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中有山,谦。 君子以裒多益寡,称物平施。
【本义】以卑蕴高,谦之象也。 裒多益寡,所以称物之宜而平其施,损高增卑,以趋于平,亦谦之意也。
【程传】地体卑下,山之高大而在地中,外卑下而内蕴高大之象,故为谦也。 不云山在地中,而曰地中有山,言卑下之中蕴其崇高也。 若言崇高蕴于卑下之中,则文理不顺。 诸象皆然,观文可见。 君子以裒多益寡,称物平施,君子观谦之象。 山而在地下,是高者下之,卑者上之,见抑高举下、损过益不及之义。 以施于事,则裒取多者,增益寡者,称物之多寡以均其施与,使得其平也。
【集说】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裒多益寡,是损高就低使教恰好,不是一向低去。 曰:大抵人多见得在己者高,在人者卑,谦则抑己之高,而卑以下人,便是平也。
○ 冯氏椅曰; 凡《大象》皆别立一意,使人知用易之理。 裒多益寡,称物平施,俾小大长短,各得其平,非君子谦德之象,乃君子治一世使谦之象也。 《彖》与六爻无此意。
○ 蔡氏清曰:以卑蕴高,谦之象也。 此与上《本义》山至高而地至卑,乃屈而止于其下不同。 上所谓谦者主山言,谓高而能下也。 此主地言,谓地虽卑,而中之所蕴则高,内充而外欿也。
○ 杨氏启新曰:人之常情,自高之心常多,下人之心常寡,不裾而益之,则自处太高,处人太卑,而物我之间,不得其平。 故抑其轻世傲物之心,而多者不使之多,增其谦卑逊顺之意。 而寡者不使之寡,多者裒之,则自视不见其有余。 寡者益之,则视人不见其不足。 而物我之施,各得其平矣,兹其为君子之谦与。
【案】诸说皆说向谦本义上,惟冯氏以为推说,亦可相备。
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也。
【程传】谦谦,谦之至也,谓君子以谦卑之道自牧也。 自牧,自处也,《诗》云「自牧归荑」。
【集说】
○ 孔氏颖达曰:牧,养也。 解谦谦君子之义,恒以谦卑自养其德也。
○ 王氏宗传曰:谦,卑德也。 初,卑位也。 养德之地,未有不基于至卑之所,所养也至,则愈卑而愈不卑矣,此自养之方也。
○ 张氏栻曰: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,如牧牛羊然,使之驯服,方可以言谦。 今人往往反以骄矜为养气,此特客气,非浩然之气也。
○ 俞氏琰曰:爻辞谦谦句点,爻《传》乃以君子缀于谦谦之下,谓谦谦乃君子之德,非君子则不能谦谦也。
鸣谦贞吉,中心得也。
【程传】二之谦德,由至诚积于中,所以发于声音,中心所自得也,非勉为之也。
【集说】
○ 胡氏瑗曰:中心得者,言君子所作所为皆得诸心,然后发之于外,故此谦谦皆由中心得之,以至于声闻流传于人,而获至正之吉也。
劳谦君子,万民服也。
【程传】能劳谦之君子,万民所尊服也。 《系辞》云:「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 语以其功下人者也。 德言盛,礼言恭。 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」 有劳而不自矜伐,有功而不自以为德,是其德弘厚之至也。 言以其功劳而自谦,以下于人也。 德言盛,礼言恭。 以其德言之,则至盛,以其自处之礼言之,则至恭,此所谓谦也。 夫谦也者,谓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 存,守也。 致其恭巽以守其位,故高而不危,满而不溢,是以能终吉也。 夫君子履谦,乃其常行,非为保其位而为之也。 而言存其位者,盖能致恭,所以能存其位,言谦之道如此。 如言为善有令名,君子岂为令名而为善也哉? 亦言其令名者,为善之故也。
【集说】
○ 吳氏澄曰:萬民服,謂有終而吉也。
○ 俞氏琰曰:爻辭本以勞謙句點,爻《傳》又以君子二字屬之,言勞而能謙,乃君子之德,非君子則不能如是也。
无不利撝謙,不違則也。
【本義】言不為過。
【程傳】凡人之謙,有所宜施,不可過其宜也。如六五或用侵伐是也,惟四以處近君之地,據勞臣之上,故凡所動作,靡不利於施謙,如是然後中於法則,故曰不違則也,謂得其宜也。
【集說】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不違則,言不違法則。撝謙是合,如此不是過分事。
利用侵伐,征不服也。
【程傳】征其文德謙巽所不能服者也,文德所不能服,而不用威武,何以平治天下?非人君之中道謙之過也。
【集說】
○ 何氏楷曰;侵伐非黷武,以其不服,不得已而征之,正以釋征伐用謙之義。
鸣谦,志未得也。 可用行师,征邑国也。
【本义】阴柔无位,才力不足,故其志未得,而至于行师,然亦适足以治其私邑而已。
【程传】谦极而居上,欲谦之志未得,故不胜其切至于鸣也。 虽不当位,谦既过极,宜以刚武自治其私,故云利用行师,征邑国也。
【集说】
○ 项氏安世曰:六二鸣谦,《象》以中心解之。 上六鸣谦,《象》以志解之。 豫之初六鸣豫,《象》又以志解之,然则凡言鸣者皆志也,志有忧有乐,皆寓于鸣。 当豫之时,人志以从上为乐。 当谦之时,人志在下,不以上为乐也。
○ 谷氏家杰曰:上之鸣谦,外虽有声誉,而其心则欿然不自满足,志犹未得也。 志未得,正是谦处。
○ 何氏楷曰:志未得者,上居谦之极,方自视歉然,而犹以其谦为未足,如益赞于禹满损谦益之意。
【案】《象传》意言上六之鸣谦,由其中心之志,欿然不自满足故也,是以虽可用行师,而但征其邑国,盖始终自治之意。 亦犹同人之上,其志未得者,乃未能遂其大同之心,故亦欿然而未足也。 无同人之上之心,则未极乎大同之量矣。 无谦之上之心,则未极乎谦德之虚矣。 谷氏何氏之说,独见大意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