其罪於王朝大庭,使眾知善惡也。盡誠信以命其眾,而知有危懼,則君子之道,乃无虞而光大也。當先自治,不宜專尚剛武。即戎,則所尚乃至窮極矣。夬之時所尚謂剛武也,陽剛雖盛,長猶未終,尚有一陰,更當決去,則君子之道純一而无害之者矣,乃剛長之終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剛克之道,不可常行。若專用威猛,以此即戎,則便為尚力取勝,即是決而不和,其道窮矣。所以惟告自邑不利即戎者,只為所尚乃窮故也。

○ 項氏安世曰:其危乃光與中未光相應,不利即戎與暮夜有戎相應,剛長乃終與終有凶相應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復利有攸往,剛長也。夬利有攸往,剛長乃終也。小人有一人之未去,猶足為君子之憂,人欲有一分之未盡,猶足為天理之累。必至於純陽為乾,方為剛長乃終也。

○ 吳氏曰慎曰:復利有攸往譬如平地之一簣,故喜其進而曰剛長也。夬利有攸往譬如九仞之尚虧一簣故恐其止而曰剛長乃終也。

姤,遇也,柔遇剛也。

【本義】釋卦名。

【程傳】姤之義,遇也。卦之為姤,以柔遇剛也。一陰方生,始與陽相遇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赵氏汝楳曰:柔遇刚者,明非刚遇柔也。

○ 林氏希元曰; 依《本义》是阳遇阴,依《彖传》是阴遇阳。 《彖传》乃《本义》以一阴而遇五阳意,盖《彖传》是为下文「勿用取女,不可与长」而设也。

【案】柔遇刚者,以柔为主也。 如臣之专制,如牝之司晨,得不谓壮乎。 故不复释女壮,而直释勿用取女之义。

勿用取女,不可与长也。

【本义】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一阴既生,渐长而盛,阴盛则阳衰矣。 取女者,欲长久而成家也,此渐盛之阴,将消胜于阳,不可与之长久也。 凡女子小人夷狄,势苟渐盛,何可与久也。 故戒勿用取如是之女。

【集说】

○ 郑氏康成曰:一阴承五阳,苟相遇耳,非礼之正。 女壮如是,故不可娶。

○ 王氏肃曰:女不可娶,以其不正,不可与长久也。

○ 苏氏轼曰:姤者所遇而合,无适应之谓也,故其女不可与长。

○ 李氏舜臣曰:以一阴遇五阳,女下于男,有女不正之象,故曰勿用取女。 咸所以取女吉者,以男下女,得婚姻正礼故也。 若蒙之六三,以阴而先求阳,其行不顺,故亦曰勿用取女。

天地相遇,品物咸章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言。

【程传】阴始生于下,与阳相遇,天地相遇也。 阴阳不相交遇,则万物不生。 天地相遇,则化育庶类。 品物咸章,万物章明也。

刚遇中正,天下大行也。

【本义】指九五。

【程传】以卦才言也,五与二皆以阳刚居中与正,以中正相遇也。 君得刚中之臣,臣遇中正之君,君臣以刚阳遇中正,其道可以大行于天下矣。

姤之时义大矣哉!

【本义】几微之际,圣人所谨。

【程传】赞姤之时与姤之义至大也。 天地不相遇,则万物不生。 君臣不相遇,则政治不兴。 圣贤不相遇,则道德不亨。 事物不相遇,则功用不成。 姤之时与义皆甚大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 姤之时义大矣哉,《本义》云:几微之际,圣人所谨,与伊川之说不同,何也? 曰:上面说「天地相遇」至「天下大行也」,而不好之渐,已生于微矣,故当谨于此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姤为阴遇阳之卦,阴阳有当遇者,如天地相遇,及君臣夫妇之类,是不能相无者。 有遇而当制者,如勿用取女,及小人妄念之类,是不容并立者。 时义大矣哉,《程传》重遇字,专以遇之善者言,《本义》重制字,专以遇之不善者言。 窃意此语总承上文两端而言可也。

【案】必如天地之相遇,而后品物咸章也。 必如此卦以群刚遇中正之君,然后天下大行也。 苟天地之相遇,而有阴邪干于其间,君臣之相遇,而有宵类介乎其侧。 则在天地为伏阴,在国家为隐慝,而有女壮之象矣。

萃,聚也。 顺以说,刚中而应,故聚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卦体释卦名义。

【程传】萃之义聚也。 顺以说,以卦才言也。 上说而下顺,为上以说道使民,而顺于人心。 下说上之政令,而顺从于上。 既上下顺说,又阳刚处中正之位,而下有应助,如此故所聚也。 欲天下之萃,才非如是不能也。

【案】「顺以说,刚中而应」,亦非正释卦名,乃就卦德而推原能以聚者,以起释辞之端也。 盖顺以说,是以顺道感格,起假庙用牲之意。 刚中而应,是有德者居位,而上下应之,起见大人有攸往之意。

王假有庙,致孝享也。 利见大人亨,聚以正也。 用大牲吉,利有攸往,顺天命也。

【本义】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王者萃人心之道,至于建立宗庙,所以致其孝享之诚也。 祭祀,人心之所自尽也,故萃天下之心者,无如孝享。 王者萃天下之道,至于有庙,则其极也。 萃之时,见大人则能亨,盖聚以正道也。 见大人,则其聚以正道,得其正则亨矣。 萃不以正,其能亨乎? 用大牲,承上有庙之文,以享祀而言,凡事莫不如是。 丰聚之时,交于物者当厚,称其宜也。 物聚而力赡,乃可以有为,故利有攸往,皆天理然也。 故云顺天命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来氏知德曰:尽志以致其孝,尽物以致其享。

观其所聚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

【本义】极言其理而赞之。

【程传】观萃之理,可以见天地万物之情也。 天地之化育,万物之生成,凡有者皆聚也。 有无动静终始之理,聚散而已,故观其所以聚,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弼曰: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。 情同而后乃聚,气合而后乃群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咸之情通恒之情,久聚之情一然。 其所以感,所以恒,所以聚,则皆有理存焉,如天地圣人之感,感之理也。 如日月之得天,圣人之久于道,恒之理也。 萃之聚以正,所谓顺天命,聚之理也。 凡天地万物之可见者皆此理之可见矣。 故《本义》于所感则曰极言感通之理,于所恒则曰极言恒久之道,于所聚亦曰极言其理而赞之。

【案】「顺天命」虽系于「用大牲」「利有攸往」之下,然连假庙见大人之意,皆在其中矣。 盖万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,「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」,「圣人作而万物睹」,是乃天地人物之所以联属而不散者,实天之命也。 咸、恒皆推言造化人事,而后终之以天地万物之情可见。 此卦则天人之义已备,故言顺天命而遂极赞之。

柔以时升。

【本义】以卦变释卦名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升之为义,自下升高,故就六五居尊以释名升之义。

○ 徐氏几曰:升晋二卦,皆以柔为主。 刚则有躁进之意。

○ 龚氏焕曰:《彖传》「柔以时升」,似指六五而言,非谓卦变,故下文言刚中而应,亦谓二应五也。

巽而顺,刚中而应,是以大亨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卦体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以二体言,柔升,谓坤上行也。 巽既体卑而就下,坤乃顺时而上,升以时也,谓时当升也。 柔既上而成升,则下巽而上顺,以巽顺之道升,可谓时矣。 二以刚中之道应于五,五以中顺之德应于二,能巽而顺,其升以时,是以元亨也。 《彖》文误作大亨,解在大有卦。

用见大人勿恤,有庆也。 南征吉,志行也。

【程传】凡升之道,必由大人。 升于位则由王公,升于道则由圣贤。 用巽顺刚中之道以见大人,必遂其升。 勿恤,不忧其不遂也。 遂其升,则己之福庆,而福庆及物也。 南,人之所向。 南征,谓前进也。 前进则遂其升而得行其志,是以吉也。

【案】柔以时升之义,或主四言,或主五言,或主上体之坤而言。 然卦之有六四六五,及坤居上体者多矣,皆得名为升乎? 则其说似皆未确。 盖时升者,固以坤居上体,而四五得位言也。 然惟巽为下体。 故其升也有根。 盖巽乃阴生之始也,阴自下生以极于上,如木之自根而滋生,以至于枝叶繁盛,此谓升之义矣。 此卦与无妄反对,无妄者,阳为主于内也,而其究为健。 升者,阴为主于内也,而其究为顺。 无妄之《彖》曰「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」,明刚德自内以达于外也。 升《彖》曰「柔以时升」,明阴道自下以达于上也。 然则柔以时升云者,尤当以初六之义为重。 故无妄六爻,独初九曰吉。 此卦六爻亦惟初六曰大吉。 则二卦之所重者可知矣。 其下云,「巽而顺,刚中而应」,亦与无妄「动而健,刚中而应」之辞相似,皆连释名之义以释元亨也。

困,刚揜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释卦名。

【程传】卦所以为困,以刚为柔所揜蔽也。 陷于下而揜于上,所以困也,陷亦揜也。 刚阳君子而为阴柔小人所揜蔽,君子之道困窒之时也。

险以说,困而不失其所,亨,其唯君子乎。 贞大人吉,以刚中也。 有言不信,尚口乃穷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卦体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以卦才言处困之道也,下险而上说,为处险而能说。 虽在困穷艰险之中,乐天安义,自得其说乐也。 时虽困也,处不失义,则其道自亨,困而不失其所亨也。 能如是者,其唯君子乎。 若时当困而反亨,身虽亨,乃其道之困也。 君子,大人通称。 困而能贞,大人所以吉也。 盖其以刚中之道也,五与二是也。 非刚中,刚遇困而失其正矣。 当困而言,人所不信,欲以口免困,乃所以致穷也。 以说处困,故有尚口之戒。

【集說】

○ 鄭氏汝諧曰:九二陷於中,九四九五為上六所揜,是以為困。以上下卦言之,則合坎兌而成也。坎,難也。兌,說也。困而安於難,則不失其所亨。困而取說於人,尚口乃窮也。

【案】此卦所以為剛揜者,《本義》備矣。蓋諸卦之二五剛中,皆為陰揜者,惟困與節。然以二體言之,則節坎陽居上,兌陰居下,此困所以獨為剛揜也。此義與卦象亦相貫,水在澤上,非澤之所能揜也。水在澤中,則為所揜矣。險以說者,非處險而說也,險有致說之理,以字與而字義不同也。惟險有致說之理,故困有所為亨者。然以小人處之,則困而困耳,不知其所為亨,故不能因困而得亨。因困而得其所亨者,非君子其孰能之。下剛中之大人,即不失所亨之君子也,指二五言。尚口乃窮者,處困之極,務說於人,指上六言。

巽乎水而上水,井,井養而不窮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象释卦名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郑氏康成曰:坎,水也。 巽木,桔橰也。 桔橰引瓶下入泉口,汲水而出,井之象也。

○ 荀氏爽曰:木入水出,井之象也。

【案】释名之下,又着「井养而不穷也」一句,亦以起释辞之意。

改邑不改井,乃以刚中也。 汔至亦未缦井,未有功也。 羸其瓶,是以凶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释卦辞。 「无丧无得,往来井井」两句,意与「不改井」同,故不复出。 刚中,以二五而言。 未有功而败其瓶,所以凶也。

【程传】巽入于水下而上其水者,井也。 井之养于物,不有穷已,取之而不竭,德有常也。 邑可改,井不可迁,亦其德之常也。 二五之爻,刚中之德,其常乃如是。 卦之才与义合也。 虽使几至,既未为用,亦与未缦井同。 井以济用为功,水出乃为用,未出则何功也。 瓶所以上水而至用也。 羸败其瓶,则不为用矣,是以凶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苏氏轿曰:井,井未尝有得丧,缦井之为功,羸瓶之为凶,在汲者尔。

○ 晁氏说之曰:或谓《彖》主三阳言。 五寒泉食,是阳刚居中,邑可改而井不可改也。 三井渫不食,是未有功也。 二「瓮敝漏」,是羸其瓶而凶者也。

○ 郭氏雍曰:不言无丧无得,往来井井者,盖皆系乎刚中之德,圣人举一以明之耳。

【案】井惟有常。 故其体则无丧无得,其用则往来井井。 王道惟有常,故其体则久而无弊,其用则广而及物。 故言改邑不改井,足以包下二者。

革,水火相息,二女同居,其志不相得,曰革。

【本义】以卦象释卦名义,大略与睽相似。 然以相违而为睽,相息而为革也。 息,灭息也,又为生息之义,灭息而后生息也。

【程传】泽火相灭息,又二女志不相得,故为革。 息为止息,又为生息,物止而后有生,故为生义。 革之相息,谓止息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朱氏震曰:兑泽离火,而《彖》曰「水火」,何也? 曰:坎兑一也。 泽者水所钟,无水则无泽矣,坎上为云,下为雨。 上为云者,泽之气也。 下为雨,则泽万物也。 故屯、需之坎为云,小畜之兑亦为云。 坎为川,大畜之兑亦为川。 坎为水,革兑亦为水。 坎阳兑阴,阴阳二端,其理则一,知此始可言象矣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革之《象》不曰泽在火上,而曰「泽中有火」,盖水在火上,则水灭了火,不见得火炎则水涸之义。 泽中有火,则二物并在,有相息之象。

○ 李氏舜臣曰:不同行,不过有相离之意,故止于睽。 不相得,则不免有相克之事,故至于革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既济水在火上,不曰相息者何也? 坎之水,动水也,火不能息之。 泽之水,止水也,止水在上而火炎上,故息。

巳日乃孚,革而信之,文明以说,大亨以正,革而当,其悔乃亡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事之变革,人心岂能便信? 必终日而后孚。 在上者于改为之际,当详告申令,至于已日,使人信之。 人心不信,虽强之行,不能成也。 先王政令,人心始以为疑者有矣,然其久也必信。 终不孚而成善治者,未之有也。 文明以说,以卦才言革之道也。 离为文明,兑为说。 文明则理无不尽,事无不察; 说则人心和顺。 革而能照察事理,和顺人心,可致大亨,而得贞正。 如是,变革得其至当,故悔亡也。 天下之事,革之不得其道,则反致弊害,故革有悔之道。 唯革之至当,则新旧之悔皆亡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胡氏炳文曰:《彖》未有言悔亡者,唯革言之。 革易有悔也,必革而当,其悔乃亡。 当字即是贞字,一有不贞,则有不信,有不通,皆不当者也。

【案】「文明以说,大亨以正」两「以」字,上句重在文明,盖至明则事理周尽,故以此而顺人心,有所更改,则无不宜也。 下句重在正,盖其大亨也,以正行之,则无不顺也。 凡《彖传》用「以」字者,文体正倒,皆可互用。 如「顺以动」,及「动而以顺行」,其义一也。

天地革而四时成,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,革之时大矣哉。

【本义】极言而赞其大。

【程传】推革之道,极乎天地变易,时运终始也。 天地阴阳,推迁变易而成四时,万物于是生长成终,各得其宜,革而后四时成也。 时运既终,必有革而新之者。 王者之兴,受命于天,故易世谓之革命。 汤武之王,上顺天命,下应人心,顺乎天而应乎人也。 天道变改,世故迁易,革之至大也,故赞之曰,革之时大矣哉!

【集说】

○ 《朱子语类》云:革是更革之谓,到这里须尽翻转,更变一番,所谓上下与天地同流,岂曰小补之哉。 小补之者,谓扶衰救弊,逐些补缉,如锢露家事相似。 若是更革,则须彻底从新铸造一番,非止补其罅漏而已。

鼎,象也。 以木巽火,亨饯也。 圣人亨以享上帝,而大亨以养圣贤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二象释卦名义,因极其大而言之。 享帝贵诚,用犊而已。 养贤则馔飧牢礼,当极其盛,故曰大亨。

【程传】卦之为鼎,取鼎之象也。 鼎之为器,法卦之象也。 有象而后有器,卦复用器而为义也。 鼎,大器也,重宝也。 故其制作形模,法象尤严。 鼎之名正也,古人训方,方实正也。 以形言,则耳对植于上,足分峙于下。 周圆内外,高卑厚薄,莫不有法而至正。 至正然后成安重之象,故鼎者法象之器。 卦之为鼎,以其象也。 以木巽火,以二体言鼎之用也。 以木巽火,以木从火,所以亨饯也。 鼎之为器,生人所赖至切者也。 极其用之大,则圣人亨以享上帝,大亨以养圣贤。 圣人,古之圣王,大言其广。

【集说】

○ 蔡氏渊曰:祭之大者,无出于上帝。 宾客之重者,无过于圣贤。

【案】释名之后,继以「享帝」「养贤」两句,指明卦义之所主也,与井「养而不穷也」对观之,便明。 盖彼主养民,此主享帝养贤。 而享帝之实,尤在于养贤也。

巽而耳目聪明,柔进而上行,得中而应乎刚,是以元亨。

【本义】以卦象卦变卦体释卦辞。

【程传】上既言鼎之用矣,复以卦才言人能如卦之才,可以致元亨也。 下体巽,为巽顺于理,离明而中虚于上,为耳目聪明之象。 凡离在上者,皆云柔进而上行。 柔在下之物,乃居尊位,进而上行也。 以明居尊而得中道。 应乎刚,能用刚阳之道也。 五居中而又以柔而应刚,为得中道,其才如是,所以能元亨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单氏渢曰:巽以养下,则达聪而明目者也。 柔进而上行,则不为骄亢者也。 得中而应刚,则能养圣贤者也。

○ 刘氏曰:得中而应乎刚者,以柔居中,下应九二之刚,乃能用贤也。 柔得尊位,卑巽以下贤,是以致元亨。

○ 张氏清子曰:上体离也,离为目,而兼耳言之者,盖以六五为鼎耳而取也。

震,亨。

【本义】震有亨道,不待言也。

震来虩虩,恐致福也。 笑言哑哑,后有则也。

【本义】恐致福,恐惧以致福也。 则,法也。

【程传】震自有亨之义,非由卦才。 震来而能恐惧,自脩自慎,则可反致福吉也。 笑言哑哑,言自若也。 由能恐惧,而后自处有法则也。 有则则安而不惧矣,处震之道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董氏曰:致福云者,見君子常以危為安也。有則云者,見君子不以忽忘敬也。

○ 李氏過曰:有則,謂君子所履,出處語默,皆有常則,不以恐懼而變也。

震驚百里,驚遠而懼邇也。出可以守宗廟社稷,以為祭主也。

【本義】程子以為邇也下脫不喪匕鬯四字,今從之。出,謂繼世而主祭也。或云,出即鬯字之誤。

【程傳】雷之震及於百里,遠者驚,邇者懼,言其威遠大也。《彖》文脫「不喪匕鬯」一句,卦辭云「不喪匕鬯」,本謂誠敬之至,威懼不能使之自失。《彖》以長子宜如是,因承上文用長子之義通解之,謂其誠敬能不喪匕鬯,則君出而可以守宗廟社稷為祭主也。長子如是,而後可以守世祀承國家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震便自是亨。震來虩虩,是恐懼顧慮,而後便笑言啞啞。震驚百里,便也不喪匕鬯。文王語已是解「震亨」了,孔子又自說長子事。

○ 丘氏富國曰:驚者,卒然遇之而動乎外。懼者,惕然畏之而變於中。

○ 張氏清子曰:出者,即《說卦》「帝出乎震」之謂。主者,即《序卦》「主器莫若長子」之謂。若舜之烈風雷雨弗迷,可以出而嗣位矣。

○ 蔡氏清曰:懼深於驚,遠近之別也。

○ 楊氏啓新曰:乾者自強而已矣,而曰惕。震者動而已矣,而曰懼。惕之為強也,見惕之非惴懾也。懼之為動也,見懼之非驚恐也。

艮,止也。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。動靜不失其時,其道光明。

【本義】此釋卦名。艮之義則止也。然行止各有其時,故時止而止,止也;時行而行,亦止也。艮體篤實,故又有光明之義。大畜於艮,亦以輝光言之。

【程傳】艮為止,止之道唯其時,行止動靜不以時,則妄也。不失其時,則順理而合義。在物為理,處物為義,動靜合理義,不失其時也,乃其道之光明也。君子所貴乎時,仲尼行止久速是也。艮體篤實,有光明之義。

【集說】

○ 程子曰:「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」,時行對時止而言,亦止其所也。動靜不失其時,皆止其所也。

○ 張子曰:艮一陽為主於兩陰之上,各得其位,而其勢止也。易言光明者,多艮之象,著則明之義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「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」,行固非止,然行而不失其理,乃所以為止也。

○ 问艮之象何以为光明。 曰:定则明。 凡人胸次烦扰,则愈见昏昧。 中有定止,则自然光明,庄子所谓泰宇定而天光发是也。

【案】释名之下,先着此四句,亦所以为释辞之端。 时止则止,则,所谓「艮其背不获其身」也。 「时行则行」,则所谓「行其庭不见其人」也。

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 上下敌应,不相与也。 是以不获其身,行其庭,不见其人,无咎也。

【本义】此释卦辞,易背为止,以明背即止也。 背者,止之所也。 以卦体言,内外之卦,阴阳敌应而不相与也。 不相与则内不见己,外不见人,而无咎矣。 晁氏云:艮其止,当依卦辞作背。

【程传】艮其止,谓止之而止也。 止之而能止者,由止得其所也。 止而不得共所,则无可止之理。 夫子曰:于止知其所止,谓当止之所也。 夫有物必有则,父止于慈,子止于孝,君止于仁,臣止于敬,万物庶事,莫不各有其所,得其所则安,失其所则悖。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,非能为物作则也。 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。 上下敌应,以卦才言也。 上下二体以敌相应,无相与之义。 阴阳相应,则情通而相与,乃以其敌故不相与也。 不相与则相背,为艮其背,止之义也。 相背故不获其身不见其人,是以能止,能止则无咎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易背为止,以明背者无见之物,即是可止之所也。 艮其止,是止其所止也,故曰「艮其止,止其所也」。 凡应者一阴一阳,二体不敌,今上下之位,爻皆峙敌,不相交与,故曰「上下敌应,不相与也」。 然八纯之卦,皆六爻不应,何独于此言之? 谓此卦既止而不交,爻又峙而不应,与止义相协,故兼取以明之。

○ 苏氏轿曰:「艮其止,止其所也」,此所以「不获其身」也。 「上下敌应,不相与也」,此所以「行其庭,不见其人」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「艮其止止其所也」,上句止字,便是背字。 故下文便继之云「是以不获其身」,更不再言艮其背也。 下句止字,是解艮字,所字是解背字。 盖云止于所当止也,艮其背是止于止。 行其庭不见其人,是止于动。 故曰: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。

○ 又云「艮其背」了,静时不获其身,动时不见其人,所以《彖辞传》中说「是以不获其身,行其庭,不见其人,无咎也」。 周先生所以说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卦辞为艮其背,传为艮其止。 晁氏说之曰:《传》亦当为「良其背」。 自王弼以前,无艮其止之说。 今案:古文背字为北,有讹为止字之理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不获其身以下三句,皆从背说,背则自视不获其身,行其庭则不见其人。 《本义》所谓止而止,行而止,即程子所谓静亦定,动亦定也。

【案】此是以卦体爻位释卦辞,以卦体言,阳上阴下,止其所也。 以爻位言,阴阳无应,不相与也。 艮其背内兼此二义,故其止所者,为不获其身。 不相与者,为不见其人。 孔氏所谓卦既止而不交,爻又峙而不应者,极为得之。

渐之进也,女归吉也。

【本义】之字疑衍,或是渐字。

【程传】如渐之义而进,乃女归之吉也。 谓正而有渐也,女归为大耳,它进亦然。

【集说】

○ 郭氏雍曰:《传》言渐之进,如女之归则吉,所以明卦辞也。 盖世俗多失渐进之道,独女归有渐存焉耳。

○ 毛氏璞曰:易未有一义明两卦者,晋进也,渐亦进,何也? 渐非进,以渐而进耳。

【案】曰「渐之进也」,以别于晋之进,升之进也。

进得位,往有功也。 进以正,可以正邦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变释利贞之意,盖此卦之变,自涣而来。 九进居三,自旅而来,九进居五,皆为得位之正。

【程传】渐进之时,而阴阳各得正位,进而有功也。 四复由上进而得正位,三离下而为上,遂得正位,亦为进得位之义。 以正道而进,可以正邦国至于天下也。 凡进于事,进于德,进于位,莫不皆当以正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梁氏寅曰:卦自二至五,阴阳各得正位,此所以进而有功也。 进得位,以位言。 进以正,以道言。

【案】梁氏之说得之,盖进得位,以卦位言。 进以正,以人事言。 在卦为得位者,在人事即是得正也。 正邦,亦只是申有功之意。 易卦中四爻得位者,既济曰「定也」,家人曰「正家而天下定矣」,蹇、渐皆曰「以正邦也」。 盖董子正朝廷以正百官,正百官以正万民之意也。

其位刚得中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言,谓九五。

【程传】上云「进得位往有功也」,统言阴阳得位,是以进而有功。 复云「其位刚得中也」,所谓位者,五以刚阳中正得尊位也。 诸爻之得正,亦可谓之得位矣。 然未若五之得尊位,故特言之。

【集说】

○ 梁氏寅曰:上言进得位,以自二至五四爻言之也。 此又言其位刚得中,以九五言之也。

止而巽,动不穷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德言,渐进之义。

【程传】内艮止,外巽顺。 止为安静之象,巽为和顺之义。 人之进也,若以欲心之动,则躁而不得其渐,故有困穷。 在渐之义,内止静而外巽顺,故其进动不有困穷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吴氏曰慎曰:止而巽,终是进。 但进以渐,故卦名为渐。 若巽而止,则终于止而事坏乱矣,故卦名为蛊。 内外先后之辨,不可易也。

【案】刚得中,止而巽,又就中四爻内特举九五与卦德,申女归、利贞之义。 节卦说以行险,当位中正同。

归妹,天地之大义也。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,归妹人之终始也。

【本义】释卦名义也。 归者女之终。 生育者,人之始。

【程传】一阴一阳之谓道,阴阳交感,男女配合,天地之常理也。 归妹,女归于男也,故云天地之大义也。 男在女上,阴从阳动,故为女归之象,天地不交,则万物何从而生? 女之归男,乃生生相续之道。 男女交而后有生息,有生息而后其终不穷。 前者有终,而后者有始。 相续不穷,是人之终始也。

【集说】

0 项氏安世曰:有男女然后有夫妇,天地之大义也。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,人之终始也。

【案】将言归妹之凶,而先言其本天地之大义,犹姤言柔遇刚之失,而又推本于天地相遇之正也。 由此言之,阴阳原不可以相无,而惟当慎之始,以防其敝者,是易之道也。

说以动,所归妹也。

【本义】又以卦德言之。

【集说】

○ 郑氏汝谐曰:长男居上,少女居下,以女下男也。 少女说以动,而又先下于男,其所归者妹,故以征则凶,且无攸利。

【案】卦德说以动,则与咸之止而说者异矣。 卦象女先于男,是所欲归者妹也。 又以少女从长男,是所归者乃妹也。 所归妹一句兼此二意,可见其失于礼,又愆于义也。 夫说以动,则徇乎情。 所归妹,则不能止乎礼义。 此卦之所以凶乎。 《本义》以卦德言之,实则兼卦德卦象在内。

征凶,位不當也。无攸利,柔乘剛也。

【本義】又以卦體釋卦辭。男女之交,本皆正理。唯若此卦,則不得其正也。

【程傳】以二體釋歸妹之義。男女相感說而動者,少女之事,故以說而動,所歸者妹也。所以征則凶者,以諸爻皆不當位也。所處皆不正,何動而不凶。大率以說而動,安有不失正者,不唯位不當也,又有乘剛之過。三五皆乘剛,男女有尊卑之序,夫婦有唱隨之禮,此常理也,如恒是也。苟不由常正之道,徇情肆欲,唯說是動,則夫婦瀆亂,男牽欲而失其剛,婦狃說而忘其順,如歸妹之乘剛是也。所以凶,无所往而利也。夫陰陽之配合,男女之交媾,理之常也。然從欲而流放,不由義理,則淫邪无所不至,傷身敗德,豈人理哉,歸妹之所以凶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陸氏希聲曰:易以咸、恒為夫婦之道,漸、歸妹為夫婦之義。漸四爻得正,故女歸吉。歸妹四爻失正,故征凶。

○ 吳氏曰慎曰:卦以少女從長男,則非其配偶。說以動,則恣情縱慾。中爻不正,則陰陽皆失其常。三五柔乘剛則不順,宜其凶也。然四者又以說以動為重。

【案】中四爻皆失正位者,除未濟外,惟睽、解及此卦,而家人、睽、漸、歸妹,皆言男女之道者也。家人以得位而正,故睽以失位而乖,漸以得位而吉,故歸妹以失位而凶也,他卦有柔乘剛而義與歸妹不同者,義與卦變。

豐,大也。明以動,故豐。

【本義】以卦德釋卦名義。

【程傳】豐者,盛大之義。離明而震動,明動相資而成豐大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楊氏簡曰:以明而動,故豐故亨。以昏而動,則反是矣。

【案】明以動故豐,亦非正釋名義,乃推明其所以致豐之故,以起釋辭之端,與壯、萃同。以字與而字不同,而字有兩意,以字只是一意,重在首字。如以剛而動,所以致壯,可見處壯者之必貞也。以順而說,所以致聚,可見處萃者之必順也。以明而動,所以致豐。可見處豐者之必明也。卦爻之義,皆欲其明而防其昏,故《傳》先發此義,以示玩辭之要。

王假之,尚大也。勿憂宜日中,宜照天下也。

【本义】释卦辞。

【程傳】王者有四海之廣,兆民之眾,極天下之大也。故豐大之道,唯王者能致之。所有既大,其保之治之之道,亦當大也,故王者之所尚至大也。所有既廣,所治既眾,當憂慮其不能周及。宜如日中之盛明,普照天下,无所不至,則可勿憂矣。如是,然後能保其豐大。保有豐大,豈小才小知之所能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吳氏曰慎曰:所以宜日中者,恐日中則昃也。照天下,日中時。昃,日中後。

日中則昃,月盈則食,天地盈虛,與時消息,而況於人乎?況於鬼神乎?

【本義】此又發明卦辭外意,言不可過中也。

【程傳】既言豐盛之至,復言其難常以為誡也。日中盛極,則當昃昳。月既盈滿,則有虧缺。天地之盈虛,尚與時消息,況人與鬼神乎!盈虛,謂盛衰。消息,謂進退。天地之運,亦隨時進退也。鬼神,謂造化之迹。於萬物盛衰可見其消息也,於豐盛之時而為此誡,欲其守中不至過盛。處豐之道,豈易也哉!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先陳天地,後言人鬼神者,欲以輕譬重,亦先尊後卑也。日月先天地者,承上「宜日中」之文。遂言其昃食,因舉日月以對。然後并陳天地,作文之體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豐卦《彖》許多言語,其實只在日中則昃,月盈則食,天地盈虛,與時消息數語上,這盛得極,常須謹謹保守得日中時候方得。不然,便是偃仆傾壞了。

○ 問鬼神者造化之迹,然天地盈虛,即是造化之迹矣,而復言鬼神何耶?曰:天地舉全體而言,鬼神指其功用之迹,似有人所為者。

○ 毛氏璞曰:豐,大也,亦盈也。惟有道者明德若不足,未嘗中,故不昃。未嘗盈,故不食。日新則為大,反是則為盈。知日中之宜,則知日昃之可戒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卦辭「勿憂宜日中」,所以然處未之及,此方言之以補卦辭之所未及,故曰發明卦辭外意,言辭外之意也。雖曰辭外之意,然實有此意,但辭不及耳。

【案】林氏之說得之,朱子釋彖辭:爾曰盛極當衰也。

旅,小亨。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,止而麗乎明,是以小亨。旅,貞吉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卦德釋卦辭。

【程傳】六上居五,柔得中乎外也。麗乎上下之剛,順乎剛也。下艮止,上離麗,止而麗於明也。柔順而得在外之中,所止能麗於明,是以小亨。得旅之貞正而吉也。旅困之時,非陽剛中正有助於下,不能致大亨也。所謂得在外之中,中非一揆,旅有旅之中也。止麗於明,則不失時宜,然後得處旅之道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宗傳曰:用剛非旅道也,故莫尚乎用柔。然柔不可過也,故莫尚乎得中。

○ 以六居五,得中位而屬外體,麗乎二剛之間,故曰「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」。

【案】處旅之道,審幾度勢,貴於明也。待人接物,亦貴於明也。然明不可以獨用,故必以止靜為本而明麗焉,與晉、睽之主於順說者同。

旅之時義大矣哉!

【本義】旅之時為難處。

【程傳】天下之事,當隨時各適其宜。而旅為難處,故稱其時義之大。

【集说】

○ 俞氏琰曰:旅之時最難處,旅之義不可不知。蓋其亨雖小,其時義則大。聖人小其亨而大其時義,非大旅也,大其處旅之道也。

○ 錢氏一本曰:難處者,旅之時。難盡者,旅之義,或以旅興,或以旅喪,所關甚大。

重巽以申命。

【本義】釋卦義也,巽順而入,必究乎下,命令之象。重巽,故為申命也。

【程傳】重巽者,上下皆巽也。上順道以出命,下奉命而順從,上下皆順,重巽之象也。又重為重複之義,君子體重巽之義,以申復其命令。申,重復也,丁寧之謂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石氏介曰:巽者齊也,齊者申之以命令。

○ 朱氏震曰:巽為風,風者天之號令也,故巽為命。內巽者命之始,外巽者申前之命也。重巽之象,施之於申命。先儒謂不違其令,命乃行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問:申字是兩番降命令否?曰:非也,只是丁寧反復說便是申命。巽風也,風之吹物,無處不入,無物不鼓動,詔令之入人,淪膚浹髓,亦如風之動物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巽之取象,在天為風,在人君為命。風者天之號令,其入物也,無不至。命者人君之號令,其入人也,亦無不至。

【案】頒發號令以象天之風聲,是已,然須知巽者入也。王者欲知民之休戚,事之利弊,則必清問於下而察之周,告誡於上而行之切,此其所以申命也。蓋始則入民情之隱,而散其不善者,終乃入人心之深,而動其善者。

剛巽乎中正而志行,柔皆順乎剛,是以小亨。利有攸往,利見大人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釋卦辭。剛巽乎中正而志行,指九五。柔,謂初四。

【程傳】以卦才言也。陽剛居巽而得中正,巽順於中正之道也。陽性上,其志在以中正之道上行也。又上下之柔,皆巽順於剛。其才如是,雖內柔可以小亨也。巽順之道,无往不能入,故利有攸往。巽順雖善道,必知所從。能巽順於陽剛中正之大人則為利,故利見大人也。如五二之陽剛中正,大人也。巽順不於大人,未必不為過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胡氏瑗曰:利見大有德之人,以果斷而決白之,然後所申之命令,所行之事,施之於人,莫有不順之者。如風之及於物,罔有不入者也。

○ 朱氏震曰:剛巽乎中正,則所施當乎人心。是以志行乎上下。柔皆順乎剛,則物無違者。大人者九五,剛巽乎中正者也。

○ 李氏舜臣曰:柔順乎剛,剛巽乎中正者,所以為巽之體也。若徒以一陰潛伏謂之為巽,而不究乎陰畫在二陽之下,有順乎陽剛之象,陽畫在二五之位,有巽乎中正之德,則巽之所以致亨者不可得而見矣。利見大人者,蓋指二五以陽剛之畫處中正之位,而初四二隂出而順從之,乃所以為利也。

○ 項氏安世曰:以卦體言之,重巽以申命是小亨也。以九五言之,剛巽乎中正而志行,是利有攸往也。以初六六四言之,柔皆順乎剛,是利見大人也。彖辭與旅相類,皆總陳卦義,而用是以二字結之。

○ 趙氏汝楳曰:卦本乾體,一陰下生,剛有巽之之象,剛巽柔,居二五中正之位。柔既已生,皆在二五之下,有順乎剛之象。

○ 何氏楷曰:成卦之主,在初與四,陰始生而陽巽之,二五其最近者也。剛巽乎中正,則不暴急以忤物,故命不下格而志可行。初四各處卦下,柔皆順剛,無有違逆,所以教命得申,成小亨以下之義也。

【案】卦義是陰在內而陽入之,非陽在外而陰入之也。陰在內而陽入之者,將以制之也,制之者將以齊之也。剛以中正之德為巽,則能入而制之矣。至於柔皆順剛,則豈有不受其制,而至於不齊者乎?《彖傳》詞義甚明,李氏項氏何氏說皆合經意。

兌,說也。

【本义】释卦名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張氏雨若曰:此釋名義類咸,兌者無言之說,以說解兌,兌本為說,特以其說不在言而稱兌耳。

剛中而柔外,說以利貞,足以順乎天而應乎人。說以先民,民忘其勞,說以犯難,民忘其死。說之大,民勸矣哉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釋卦辭而極言之。

【程傳】兌之義說也。一陰居二陽之上,陰說於陽而為陽所說也。陽剛居中,中心誠實之象。柔爻在外,接物和柔之象。故為說而能貞也。利貞,說之道宜正也。卦有剛中之德,能貞者也。說而能貞,是以上順天理,下應人心,說道之至正至善者也。若夫違道以干百姓之譽者,苟說之道,違道不順天,干譽非應人,苟取一時之說耳,非君子之正道。君子之道,其說於民,如天地之施,感於其心而說服无斁,故以之先民,則民心說隨而忘其勞。率之以犯難,則民心說服於義而不恤其死。說道之大,民莫不知勸。勸,謂信之而勉力順從。人君之道,以人心說服為本。故聖人贊其大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弼曰:說而違剛則諂,剛而違說則暴。剛中而柔外,所以說以利貞也。剛中故利貞,柔外故說亨。

○ 劉氏牧曰:天之所助者順也,人之所助者信也。柔外為順,剛中為信,故得順乎天而應乎人。

○ 呂氏祖謙曰:當適意時而說,與處安平時而說,皆未足為難,惟當勞苦患難而說,始見真說。聖人以此先之,故能使之任勞苦而不辭,赴患難而不畏也。

渙,亨,剛來而不窮,柔得位乎外而上同。

【本義】以卦變釋卦辭。

【程傳】渙之能亨者,以卦才如是也。渙之成渙,由九來居二,六上居四也。剛陽之來,則不窮極於下,而處得其中。柔之往,則得正位於外,而上同於五之中。巽順於五,乃上同也。四五君臣之位,當渙而比,其義相通。同五,乃從中也,當渙之時而守其中,則不至於離散,故能亨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弼曰:二以剛來居內則不窮於險,四以柔得位乎外而與上同。內剛而無險困之難,外順而無違逆之乖。是以亨也。

○ 孔氏穎達曰:此就九二剛德居險,六四得位從上,釋所以能釋險難而致亨通。

○ 馮氏椅曰:以二四往來明卦義,不窮、上同明亨。剛來不窮,即需剛健不陷,義不困窮之象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柔得位乎外而上同,是六四之柔得位乎外卦,而上同九五。四五同德,斯足以濟渙矣,故亨。《本義》已定,《語錄》雖謂未穩而未及更改。

【案】「剛來而不窮」者,固其本也。「柔得位乎外而上同」者,致其用也。固本則保聚有其基,致用則聯屬有其具。

王假有廟,王乃在中也。

【本義】中,謂廟中。

【程傳】「王假有廟」之義,在萃卦詳矣,天下離散之時,王者收合人心,至於有廟,乃是在其中也。在中,謂求得其中,攝其心之謂也。中者,心之象。剛來而不窮,柔得位而上同,卦才之義,皆主於中也。王者拯渙之道,在得其中而已。孟子曰:「得其民有道,得其心斯得民矣。」享帝立廟,民心所歸從也。歸人心之道无大於此,故云。至於有廟,拯渙之道極於此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何氏楷曰:「王乃在中」者,非在廟中之謂。王者之心,渾然在中。則不薦之孚,直有出於儀文之外者,宜其精神之與祖考相為感格也。

利涉大川,乘木有功也。

【程傳】治渙之道,當濟於險難。而卦有乘木濟川之象,上巽木也。下坎水,大川也。利涉險以濟渙也。木在水上,乘木之象。乘木所以涉川也。涉則有濟渙之功,卦有是義有是象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胡氏炳文曰:易以巽言「利涉大川」者三,皆以木言。益曰「木道乃行」,中孚曰「乘木舟虛」,渙曰「乘木有功也」。十三卦「舟楫之利」,獨取諸渙,亦以此也。

【案】王乃在中,謂九五居中,便含至誠感格之意。乘木有功,謂木在水上,便含濟險有具之意。

節,亨,剛柔分而剛得中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釋卦辭。

【程傳】節之道,自有亨義,事有節則能亨也。 又卦之才, 剛柔分處,剛得中而不過,亦所以為節,所以能亨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趙氏玉泉曰:統觀全體,而剛柔適均,則剛以濟柔,柔以濟剛,一張一弛,惟其稱也。析觀二體,而二五得中,則不失之過,不失之不及。一損一益,惟其宜也。由是以制數度而隆殺皆中,以議德行而進反皆中,此節之所以亨也。

苦節不可貞,其道窮也。

【本義】又以理言。

【程傳】節至於極而苦,則不可堅固常守,其道已窮極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若以苦節為正,則其道困窮。

○ 吳氏應回曰:中節則和,否則不和。稼穡作甘,以得中央之土也。火炎上則苦,亦以焦枯之極也。剛得中而能節,乃為九五之甘。柔失中而過節,則為上六之苦。故物得中則甘,失中則苦。

○ 俞氏炎曰:凡物過節則苦,味之過正,形之過勞,心之過思,皆謂之苦。節而苦,則非通行之道,故曰其道窮也。

○ 黃氏淳耀曰:合於中,即甘即亨。失其中,即苦即窮。苦與甘反,窮與亨反。

說以行險,當位以節,中正以通。

【本義】又以卦德卦體言之,當位中正,指五。又坎為通。

【程傳】以卦才言也。內兌外坎,說以行險也。人於所說則不知已,遇艱險則思止,方說而止,為節之義。當位以節,五居尊,當位也。在澤上,有節也。當位而以節,主節者也。處得中正,節而能通也。中正則通,過則苦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更就二體及四五當位,重釋行節得亨之義,以明苦節之窮也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九五陽剛居尊,當位以主節於上。而所節者得其中正,是可以通行於天下。

【案】說以行險,先儒說義未明。蓋節有阻塞難行之象,所謂險也。而其所以亨者,則以其有安適之善,而無拘迫之苦,所謂說也。當位以位言,中正以德言。當位則有節天下之權,中正則能通天下之志。此三句,當依孔氏,為總申彖辭之義。說則不苦,而通則不窮矣。蓋上文既以全卦之善言之,此又專主九五及卦德以申之,正與漸卦同例。

天地節而四時成,節以制度,不傷財,不害民。

【本義】極言節道。

【程傳】推言節之道,天地有節,故能成四時,无節則失序也。聖人立制度以為節,故能不傷財害民。人欲之無窮也,苟非節以制度,則侈肆至於傷財害民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天地以氣序為節,使寒暑往來,各以其序,則四時功成也。王者以制度為節,使用之有道,役之有時,則不傷財,不害民也。

○ 吳氏曰慎曰:革曰「天地革而四時成」,此曰「天地節而四時成」。限止之謂節,改易之謂革。節淺而革深,節先而革後。四時舉其大者言之,天地之化,刻刻相節,時時相革。

中孚,柔在內而剛得中,說而巽,孚乃化邦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。

【程傳】二柔在內,中虛為誠之象。二剛得上下體之中,中實為孚之象。卦所以為中孚也。說而巽,以二體言卦之用也。上巽下說,為上至誠以順巽於下,下有孚以說從其上。如是,其孚乃能化於邦國也。若人不說從,或違拂事理,豈能化天下乎?

【集说】

○ 張子曰:孚者,覆乳之象也。夫覆乳者必剛外而柔內。雖柔內,非陽則不生,故剛得中而為孚也。

○ 王氏宗傳曰:以成卦觀之,在二體則為中實,在全體則為中虛。蓋中不虛則有所累,有所累,害於信者也。中不實則無所主,無所主則又失其信矣,故曰中孚。

【案】柔在內而剛得中,其義甚精,非柔在內則中不虛矣,非剛得中則中又不實矣。地至虛也,然惟陰中有陽,故受天氣而生物。月至虛也,然惟水陰根陽,故受日光而發照。物之雌牝,受陽精而胎化者亦然。此卦之名,所以取於乳卵者此也。老子亦曰:髣兮髴其中有物,窈兮冥其中有精,真精之中,其中有信。蓋見及此也。

○ 又案:无妄,天德也。天德實,實則虛矣,故曰无妄。言其虛也。中孚地德也,地德虛,虛則實矣,故曰中孚,言其實也。惟无妄之主於虛也,故六爻之義,皆貴乎無謀望作為之私,反是則有妄矣。惟中孚之主於實也,故六爻之義,皆貴乎有誠心實德之積,反是則非孚矣。二卦之義,實相表裏。

豚魚吉,信及豚魚也。利涉大川,乘木舟虛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象言。

【程傳】信能及於豚魚,通道至矣,所以吉也。以中孚涉險難,其利如乘木濟用而以虛舟也。舟虛則无沈覆之患,卦虛中,為虛舟之象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弼曰:用中孚以涉難,若乘木舟虛也。

○ 鄭氏湘卿曰:仁及草木,言草木難仁也。誠動金石,言金石難誠也。信及豚魚,言豚魚難信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木在澤上,既為乘木之象,外實內虛,又為舟虛之象。

○ 吳氏曰慎曰:豚魚吉,蓋信及豚魚者之吉,非豚魚吉也。故在卦辭不可以「豚魚吉」三字為句,當以「中孚豚魚」為讀。《彖傳》「信及豚魚」,即「中孚豚魚」也。

中孚以利貞,乃應乎天也。

【本義】信而正,則應乎天矣。

【程傳】中孚而貞,則應乎天矣。天之道,孚貞而已。

【集说】

○ 蘇氏軾曰:天道不容偽。

小過,小者過而亨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釋卦名義與其辭。

【程傳】陽大陰小,陰得位,剛失位而不中,是小者過也,故為小事過。過之小小者與小事有時而當過,過之亦小,故為小過。事固有待過而後能亨者,過之所以能亨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順時矯俗,雖過而通。

○ 朱氏震曰:小過,小者過也。蓋事有失之於偏,矯其失,必待小有所過,然後偏者反於中。謂之過者,比之常理則過也。過反於中,則其用不窮而亨矣,故曰「小者過而亨也」。

○ 王氏宗傳曰:言以過故亨也。天下固有越常救失之事,如《象》所謂過乎恭、過乎哀、過乎儉是也,不有所過,安能亨哉?故曰「小者過而亨也」。

【案】此釋義,與遯而亨也同。遯非得已之事,然必遯而後亨。小過亦非得已之事,然必過而後亨,故其釋義同也。

過以利貞,與時行也。

【程傳】過而利於貞,謂與時行也。時當過而過,乃非過也,時之宜也,乃所謂正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蘇氏軾曰:《彖》之所謂利貞,即《象》之所謂過乎恭、儉與哀者,時當然也。

○ 朱氏震曰:君子制事,以天下之正理,所以小過者,時而已,故曰「過以利貞,與時行也」。

○ 蔡氏淵曰:與時行,謂隨小過之時而用其正也。

○ 龔氏煥曰:道貴得中,過非所尚,然隨時之宜,施當其可則過也,乃所以為中也,故曰「過以利貞,與時行也」。與時行而不失其貞,則過非過矣。

柔得中,是以小事吉也。

【本義】以二五言。

剛失位而不中,是以不可大事也。

【本義】以三四言。

【程傳】小過之道,於小事有過則吉者,而《彖》以卦才言吉義。柔得中,二五居中也。陰柔得位,能致小事吉耳,不能濟大事也。剛失位而不中,是以不可大事,大事非剛陽之才不能濟。三不中,四失位,是以不可大事。小過之時,自不可大事,而卦才又不堪大事,與時合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柔順之人能行小事,柔而得中,是行小中時,故曰小事吉也。剛健之人能行大事,失位不中,是行大不中時,故曰不可大事也。

○ 朱氏震曰:於小事有過而不失其正則吉,柔得中也。作大事非剛得位得中不能濟,失位則無所用其剛,不中則才過乎剛。是以小過之時,不可作大事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矯天下之枉者,以過為正。然剛過而中為大過,柔得中為小過,是則事有當過者,而皆不可外乎中也。

【案】任大事貴剛,取其強毅,可以遺大投艱也。處小事貴柔,取其畏慎,為能矜細勤小也,二者皆因乎時。得中者,適乎時之謂也。此卦柔得中,剛失位而不中。則有行小事適時,而行大事則非其時之象。

有飛鳥之象焉,飛鳥遺之音,不宜上宜下大吉,上逆而下順也。

【本義】以卦體言。

【程傳】有飛鳥之象焉,此一句不類《彖》體。蓋解者之辭誤入《彖》中。中剛外柔,飛鳥之象。卦有此象,故就飛鳥為義。事有時而當過,所以從宜,然豈可甚過也。如過恭、過哀、過儉,大過則不可,所以在小過也。所過當如飛鳥之遺音,鳥飛迅疾,聲出而身已過,然豈能相遠也,事之當過者亦如是。身不能甚遠於聲,事不可遠過其常,在得宜耳。不宜上宜下,更就鳥音取宜順之義。過之道,當如飛鳥之遺音,夫聲逆而上則難,順而下則易,故在高則大。山上有雷,所以為過也。過之道,順行則吉,如飛鳥之遺音宜順也。所以過者,為順乎宜也。能順乎宜,所以大吉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弼曰:施過於不順,凶莫大焉。施過於順,過更變而為吉也。

○ 胡氏瑗曰:四陰在外,二陽在內,是內實外虛,故有飛鳥之象也。飛鳥翔空,無所依著,愈上則愈窮,是上則逆也。下附物則身可安,是下則順也。猶君子之人,過行其事以矯世勵俗,必下附人情,亦宜下而不宜上也。

○ 朱氏震曰:上逆也,故不宜上。下順也,故宜下。小過之時,事有時而當過。所以從宜,不可過越已甚,不然必凶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遡風而上為逆,隨風而下為順。

○ 方氏時化曰:聖人因此卦有飛鳥之象,遂即象以戒之曰「飛鳥有遺音」云,遺音如何?言「不宜上宜下大吉」云耳。夫鳥上飛則逆,下飛則順,其大致也。今自謂宜下而不宜上焉,實為二陽諷也。

○ 吳氏曰慎曰:以卦體言,陰乘陽為逆,承陽為順,四陰分居上下,有逆順之象。

【案】四陽居中,則有棟梁之象。四陰居外,則有羽毛之象。君子之任大事,則為天下棟梁。修細行,則為天下羽儀。此二卦取象之意也。然以其陰陽皆過多也,故謂之大過、小過。事固有過以為中者,無嫌於過也。然必過而不失其中,乃歸於無過,故棟則惡其太剛而折。太重而橈,故宜隆於上,不可橈於下也。羽則惡其柔而無立,輕而不戢,故宜就於下,不可颺於上也。大過之《彖》曰「剛過而中」,不橈乎下,斯為剛之中矣。小過之《彖》曰柔得中不宜上宜下,斯為柔之中矣。

既濟,亨,小者亨也。

【本義】濟下疑脫小字。

【集说】

○ 陸氏銓曰:國家當極盛時,縱有好處,都只是尋常事,所以說小者亨。

【案】亨小之義,陸氏說善。既濟之時,自然事事亨通。然特其小者爾。聖人之制治保邦也。制度之立,綱紀之修,以為小,而精神之運,心術之動,以為大。故屯難之時而大亨者,以其動乎險中,不敢安寧也。既濟之時而亨小者,以其已安已治,四達不悖也。《彖》所以言「初吉終亂」者以此,《象》所以言「思患豫防」者亦以此。

利貞,剛柔正而位當也。

【本义】以卦体言。

【程傳】既濟之時,大者固已亨矣,唯有小者未亨也。時既濟矣,固宜貞固以守之,卦才剛柔正當其位,當位者其常也。乃正固之義,利於如是之貞也。陰陽各得正位,所以為既濟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俞氏琰曰:三剛三柔,皆正而位皆當。六十四卦之中,獨此一卦而已,故特贊之也。

初吉,柔得中也。

【本義】指六二。

【程傳】二以柔順文明而得中,故能成既濟之功。二居下體,方濟之初也,而又善處,是以吉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梁氏寅曰:既濟柔得中在下卦,則初吉而終亂。以文明已過,而坎險繼之也。未濟柔得中在上卦,則始未濟而終亨,以出乎坎險,而正當文明也。

【案】凡易義以剛中為善,而既濟,未濟皆善柔中者。既濟以內卦為主,至外卦則向乎未濟矣。未濟亦以內卦為主,至外卦則向乎既濟矣。亦猶泰之善在二,而否之善在五。

終止則亂,其道窮也。

【程傳】天下之事,不進則退,无一定之理。濟之終不進而止矣,无常止也。衰亂至矣,蓋其道已窮極也。九五之才非不善也,時極道窮,理當必變也,聖人至此奈何?曰:唯聖人為能通其變於未窮,不使至於極也,堯舜是也,故有終而无亂。

【集說】

○ 侯氏行果曰:由止故物亂而窮也。《乾鑿度》曰:既濟、未濟者,所以明戒慎,全王道也。

○ 胡氏瑗曰:天下久治,則人苟安,萬務易墜,禍患不警,故持盈守成之道,當須至兢至慎,然後可以久濟。苟止於逸樂,不自省懼,以為終安,亂斯至矣,此聖人深戒之辭。

○ 張氏清子曰:卦曰終亂,而《彖》曰終止則亂,非終之能亂也。於其終而有止心,此亂之所由生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人之常情,處無事則止心生,止則怠,怠則有患而不為之防,此所以亂也。當知終止則亂,不止則不亂也。

未濟,亨,柔得中也。

【本義】指六五言。

【程傳】以卦才言也。所以能亨者,以「柔得中」也。五以柔居尊位,居剛而應剛,得柔之中也。剛柔得中,處未濟之時可以亨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蔡氏淵曰;既濟之後必亂,故主在下卦而亨取二。未濟之後必濟,故主在上卦而亨取五。

小狐汔濟,未出中也。濡其尾无攸利,不續終也。雖不當位,剛柔應也。

【程傳】據二而言也。二以剛陽居險中,將濟者也。又上應於五,險非可安之地。五有當從之理,故果於濟如小狐也。既果於濟,故有濡尾之患,未能出於險中也。其進銳者其退速,始雖勇於濟,不能繼續而終之,无所往而利也。雖陰陽不當位,然剛柔皆相應。當未濟而有與,若能重慎,則有可濟之理。二以汔濟,故濡尾也。卦之諸爻皆不得位,故為未濟。《雜卦》云: 「未濟,男之窮也。」謂三陽皆失位也。斯義也,聞之成都隱者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小狐汔濟,汔字訓幾,與井卦同。既曰幾,便是未出坎中。

○ 郭氏鵬海曰:既濟之吉,以柔得中。未濟之亨,亦以柔得中,則敬慎勝也。既濟之亂以終止,未濟之无攸利以不續終,則克終難也。既濟之貞以剛柔正,未濟之可濟以剛柔應,則交濟之功也。既曰柔得中,而又有不續終之戒,可見濟事无可輕忽之時。既曰不當位,又著剛柔之應,可見得人無不可濟之事。

 

○ 吳氏曰慎曰:既濟曰終止則亂,此曰无攸利不續終也,蓋事之既濟而生亂,與未濟而無終者,皆一念之怠為之,君子是以貴自強不息。

相关推荐

元字敬道,谯国龙亢人,僣号僞楚皇帝,事见《晋书》本传。 《隋书•经籍志》有《周易系辞》二卷,晋…

28,423

http://zhouyipress.oss-cn-beijing.aliyuncs.com/2024/09/2024090507105616.mp4

11,295

书名:御纂周易折中 作者:(清)李光地 电子书状态:完成校对 《御纂周易折中》简称《周易折中》,…

1,947

御纂周易折中序 易学之广大悉备,秦汉而后,无复得其精微矣! 至有宋以来,周邵程张,阐发其奥,唯…

4,297
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
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

助力内容变现

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

点击联系客服

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客服电话

15689987323

客服邮箱

3131816650@qq.com

扫描二维码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访问本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