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下有风,蛊。 君子以振民育德。
【本义】山下有风,物坏而有事矣。 而事莫大于二者,乃治己治人之道也。
【程传】山下有风,风遇山而回,则物皆散乱,故为有事之象。 君子观有事之象,以振济于民,养育其德也。 在己则养德,于天下则济民,君子之所事,无大于此二者。
【集说】
○ 李氏舜臣曰:山下有风,则风落山之谓。 山木摧落,蛊败之象。 饬蠱者,必须有以振起之。 振民者,犹巽风之鼓为号令也。 育德者,犹艮山之养成材力也。 易中育德多取于山,故蒙亦曰果行育德。
○ 杨氏文焕曰:振万物者莫如风,育万物者莫如山。
○ 李氏简曰:山下有风,振物之象也。 蛊之时,民德败矣,败而育之,必振动之,使离其故习可也。 犹风之挠物,适所以养之也。
○ 俞氏琰曰:小畜之风在天上,观之风在地上,涣之风在水上,并无所阻,故皆言行。 蛊之风则止于山下,为山所阻,而不能条达,故不言行而言有。
○ 沈氏一贯曰:风遇山而回,物皆扰乱,是为有事之象,君子以振起民心而育其德,作新民也。
【案】诸家以振民育德,俱为治人之事,与传义不同。 考其文意,似为得之,盖治己不应后于治人,而蒙之果行育德,亦施于蒙者之事也,若渐之居贤德善俗,为治己治人,则语次先后判然,且居与育亦有别。
干父之蛊,意承考也。
【程传】子干父蛊之道,意在承当于父之事也,故祇敬其事,以置父于无咎之地,常怀惕厉,则终得其吉也。 尽诚于父事,吉之道也。
【集说】
○ 项氏安世曰:干父之蛊,迹若不顺,意则承之也。 迹随时而迁,久则有敝,何可承也。 孝子之于父,不失其忠爱之意而已。
○ 杨氏简曰:不得已而干父之蛊,其意未尝不顺承者也。 其意则承,其事则不可得而承矣。 承其事则蛊不除,乃所以彰父之恶,非孝也。
○ 张氏清子曰:不承其事而承其意,此善继父之志者也。
○ 杨氏启新曰:前人以失而致蛊,未必无悔过之心。 干父之蛊,乃承考之意,而置之无过之地也。 此圣人以子之贤善,归之于父,为训之义大矣。
【案】意承考释考所以无咎,如杨氏之说。
干母之蛊,得中道也。
【程传】二得中道而不过刚,干母蛊之善者也。
【集说】
○ 吴氏曰慎曰:爻曰不可贞,所以戒占者。 《传》曰「得中道」则是本爻象,言其能不至于贞者也,贞则非中道矣。
干父之蛊,终无咎也。
【程传】以三之才,干父之蛊,虽小有悔,终无大咎也。 盖刚断能干,不失正而有顺,所以终无咎也。
【集说】
○ 蔡氏清曰:不曰无大咎,而只曰无咎,盖不但无大咎也,有进而勉之之意。
裕父之蛊,往未得也。
【程传】以四之才,守常居宽裕之时则可矣,欲有所往,则未得也,加其所任,则不胜矣。
【集说】
○ 趙氏汝楳曰:謂重柔之往,未得遂其有事之志,斯其為蠱者之吝。
幹父用譽,承以德也。
【程传】干父之蛊,而用有令誉者,以其在下之贤,承辅之以刚中之德也。
【集说】
○ 项氏安世曰:六五得尊位,行大中,能以令名掩前人之蛊者也。 故曰「干父用誉,承以德也」,言不以才干,而以德干也。
○ 郑氏维岳曰:既曰蛊矣,何德之可承? 夫使人不曰承敝而承德,若不知其为前人之蛊然者。
【案】《程传》谓九二承以刚中之德,然凡言承者,皆就父子之继而言,故初之意承考,此之承以德,文义相似也,不以事承考,而以意承考。 不承父以事,而承父以德。 父之德著,则誉亦彰矣。 承以德,正释用誉之意。
不事王侯,志可则也。
【程传】如上九之处事外,不累于世务,不臣事于王侯,盖进退以道,用舍随时,非贤者能之乎,其所存之志,可为法则也。
【集说】
陆氏铨曰:士何事尚志,志可则也,正是高尚其事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