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收藏 0 点赞 18,090 浏览 19670 个字

御纂周易折中卷十三

系辞上传

【本义】系辞本谓文王周公所作之辞,系于卦爻之下者,即今经文。 此篇乃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,以其通论一经之大体凡例,故无经可附,而自分上下云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夫子本作十翼,申说上下二篇经文,《系辞》条贯义理,别自为卷,总曰《系辞》,分为上下二篇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熟读六十四卦,则觉得《系辞》之语甚为精密,是易之括例。

○ 又云,《系辞》或言造化以及易,或言易以及造化,不出此理。

○ 胡氏一桂曰:其有称「大传」者,因太史公引「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」为《易大传》,盖太史公受易杨何,何之属自著《易传》行世,故称孔子者曰《大传》以别之耳。

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; 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; 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; 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; 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

【本义】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,乾坤者易中纯阴纯阳之卦名也。 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,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。 动者阳之常,静者阴之常,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也。 方谓事情所向,言事物善恶,各以类分。 而吉凶者,易中卦爻占决之辞也。 象者日月星辰之属,形者山川动植之属,变化者易中蓍策卦爻,阴变为阳,阳化为阴者也。 此言圣人作易,因阴阳之实体,为卦爻之法象,庄周所谓易以道阴阳,此之谓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方有类,物有群,则有同有异,有聚有分,顺其所同则吉,乖其所趣则凶,故吉凶生矣。 象况日月星辰,形况山川草木也,县象运转以成昏明,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,故变化见矣。

○ 苏氏轺曰:天地一物也,阴阳一气也,或为象,或为形,所在之不同。 故在云者,明其一也。 象者,形之精华,发于上者也。 形者,象之体质,留于下者也。 人见其上下,直以为两矣,岂知其未尝不一耶。 由是观之,世之所谓变化者,未尝不出于一,而两于所在也。 自两以往,有不可胜计者矣,故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之始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,问:第一章第一节,盖言圣人因造化之自然以作易。 曰:论其初,则圣人是因天理之自然而着之于书,此是后来人说话,又是见天地之实体,而知易之书如此。

○ 又云:天尊地卑上一截皆说面前道理,下一截是说易书圣人作易与天地准。 处如此如今,看面前天地便是乾坤,卑髙便是贵贱,若把下面一句说作未画之易也,不妨。 然圣人是从那有易后说来。

○ 蔡氏清曰:此一节,是夫子从有易之后,而追论夫未有易之前,以见画前之有易也。 夫易有乾坤,有刚柔,有吉凶,有变化,然此等名物,要皆非圣人凿空所为,不过皆据六合中所自有者而模写出耳。

○ 又曰:定者有尊卑各安其分之意,位者有卑高以序而列之意,断者有判然不相混淆之意。

○ 又曰:以天地言之,天尊地卑,其卑高固昭然不易也。 以万物言之,如山川陵谷之类,其卑高亦昭然可覩也。

【案】此节是说作易源头。 总涵乾坤六子在内,盖天尊地卑,是天地定位也。 卑高以陈,则兼山泽等皆是。 天动地静,山静水动,固有常矣。 然虽至于有精气而无形质之物,其聚散作息亦有时,其流止晦明亦有度,则又兼雷风水火等皆是。 类聚群分,总上通言之。 在天有方焉,春秋冬夏,应乎南北东西者是也。 其生杀之气,则以类聚,在地有物焉。 高下燥湿,别为浮沈,升降者是也。 其清浊之品,则以群分。 以上皆言造化之体,至于天之象,地之形,其阴阳互根,则交易者也。 其阴阳迭运,则变易者也。 此三句,又因体及用,以起下文之意。

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盪。

【本义】此言易卦之变化也。 六十四卦之初,刚柔两画而已,两相摩而为四,四相摩而为八,八相盪而为六十四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相切摩,言阴阳之交感,相推盪,言运化之推移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摩是那两个物事相摩戛,盪则是圜转推盪将出来。 摩是八卦以前事,盪是八卦以后为六十四卦底事。 盪是有那八卦了,团旋推盪那六十四卦出来。

○ 吴氏澄曰:画卦之初,以一刚一柔,与第二画之刚柔相摩而为四象,又以二刚二柔,与第三画之刚柔相摩而为八卦,八卦既成,则又各以八悔卦盪于一贞卦之上,而一卦为八卦,八卦为六十四卦也。

【案】此节虽切画卦言之,然是天地间自有此理。 盖相摩者,以一交一,如天与地交,水与火交,山与泽交,雷与风交是也。 相盪者,以一交八,如天与地交矣,而与水火山泽雷风无不交。 地与天交矣,而亦与水火山泽雷风无不交之类是也,惟天地之理如此,故圣人画卦以体象之。

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,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。

【本义】此变化之成象者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重明上变化见矣,及刚柔相摩,八卦相盪之事。 八卦既相推盪,各有功之所用也。 鼓动之以震雷离电,滋润之以巽风坎雨,离日坎月,运动而行,一节为寒,一节为暑。 不云乾坤艮兑者,乾坤上下备。 言雷电风雨亦出山泽也。

○ 张氏浚曰:鼓以雷霆而有气者作,润以风雨而有形者生。

○ 邱氏富国曰:前以乾坤、贵贱、刚柔、吉凶、变化言,是对待之阴阳,交易之体也。 此以摩盪、鼓润、运行言,是流行之阴阳,变易之用也。 至下文则言乾坤之德行,而继以人体乾坤者终之。

○ 吴氏澄曰:章首但言乾坤,盖举父母以包六子,此先言六子,而后总之以乾坤也。 震为雷,离为电,霆即电也。 《春秋谷梁传》曰:震者何? 雷也。 电者何? 霆也。 巽为风,坎为雨,羲皇卦图左起震而次以离,鼓之以雷霆也。 右起巽而次以坎,润之以风雨也。 风而雨,故通言润。 离为日,坎为月,艮山在西北严凝之方为寒,兑泽在东南温热之方为暑,左离次以兑者,日之运行而为暑也,右坎次以艮者,月之运行而为寒也。 邵子曰:日为暑,月为寒。 《书》曰:日月之行,有冬有夏。

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

【本义】此变化之成形者,此两节又明易之见于实体者,与上文相发明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天地父母,分明是一理。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,則凡天下之男皆乾之氣,天下之女皆坤之氣,從這裏便徹上徹下,即是一個氣都透了。

○ 又云:「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」,通人物言之,在動物如牝牡之類,在植物亦有男女,如麻有牡麻,及竹有雌雄之類,皆離陰陽剛柔不得。

○ 吳氏澄曰:乾成男者,父道也。坤成女者,母道也。左起震,歷離歷兌而終於乾。右起巽,歷坎歷艮以終於坤,故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句,總之於後也。

○ 何氏楷曰:自天尊地卑至變化見矣,是因乾坤而推極於變化。自剛柔相摩至坤道成女,是又因變化而遡原於乾坤。

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

【本义】知,犹主也,乾主始物,而坤作成之。 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。 盖凡物之属乎阴阳者,莫不如此。 大抵阳先阴后,阳施阴受,阳之轻清未形,而阴之重浊有迹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胡氏瑗曰:乾言知、坤言作者,盖乾之生物,起于无形,未有营作。 坤能承于天气,已成之物,事可营为,故乾言知而坤言作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知训管字,不当解作知见之知。 大始未有形,知之而已。 成物乃流行之时,故有为。

○ 柴氏中行曰:一气之动,则自有知觉,而生意所始,干实为之。 一气既感,则妙合而凝,其形乃着,有作成之意,坤实为之。

○ 吴氏澄曰:上言八卦而总之以乾坤,此又接成男成女二句,而专言乾坤也。 干男为父者,以其始物也。 始谓始其气也,坤女为母者,以其成物也。 成谓成其质也,知者主之而无心也,作者为之而有迹也。

【案】自鼓之以雷霆至此二句,当总为一段,六子分生成之职,乾坤专生成之功也,下文则就功化而推原于易简,自为一段。

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

【本义】乾健而动,即其所知,便能始物而无所难。 故为以易而知大始,坤顺而静,凡其所能,皆从乎阳而不自作,故为以简而能成物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乾县象着明,坤阴阳动辟,不习无不利,地道光也。

○ 韩氏伯曰:天地之道,不为而善始,不劳而善成,故曰易简。

○ 杨氏万里曰:此赞乾坤之功,虽至溥而无际,而乾坤之德,实至要而不繁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如何是易简? 曰:它行健所以易,易是知阻难之谓。 人有私意便难。 简只是顺从而已,若外更生出一分,如何得简,今人都是私意,所以不能简易。

○ 问: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,若以学者分上言之,则廓然大公者易也,物来顺应者简也。 不知是否? 曰:然。 乾之易,知之事也,坤之简,行之事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易简者,以乾坤之理言。 始物者,乾之所知,然干之性健,其知也,宰物而不劳心,故易而不难。 成物者,坤之所作,然坤之性顺,其作也,从阳而不造事,故简而不繁,此乾坤皆指天地,而易之乾坤二卦象之者也。

○ 张氏振渊曰:乾知大始,似乎甚难矣。 坤作成物,似乎甚烦矣。 乃乾坤则以易知,以简能耳。 所谓天地无心而成化也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干健体而动用,故易; 坤顺体而静用,故简。 动静以阴阳之分言,然乾知大始而事付于坤,则始动而终静,坤从乎阳而作成物,则始静而终动。 又乾知坤能,皆用之动也。 乾易坤简,皆体之静也。 又四德坤承乎乾,元亨皆动,利贞皆静,不可专以动属乾,以静属坤也。

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 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 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 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

【本义】人之所为,如乾之易,则其心明白而人易知,如坤之简,则其事要约而人易从。 易知,则与之同心者多,故有亲。 易从,则与之协力者众,故有功。 有亲则一于内,故可久。 有功则兼于外,故可大。 德,谓得于己者。 业,谓成于事者。 上言乾坤之德不同,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,则可以为贤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范氏长生曰:以其易知,故物亲而附之。 以其易从,故物法而有功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初始无形,未有营作,故但云知也。 已成之物,事可营为,故云作也。 易谓易略,无所造为,以此为知,故曰干以易知。 简谓简省,不须繁劳,以此为能,故曰坤以简能。 若于物艰难,则不可以知,若于事繁劳,则不可能也。 易知则有亲者,性意易知,心无险难,则相和亲。 易从则有功者,于事易从,不有繁劳,其功易就。 有亲则可久者,物既和亲,无相残害,故可久也。 有功则可大者,事业有功,则积渐可大。 可久则贤人之德者,使物长久,是贤人之德。 可大则贤人之业者,功业既大,则是贤人事业。

○ 苏氏轺曰:简易者,一之谓也,一故有信,信故物知之也,易而从之也不难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以上,是言乾坤之德。 易则易知以下是就人而言,言人兼体乾坤之德也。 干以易知者,干健不息,唯主于生物,都无许多艰难险阻,故能以易而知大始。 坤顺承天,唯以成物,都无许多繁扰作为,故能以简而作成物。 大抵阳施阴受,干之生物,如瓶施水,其道至易。 坤唯承天以成物,别无作为,故其理至简。 其在人则无艰阻而自直,故人易知。 顺理而不繁扰,故人易从。 易知则人皆同心亲之,易从则人皆协力而有功矣。 有亲可久,则为贤人之德,是就存主处言。 有功可大,则为贤人之业,是就作事处言。 盖自干以易知,便是指存主处。 坤以简能,便是指作事处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易简只是因此理而立心处事尔,固非于此理之外有所加,亦非于此理之内有所减也。 但以其无险阻而谓之易,无烦扰而谓之简。 孟子曰:禹之行水也,行其所无事也。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,则智亦大矣。 此易简之说也。

○ 赵氏光大曰:易从则有功,有功不是人来助我作事,是我能使人如此,便是我之功。

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,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。

【本义】成位,谓成人之位。 其中,谓天地之中。 至此则体道之极功,圣人之能事,可以与天地参矣。

此第一章,以造化之实,明作经之理,又言乾坤之理,分见于天地,而人兼体之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圣人能行天地易简之化,则天下万事之理并得其宜矣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易简理得,是净净洁洁,无许多劳扰委曲。

○ 郑氏维岳曰:易简原是一理,依易之理而作之,则为简。

○ 何氏楷曰:乾坤一阴阳也,阴阳一太极也。 易简者,乾坤之所以知始而作成者也。 人之所知,如乾之易,则所知皆性分所固有,无一毫人欲之艰深,岂不易知。 人之所能,如坤之简,则所能皆职分之当为,无一毫人欲之纷扰,岂不易从。 易知,则不远人以为道,故有亲。 易从,则夫妇皆可与能,故有功。 有亲则有人传继其心,千百世上下,心同理同也,故可久。 有功则有人扩充其事,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也,故可大。 可久则贤人之德,与天同其悠久矣。 可大则贤人之业,与地同其广大矣。 所以然者,则以我之易简与乾坤之易简同原故也。 夫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,天之所以为天,地之所以为地,人之所以为人,一易简之理焉,尽之所谓天下之公理也。 得天下之公理,以成久大之德业,则是天有是易,吾亦有是易; 地有是简,吾亦有是简,与天地参而为三矣。

【总论】

○ 程子曰:天尊地卑,尊卑之位定而乾坤之义明矣。 尊卑既判,贵贱之位分矣。 阳动阴静,各有其常,则刚柔判矣。 事有理也,物有形也。 事则有类,形则有羣,善恶分而吉凶生矣。 象见于天,形成于地,变化之迹见矣。 阴阳之交相摩轧,八方之气相推盪。 雷霆以动之,风雨以润之。 日月运行,寒暑相推,而成造化之功。 得乾者成男,得坤者成女。 乾当始物,坤当成物。 乾坤之道,易简而已。 干始物之道易,坤成物之能简。 平易故人易知,简直故人易从。 易知则可亲就而奉顺,易从则可取法而成功。 亲合则可以常久,成事则可以广大。 圣贤德业久大,得易简之道也。 天下之理易简而已,有理而后有象,成位在乎中也。

○ 张氏振渊曰:易道尽于乾坤,乾坤尽于易简,易简即在人身。 学者求易于天地,又求天地之易于吾身,则易在是矣。 通章之意,总是论易书之作,无非发明乾坤之理,要人为圣贤以与天地参耳。

○ 何氏楷曰:此一章乃孔子首明易始乾坤之理,至第二章设卦观象方言易。

【案】天地卑高,动静方物象形,造化之实体也。 乾坤贵贱,刚柔吉凶变化,易卦之定名也。 因造化之实体,起易卦之定名,故自造化之体立,而卦之理具矣。 体立则用必行焉,是故刚柔则一与一相摩,八卦则一与八相盪。 造化之情,所以交而不离也。 画卦之序,盖象此也。 雷霆者震离,风雨者巽坎,暑以说物者兑,寒以止物者艮。 成男而职大始者乾,成女而职成物者坤,造化之机,所以变而无穷也。 建图之位,盖象此也。 然而造化之理,则一以易简为归,心一而不贰故易也,事顺而无为故简也。 天地之盛德大业,易简而已矣,贤人之进德脩业,圣人之崇德广业,亦唯易简而已矣。 设卦系辞,所以顺性命之理者此也。 诸儒言易有四义:不易也,交易也,变易也,易简也。 故天尊地卑一节,言不易者也。 刚柔相摩二句,言交易者也。 鼓以雷霆至坤作成物,言变易者也。 干以易知以下,言易简者也。 易道之本原尽乎此,故为《系传》之首章焉。

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。

【本义】象者,物之似也,此言圣人作易,观卦爻之象,而系以辞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设之卦象,则有吉有凶,故下文云「吉凶者失得之象,悔吝者忧虞之象,变化者进退之象,刚柔者昼夜之象」。 是施设其卦,有此诸象也。 此设卦观象。 总为下而言,卦象爻象,有吉有凶,若不系辞,其理未显,故系属吉凶之文辞于卦爻之下,而显明此卦爻吉凶也。 案:吉凶之外,犹有悔吝忧虞,举吉凶则包之。

○ 朱氏震曰:圣人设卦,本以观象,自伏羲至于文王一也。 圣人忧患后世,惧观者智不足以知此,于是系之卦辞,又系之爻辞,以吉凶明告之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易当初只是为卜筮而作,《文言》、《彖》、《象》,却是推说作义理上去。 观乾坤二卦便可见。 孔子曰:“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。」 不是卜筮,如何明吉凶。

○ 王氏申子曰:易之初也,有象而未有卦,及八卦既设而象寓焉,及八重而六十四,圣人又观是卦有如是之象,则系之以如是之辞。 盖卦以象而立象,又以卦而见也。 眀吉凶者,有是象而吉凶之理已具,系之辞而吉凶之象始明也。 阴阳竒耦,相交相错,顺则吉,逆则凶。 当则吉,否则凶。 因其顺逆,当否而繋之辞,吉凶明矣。

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

【本义】言卦爻阴阳迭相推盪,而阴或变阳,阳或化阴,圣人所以观象而系辞,众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张氏振渊曰:刚柔相推之中或当位,或失位,而吉凶悔吝之源正起于此。 圣人之所观,观此也。 圣人之所明,明此也。 盖吉凶悔吝,虽系于辞,而其原实起于变。

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,悔吝者忧虞之象也。

【本义】吉凶悔吝者,易之辞也。 失得忧虞者,事之变也。 得则吉,失则凶,忧虞虽未至凶,然已足以致悔而取羞矣。 盖吉凶相对,而悔吝居其中间。 悔自凶而趋吉,吝自吉而向凶也。 故圣人观卦爻之中,或有此象,则系之以此辞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吉则象得,凶则象失,悔则象忧,吝则象虞也。

○ 干氏宝曰:忧虞未至于失得,悔吝不入于吉凶。 事有小大,故辞有缓急,各象其意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吉凶悔吝,四者循环,周而复始。 悔了便吉,吉了便吝,吝了便凶,凶了又悔,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似,盖忧苦患难中必悔,悔便是吉之渐,及至吉了,少间便安意肆志,必至作出不好可羞吝底事出来,吝便是凶之渐矣。 及至凶矣,又却悔,只管循环不已。 正如刚柔变化,刚了化,化便是柔。 柔了变,变便是刚,亦循环不已。

○ 又云:悔属阳,吝属阴。 悔是逞快作出事来有错失处,这便生悔,所以属阳。 吝是那隈隈衰衰,不分明底,所以属阴,亦犹骄是气盈,吝是气歉。

○ 又云:「吉凶者失得之象,悔吝者忧虞之象,变化者进退之象,刚柔者昼夜之象」,四句皆互换往来,吉凶与悔吝相贯,悔自凶而趋吉,吝自言而趋凶。 进退与昼夜相贯,进自柔而趋乎刚,退自刚而趋乎柔。

○ 赵氏玉泉曰:吉即顺理而得之象也,凶即逆理而失之象也,悔即既失之后,困于心,衡于虑,而为忧之象也。 吝即未失之先,狃于安,溺于乐,而为虞之象也。

○ 何氏楷曰:吉凶悔吝,以卦辞言。 失得忧虞,以人事言。 上文所谓观象系辞以明吉凶者此也。

变化者进退之象也,刚柔者昼夜之象也。 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

【本义】柔变而趋于刚者,退极而进也。 刚化而趋于柔者,进极而退也。 既变而刚,则昼而阳矣。 既化而柔,则夜而阴矣。 六爻初二为地,三四为人,五上为天。 动即变化也。 极,至也。 三极,天地人之至理,三才各一太极也。 此明刚柔相推以生变化,而变化之极复为刚柔,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间,而占者得因所値,以断吉凶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始总言吉凶变化,而下别明悔吝昼夜者,悔吝则吉凶之类,昼夜亦变化之道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六爻递相推动而生变化,是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。

○ 蔡氏渊曰:动,变易也。 极者,太极也,以其变易无常,乃太极之道也。 三极,谓三才各具一太极也。 变至六爻,则一卦之体具,而三才之道备矣。

○ 吴氏澄曰:吉凶悔吝,象人事之失得忧虞。 变化刚柔,象天地阴阳之昼夜进退。 是六爻兼有天、地、人之道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此曰三极,是卦爻已动之后,各具一太极,后曰易有太极者,则卦爻未生之先,统体一太极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三极之道,言道之体。 三才之道,言道之用。

○ 何氏楷曰:变化刚柔,以卦画言。 进退昼夜,以造化言。 六爻之动二句,推言变化之故,上文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者此也。

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,易之序也。 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

【本义】易之序谓卦爻所著事理当然之次第。 玩者,观之详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若居在干之初九,而安在勿用。 若居在乾之九三,而安在干干。 是以所居而安者,由观易位之次序也。

○ 王氏宗传曰:所谓易之序者,消息盈虚之有其时是也。 居之而安,则盛行不加,穷居不损,而与易为一矣。 所谓爻之辞者,是非当否之有所命是也。 乐之而玩,则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而与爻为一矣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「所居而安者易之序」也,与「居则观其象」之「居」不同,上「居」字是总就身之所处而言,下「居」字则静对动而言。 曰:然。

○ 问:「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」。 曰:序是次序,谓卦爻之初终,如潜、见、飞、跃,循其序则安。 又问「所乐而玩者爻之辞」。 曰:横渠谓每读每有益,所以可乐,盖有契于心,则自然乐。

○ 俞氏琰曰:居以位言,安谓安其分也。 乐以心言,玩谓绎之而不厌也。 君子观易之序而循是理,故安。 观爻之辞而达是理,故乐。

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,是以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。

【本义】象辞变已见上,凡单言变者,化在其中。 占,谓其所值吉凶之决也。

此第二章,言圣人作易,君子学易之事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以动者尚其变,占事知来,故玩其占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「居则观其象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玩其占」,如何? 曰:若是理会不得,如何占得。 必是闲常理会得此道理,到用时便占。

○ 蔡氏渊曰:观象玩辞,学易也。 观变玩占,用易也。 学易则无所不尽其理,用易则唯尽乎一爻之时。 居既尽乎天之理,动必合乎天之道,故曰「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」也。

○ 王氏申子曰:平居无事,观卦爻之象而玩其辞,则可以察吉凶悔吝之故,及动而应事。 观卦之变而玩其占,则可以决吉凶悔吝之几,故有不动,动无不吉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天地间刚柔变化,无一时间,人在大化中,吉凶悔吝,无一息停,吉一而已。 凶悔吝三焉,上文示人以吉凶悔吝者,作易之事,此独吉而无凶悔吝者,学易之功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观象玩辞,如蔡墨云在干之姤,如庄子云在师之临,谓之在者是也。 观变玩占,如陈侯遇观之否,晋侯遇大有之睽,谓之遇者是也。

【总论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前章言天地成象成形简易之德,明乾坤之大旨,此章明圣人设卦观象,爻辞吉凶悔吝之细别。

○ 程子曰:圣人既设卦,观卦之象而系以辞,明其吉凶之理,以刚柔相推,而知变化之道。 吉凶之生,由失得也。 悔吝者,可忧虞也。 进退消长,所以成变化也。 刚柔相易而成昼夜,观昼夜则知刚柔之道矣。 三极,上中下也。 极,中也,皆其时中也。 三才以物言也,三极以位言也。 六爻之动,以位为义,乃其序也。 得其序则安矣,辞以明义,玩其辞义,则知其可乐也。 观象玩辞而通其意,观变玩占而顺其时,动不违于天矣。

○ 何氏楷曰:上章言造化自然之易,为作易之本,此章乃言作易之旨。

【案】上章虽言作易之源本,然实以明在造化者无非自然之易书,故先儒以为画前之易者此也。 此章乃备言作易学易之事,盖承上章言之,而为后诸章之纲也。 设卦观象,先天之圣人也。 系辞而明吉凶,后天之圣人也。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,申言设卦观象之事。 所象者或为人事之失得忧虞,或为天道之进退昼夜,极而至于天地人之至理,莫不包涵统具于其中,此辞所由系而占所由生也。 居而安者,以身验之。 乐而玩者,以心体之。 在平时则为观象玩辞之功,在临事则为观变玩占之用,此所谓奉明命以周旋,述天理而时措者也。 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,学易之效,至于如此。

彖者言乎象者也,爻者言乎变者也。

【本义】彖,谓卦辞,文王所作者。 爻,谓爻辞,周公所作者。 象,指全体而言。 变,指一节而言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八卦以象告,故言乎象也。 爻有六画,九六变化,故言乎变者也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彖辞所言之象,即下文所谓卦也,爻辞所言之变,即下文所谓位也。

○ 张氏振渊曰:易有实理而无实事,故谓之象,卦立而象形。 易有定理而无定用,故谓之变。 爻立而变着。

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,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,无咎者善补过也。

【本义】此卦爻辞之通例。

【集说】

○ 崔氏憬曰:系辞着悔吝之言,则异凶咎,若疾病之与小疵。

○ 杨氏万里曰:言动之间,尽善之谓得,不尽善之谓失,小不善之谓疵,不明乎善而误入乎不善之谓过。 觉其小不善,非不欲改,而已无及,于是乎有悔。 不觉其小不善,犹及于改,而不能改,或不肯改,于是乎有吝,吾身之过。 犹吾衣之破也,衣有破,补之斯全。 身有过,补之斯还。 还者何? 复之于善也。 补不善而复之于善,何咎之有。

○ 蔡氏渊曰:吉凶、悔吝、无咎,即卦与爻之断辞也。 失得者,事之已成着者也。 小疵者,事之得失未分,而能致得失者也。 善补过者,先本有咎,脩之则可免咎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前章言卦爻中吉凶悔吝之辞,未尝及无咎之辞,此章方及之,大抵不贵无过而贵改过。 无咎者,善补过也。 圣人许人自新之意切矣。

○ 张氏振渊曰:失得指时有消息,位有当否。 说小疵兼两意,向于得而未得,尚有小疵则悔,向于失而未失,已有小疵则吝。

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,齐小大者存乎卦,辨吉凶者存乎辞。

【本义】位,谓六爻之位。 齐,犹定也。 小谓阴,大谓阳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肃曰:齐,犹正也。 阳卦大,阴卦小,卦列则小大分,故曰齐小大者存乎卦也。

○ 张氏浚曰:卦之所设,本乎阴阳。 阴小阳大,体固不同,而各以所遇之时为正。 阳得位则阳用事,阴得位则阴用事。 小大之理,至卦而齐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上下贵贱之位何也? 曰:二四则四贵而二贱,五三则五贵而三贱,上初则上贵而初贱,上虽无位,然本是贵重,所谓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在人君则为天子父,为天子师,在他人则清高而在物外不与事者,此。 所以为贵也。

○ 王氏申子曰:列,分也。 阳贵阴贱,上贵,亦有贵而无位,有位而在下者,故曰列贵贱者存乎位。 位者六爻之位也。 齐,均也。 阳大阴小,阳卦多阴,则阳为之主。 阴卦多阳,则阴为之主。 虽小大不齐,而得时为主则均也,故曰齐小大者存乎卦。 卦者,全卦之体也。 辨,明也。 辨一卦一爻之吉凶者辞也,故曰辨吉凶者存乎辞。

忧悔吝者存乎介,震无咎者存乎悔。

【本义】介,谓辨别之端,盖善恶已动而未形之时也。 于此忧之,则不至于悔吝矣。 震,动也,知悔则有以动其补过之心,而可以无咎矣。

○ 韩氏伯曰:介,纤介也。 王弼曰「忧悔吝之时,其介不可慢也」即「悔吝者言乎小疵也」。

○ 程子曰:以悔吝为防,则存意于微小,震惧而得无咎者以此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忧悔吝者存乎介,悔吝未至于吉凶,是乃初萌动,可以向吉凶之微处,介又是悔吝之微处,介字如界至界限之界,是善恶初分界处,于此忧之,则不至于悔吝矣。 曰:然。

○ 丘氏富国曰:此章就吉凶悔吝上添入无咎说,既欲人于悔吝上着力,尤欲人于介上用功,盖人知悔,则以善补过而无咎,虽未至吉,亦不至凶也。 若又于悔吝之介忧之,则但有吉而已,所谓几者动之微而吉之先见者也,伥悔吝亦皆无矣。

○ 吴氏澄曰:列贵贱者存乎位,覆说爻者言乎变。 齐小大者存乎卦,覆说彖者言乎象。 分辨吉凶,存乎彖爻之辞,覆说言乎其失得也。 悔吝介乎吉凶之间,忧其介则趋于吉不趋于凶矣。 覆说言乎其小疵也。 震者动心戒惧之谓,有咎而能戒惧,则能改悔所为,而可以无咎,覆说善补过也。

○ 赵氏玉泉曰:介在事前,悔在事后。

○ 汪氏砥之曰:易凡言悔吝,即寓介之意,言无咎,即寓悔之意,忧盱豫之悔,存乎迟速之介也,忧即鹿之吝,存乎往舍之介也,震甘临之无咎,存乎忧而悔也,震频复之无咎,存乎厉而悔也。

是故卦有小大,辞有险易。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。

【本义】小险大易,各随所向。

此第三章,释卦爻辞之通例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卦有小大,看来只是好底卦便是大,不好底卦便是小。 如复如泰,如大有如夬之类,尽是好底卦。 如睽如困如小过之类,尽是不好底。 所以谓卦有小大,辞有险易,大卦辞易,小卦辞险,即此可见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贵贱以位言,小大以材言,卦各有主,主各有材,圣人随其材之大小,时之难易,而命之辞,使人之知所适从也。

○ 潘氏梦旂曰:卦有小有大,随其消长而分。 辞有险有易,因其安危而别。 辞者各指其所向,凶则指其可避之方,吉则指其可趋之所,以示乎人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上文有贵贱小大,此独再提卦有小大,盖卦彖为诸辞之总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据本章通例看,此条卦字辞字,皆兼爻说。

【案】此章申第二章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一节之义,首言彖爻者,吉凶悔吝之辞,彖爻皆有之也,吉凶则已着,故直言其失得而已,悔吝则犹微,故必推言其小疵也。 至四者之外又有所谓无咎者不图吉利,求免罪愆之名也。 其道至大而贯乎吉凶悔吝之间,故易之中有曰吉无咎者,有曰凶无咎者,有曰吝无咎者。 然其机皆在于悔,盖唯能悔则吉,而不狃于安也。 凶而能动于困也,吝而不包其羞也。 是故易辞之教人也,于吉凶辨之而已。 于悔吝也,则忧之谨,其几也。 忧之不已,又从而震之曰:诚能去吝而悔,不徒悔,而补过,则可以无咎矣。 夫不贰过而无祗悔者,至也。 众人不贵无悔而贵能悔,为其为改过迁善之路也。 故曰:惧以终始,其要无咎,此之谓易之道。

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

【本义】易书卦爻,具有天地之道,与之齐准。 弥,如弥缝之弥,有终竟联合之意。 纶,有选择条理之意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作易以准天地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言圣人作易,与天地相准,谓准拟天地,则乾健以法天,坤顺以法地之类是也。

○ 苏氏轺曰:准,符合也。 弥,周浃也。 纶,经纬也。 所以与天地准者,以能知幽明之故,死生之说,鬼神之情状也。

○ 王氏宗传曰:天地之道,即下文所谓一阴一阳是也。 是道也,其在天地,则为幽明,寓于始终,则为生死,见于物变,则为鬼神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凡天地间之物,无非天地之道,故易能弥纶天地之道。 弥如封弥之弥,糊合使无缝罅。 纶如纶丝之纶,自有条理。 言虽是弥得外面无缝罅,而中则事事物物,各有条理。 弥而非纶,而空疏无物。 纶而非弥,则判然不相干。 此二字,见得圣人下字甚密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此易字,指易书而言。 书之中具有天地之道,本自与天地相等,故于天地之道,弥之则是合万为一,浑然无欠。 纶之则一实万分,粲然有伦。

【案】此下三节,朱子分为穷理、尽性、至命者极确,然须知非有易以后,圣人方用易以穷之尽之至之。 易是圣人穷理尽性至命之书,圣人全体易理,故言易穷理尽性至命,即是言圣人也。 易与天地准,与天地相似,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此三句当为三节冠首,第二第三节不言易者,蒙第一节文义。

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 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 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

【本义】此穷理之事。 以者,圣人以易之书也。 易者,阴阳而已。 幽明、死生、鬼神,皆阴阳之变,天地之道也。 天文则有昼夜上下,地理则有南北高深。 原者推之于前,反者要之于后。 阳气,聚而成物,神之伸也。 魂游魄降,散而为变,鬼之归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,死生者始终之数也。

○ 程子曰:原始则足以知其终,反终则足以知其始。 死生之说如是而已矣。

○ 苏氏轺曰:鬼常与体魄俱,故谓之物。 神无适而不可,故谓之变。 精气为魄,魄为鬼。 志气为魂,魂为神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「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」。 曰:人未死,如何知得死之说,只是原其始之理,将后面折转来看,便见得,以此之有,知彼之无。

○ 又云:魄为鬼,魂为神,《礼记》有孔子答宰我问,正说此理甚详。 宰我曰:吾闻鬼神之名,不知其所谓。 子曰:气也者,神之盛也。 魄也者,鬼之盛也。 合鬼与神,教之至也,注气谓嘘吸出入者也。 耳目之聪明为魄。 《杂书》云:魂,人阳神也。 魄,人阴神也。 亦可取。

○ 陈氏淳曰:人生天地间,得天地之气以为体,得天地之理以为性。 原其始而知所以生,则要其终而知所以死,古人谓得正而毙,谓「朝闻道夕死可矣」,只缘受得许多道理,须知得尽得便自无愧,到死时亦只是这二五之气,听其自消化而已。 所谓安死顺生,与天地同其变化,这个便是与造化为徒。

○ 又曰:阴阳二气会在吾身之中为鬼神,以寤寐言,则寤属阳,寐属阴,以语默言,则语属阳,默属阴,及动静进退行止等,分属皆有阴阳。 凡属阳者皆为魂为神,凡属阴者皆为魄为鬼。

○ 真氏德秀曰:人之生,精与气合,精属阴,气属阳。 精则魄也,目之所以明,耳之所之聪。 气充乎体,凡人心之能思虑知识,身之能举动勇决,此之谓魂。 神指魂而言,鬼指魄而言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易不曰阳阴而曰阴阳,此所谓幽明、死生、鬼神,即阴阳之谓也。 即天地而知幽明之故,即始终而知死生之说,即散聚而知鬼神之情状,皆穷理之事也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幽明之故,死生之说,鬼神之情状,其理皆在于易。 故圣人用易以穷之也,然亦要见得为圣人穷理尽性之书尔,非圣人真个即易而后穷理尽性也。

○ 郑氏维岳曰:原人之所以始,全而生之,即反其所以终,全而归之。

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。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。 旁行而不流,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 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。

【本义】此圣人尽性之事也,天地之道,知仁而已。 知周万物者,天也。 道济天下者,地也。 知且仁,则知而不过矣。 旁行者,行权之知也。 不流者,守正之仁也。 既乐天理,而又知天命,故能无忧而其知益深,随处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,故能不忘其济物之心,而仁益笃。 盖仁者爱之理,爱者仁之用,故其相为表里如此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德合天地,故曰相似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「与天地相似故不违」下数句是说与「天地相似」之事。

○ 又云:安土者随所寓而安。 若自择安处,便只知有己,不知有物也,此厚于仁者之事,故能爱。

○ 又云:安土者随寓而安也,敦乎仁者不失其天地生物之心也。 安土而敦乎仁,则无适而非仁矣,所以能爱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上文言「易与天地准」,此言「与天地相似」。 似即准也,知似天,仁似地,有周物之知,而实诸济物之仁,则其知不过。 有行权之知,而本诸守正之仁,则其知不流。 至于乐天知命,而知之迹已泯。 安土敦仁,而仁之心益着。 此其知仁所以与天地相似而不违,尽性之事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与天地相似者,易似天地,天地似易,彼此相似也。

【案】知周万物,义之精也,然所知者皆济天下之道而不过,义合于仁也。 旁行汎应,仁之熟也,然所行者皆合中正之则而不流,仁合于义也。 乐玩天理,故所知者益深。 达乎命而不忧,安于所处,故所行者益笃。 根于性而能爱,所谓乐天之志,忧世之诚,并行不悖者,乃仁义合德之至也。 若以旁行为知亦可,但恐于行字稍碍。

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故神无方而易无体。

【本义】此圣人至命之事也。 范,如铸金之有模范。 围,匡郭也。 天地之化无穷,而圣人为之范围,不使过于中道,所谓裁成者也。 通,犹兼也。 昼夜,即幽明死生鬼神之谓,如此然后可见至神之妙,无有方所。 易之变化,无有形体也。

此第四章,言易道之大,圣人用之如此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方体者,皆系于形器者也。 神则阴阳不测,易则惟变所适,不可以一方一体明。

○ 孔氏颖达曰; 范谓模范,围谓周围。 言圣人所为所作,模范周围天地之化。

○ 又曰:凡无方无体,各有二义。 一者神则不见其处所云为,是无方也。 二则周游运动,不常在一处,亦是无方也。 无体者,一是自然而变,而不知变之所由,是无形体也。 二则随变而往,无定在一体,亦是无体也。

○ 邵子曰:神者易之主也,所以无方。 易者神之用也,所以无体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「通乎昼夜之道而知」,通字只是兼乎昼夜之道而知其所以然。

○ 又云:「神无方而易无体」,神便是在阴底又忽然在阳,在阳底又忽然在阴,易便是或为阳,或为阴,交错代换,而不可以形体拘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神无方,易无体,独系之至命一条,至命从穷理尽性上来,乃穷理尽性之极致,非穷理尽性之外,他有所谓至命也,故独系之至命,而自足以该乎穷理尽性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「通乎昼夜之道而知」,只是通知昼夜之道,盖幽朋死生鬼神,其理相为循环,昼夜之道也。 圣人通知昼夜,亦只是上文知幽明之故,知死生之说,知鬼神之情状而益深造,与之相默契,如所谓知天地之化育云尔。

○ 又曰:天地之化,万物之生,昼夜之循环,皆有个神易,易则模写乎此理者也,故在易亦有神易。

○ 姜氏宝曰:昼夜之道,乃幽明死生鬼神之所以然,圣人通知之而有以深彻乎其蕴,又不但知有其故,知有其说,知有其情状而已也。

○ 江氏盈科曰:上说道济天下敦仁能爱,此则万物尽属其曲成。 上说知幽明死生鬼神,此则昼夜尽属其通知。

【案】准是准则之,相似是与之合德,范围则造化在其规模之内,盖一节深一节也。 万物者天地之化之迹也,曲成者能尽其性而物我联为一体也,昼夜者天地之化之机也,通知者洞见原本而隐显贯为一条也。 易者化之运用,神者化之主宰。 天地之化,其主宰不可以方所求,其运用不可以形体拘,易之道能范围之,则所谓穷神知化者也,而神化在易矣。

一阴一阳之谓道。

【本义】阴阳迭运者,气也,其理则所谓道。

【集说】

○ 邵子曰:道无声无形,不可得而见者也,故假道路之道而为名。 人之有行,必由乎道。 一阴一阳,天地之道也。 物由是而生,由是而成者也。

○ 程子曰:离了阴阳,便无道,所以阴阳者,是道也。 阴阳,气也,气是形而下者,道是形而上者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理則一而已,其形者則謂之器,其不形者則謂之道。然而道非器不形,器非道不立,蓋陰陽亦器也。而所以陰陽者道也,是以一陰一陽,往來不息,而聖人指是以明道之全體也。

【案】一阴一阳,兼对立与迭运二义,对立者,天地日月之类是也,即前章所谓刚柔也。 迭运者,寒暑往来之类是也,即前章所谓变化也。

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

【本义】道具于阴而行乎阳。 继,言其发也。 善,谓化育之功,阳之事也。 成,言其具也。 性,谓物之所受,言物生则有性,而各具是道也,阴之事也。 周子程子之书,言之备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周子曰:「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」,诚之源也。 「干道变化,各正性命」,诚斯立焉。 纯粹至善者也,故曰「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」。 大哉易也,性命之源乎。

○ 杨氏时曰:继之者善,无间也。 成之者性,无亏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造化所以发育万物者,为继之者善。 各正其性命者,为成之者性。

○ 又云:继是接续不息之意,成是凝成有主之意。

○ 又云:继之者善方是天理流行之初,人物所资以始,成之者性,则此理各自有个安顿处,故为人为物,或昏或眀,方是定。 若是未有形质,则此性是天地之理,如何把作人物之性得。

○ 又云:这个理在天地间时,只是善,无有不善者。 生物得来,方始名曰性,只是这个理,在天则曰命,在人则曰性,性便是善。

○ 问成之者性。 曰:性如宝珠,气质如水。 水有清有污,故珠或全见,或半见,或不见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道之所生,无不善者,元也,万物之所同出也。 善之所成,各一其性者,贞也,万物之所各正也。 成之者性,犹孟子言人之性犬之性牛之性。

○ 熊氏良辅曰:天道流行,发育万物,善之继也。 元者善之长,善即元也。 人物得所禀受者,性之成也。 率性之谓道,则性即道也。

○ 潘氏士藻曰:善者性之原,性者善之实,善性皆天理,中间虽有刚柔善恶中偏之不同,而天命之本然无不同。

【案】圣人用继字极精确,不可忽过此继字,犹人子所谓继体,所谓继志。 盖人者,天地之子也。 天地之理,全付于人而人受之,犹《孝经》所谓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者是也。 但谓之付,则主于天地而言,谓之受则主于人而言。 惟谓之继,则见得天人承接之意,而付与受两义皆在其中矣。 天付于人而人受之,其理既无不善,则人之所以为性者,亦岂有不善哉。 故孟子之道性善者本此也。 然是理既具于人物之身,则其根原虽无不善,而其末流区以别矣,如下文所云仁知百姓者,皆局于所受之偏而不能完其所付之全,故程朱之言气质者,亦本此也。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,惟《系传》此语,为言性与天道之至,后之论性者,折中于夫子,则可以息诸子之棼棼矣。

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

【本义】仁阳知阴,各得是道之一隅,故随其所见而目为全体也。 日用不知,则莫不饮食,鲜能知味者,又其每下者也。 然亦莫不有是道焉。 或曰:上章以知属乎天,仁属乎地,与此不同,何也? 曰:彼以清浊言,此以动静言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君子体道以为用,仁知则滞于所见,百姓则日用而不知。 体斯道者,不亦鲜矣乎。

○ 程子曰:道者,一阴一阳也。 动静无端,阴阳无始,非知道者孰能识之。 动静相因而成变化,顺继此道则为善也。 成之在人,则谓之性也,在众人则不能识,随其所知,故仁者谓之仁,知者谓之知,百姓则由之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,人鲜克知也。

○ 王氏宗传曰:仁者知者,鲜克全之。 百姓之愚,鲜克知之。 此岂在我之善有所不足,在我之性有所不同与。 非也,盖在限量使然尔。 君子之道,乌得而不鲜与? 君子者,具仁知之成名,得道之大全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万物各具是性,但气禀不同。 各以其性之所近者窥之,故仁者只见得他发生流动处,便以为仁。 知者只见他贞静处便以为知。 下此一等,百姓日用之间习矣而不察,所以君子之道鲜矣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在造物者,方发而赋于物,其理无有不善,在人物者,各具是理以有生,则谓之性。 其发者,是天命之性。 其具者,天命之性已不能不丽于气质矣。 仁者、知者、百姓,指气质而言也。 上章说圣人之知仁,知与仁合而为一,此说知者仁者,仁与知分而为二。

○ 保氏八曰:仁者见其有安土敦仁之理,则止谓之为仁。 知者见其有知周天下之理,则止谓之为知。 是局于一偏矣。 百姓终日由之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,知者鲜也。

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业至矣哉。

【本义】显,自内而外也。 仁,谓造化之功,德之发也。 藏,自外而内也。 用,谓机缄之妙,业之本也。 程子曰:天地无心而成化,圣人有心而无为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显诸仁者,显见仁功,衣被万物。 藏诸用者,潜藏功用,不使物知。

○ 王氏凯冲曰:万物皆成,仁功着也。 不见所为,藏诸用也。

○ 程子曰:运行之迹,生育之功,显诸仁也。 神妙无方,变化无迹,藏诸用也。 天地不与圣人同忧,天地不宰,圣人有心也。 天地无心而成化,圣人有心而无为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显渚仁,德之所以盛。 藏诸用,业之所以成。 譬如一树一根,生许多枝叶花实,此是显诸仁处。 及至结实,一核成一个种子,此是藏诸用处。 生生不已,所谓日新也。 万物无不具此理,所谓富有也。

○ 又云:恻隐羞恶辞逊是非,只是这箇恻隐,随事发见,及至成那事时,一事各成一仁,此便是藏诸用。 其发见时,在这道理中发去,及至成这事时,又只是这个道理。 一事既各成一道理,此便是业。 业是事之已成处,事未成时不得谓之业。

○ 吴氏澄曰:仁者,生物之元,由春生而为夏长之亨,此仁显见而发达于外,长物之所显者,生物之仁也,故曰显诸仁。 用者,收物之利,由秋收而为冬藏之贞,此用藏伏而归复于内,闭物之所藏者,收物之用也,故曰藏诸用。 二气运行于四时之间,鼓动万物而生长收闭之,天地无心而造化自然,非如圣人之于民,有所忧而治之教之也。 仁之显而生长者,为德之盛,用之藏而收闭者,为业之大,其显者流行不息,其藏者充塞无间,此所谓易简之善,极其至者,故赞之曰至矣哉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在圣人者则曰仁与知,在造化者则曰仁与用。

○ 俞氏琰曰:仁本藏於內者也,顯諸仁,則自內而外,如春夏之發生,所以顯秋冬所藏之仁也。用本顯於外者也。藏諸用則自外而內,如秋冬之收成,所以藏春夏所顯之用也。

富有之謂大業,日新之謂盛德。

【本義】張子曰:富有者,大而无外。日新者,久而无窮。

【集說】

○ 王氏凱沖曰:物無不備,故曰富有。變化不息,故曰日新。

○ 吳氏澄曰:生物之仁及夏而日長日盛。故曰日新,收物之用。至冬而包括無餘,故曰富有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富有者無物不有而無一豪之虧欠,日新者無時不然而無一息之間斷藏而愈有則顯而愈新。

生生之謂易。

【本义】阴生阳,阳生阴,其变无穷,理与书皆然也。

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。

【本义】效,呈也。 法,谓造化之详密而可见者。

【集说】

○ 蔡氏渊曰:干主气,故曰成象。 坤主形,故曰效法。

极数知来之谓占,通变之谓事。

【本义】占,筮也。 事之未定者,属乎阳也。 事,行事也,占之已决者,属乎阴也。 极数知来,所以通事之变,张忠定公言公事有阴阳,意盖如此。

【集说】

○ 俞氏琰曰:或言通变,或言变通,同与。 曰:「穷则变,变则通」,易也。 「通其变,使民不倦」,圣人之用易也。

○ 张氏振渊曰:成象二条,本生生之谓易来,举乾坤,见天地间无物,而非阴阳之生生。 举占事,见日用间无事,而非阴阳之生生。

○ 谷氏家杰曰:生生谓易,论其理也。 有理即有数,阴阳消息,易数也。 推极之可以知来,占之义也,通数之变,亦易变也。 变不与时偕极,通之即成天下之事。

○ 徐氏在汉曰:一阴一阳,无时而不生生,是之谓易。 成此一阴一阳生生之象,是之谓乾,效此一阴一阳生生之法,是之谓坤,极一阴一阳生生之数而知来,是之谓占。 通一阴一阳生生之变,是之谓事。

阴阳不测之谓神。

【本义】张子曰:两在故不测。

○ 此第五章。 言道之体用不外乎阴阳,而其所以然者,则未尝倚于阴阳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“阴阳不测之谓神”,便是妙用处? 曰:便是包括许多道理。 横渠说得极好,一故神,横渠亲注云:「两在故不测。」 只是这一物,却周行事物之间,如所谓阴阳屈信,往来上下,以至行乎什伯千万之中,无非这一个物事,所谓两在故不测。

○ 丘氏富国曰:上章言「易无体」,此言「生生之谓易」,唯其生生,所以无体。 上章言「神无方」,此言「阴阳不测之谓神」,唯其不测,所以无方。 言易而以乾坤继之,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也。

○ 梁氏寅曰:阴阳非神也,阴阳之不测者神也,一阴一阳,变化不穷,果孰使之然哉,盖神之所为也。 唯神无方,故易无体。 无方者即不测之谓也,无体者即生生之谓也。 若为有方则非不测之神,而其生生者亦有时而穷矣。

○ 蔡氏清曰:合一不测为神,不合不谓之一,不一不为两在,不两在不为不测。 合者,两者之合也。 神化非二物也,故曰一物两体也。

【总论】程氏敬承曰:此章承上章说来,上言「弥纶天地之道」,此则直指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,上言神无方、易无体,此则直指阴阳之生生谓易,阴阳不测谓神。

【案】程氏以此为申说上章极是,然只举其首尾天地之道,及神易两端而已。 须知继善成性,见仁见知,即是申说「与天地相似」一节意。 显仁藏用,盛德大业,即是申说「范围天地之化」一节意。 见仁见知之偏,所以见知仁合德者之全也,显为昼,藏为夜,鼓万物而无忧,所以见通知昼夜,曲成万物以作易者之有忧患也。

夫易,广矣大矣,以言乎远则不御,以言乎邇则静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。

【本义】不御,言无尽。 静而正,言即物而理存。 备,言无所不有。

【案】远近是横说,天地之间是直说。 理极于无外,故曰远。 性具于一身,故曰近。 命者,自天而人,彻上彻下,故曰天地之间不御者,所谓弥纶也。 静正者,所谓相似也。 备者,所谓范围也。

夫乾,其靜也專,其動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夫坤,其靜也翕,其動也闢,是以廣生焉。

【本義】乾坤各有動靜,於其四德見之。靜體而動用,靜別而動交也。乾一而實,故以質言而曰大。坤二而虛,故以量言而曰廣。蓋天之形雖包於地之外,而其氣常行乎地之中也。易之所以廣大者以此。

【集說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若氣不發動,則靜而專一,故云其靜也專。若其運轉,則四時不忒,寒暑無差,剛而得正,故云其動也直。以其動靜如此,故能大生焉。閉藏翕斂,故其靜也翕。動則開生萬物,故其動也闢。以其如此,故能廣生於物焉。

○ 程子曰:乾陽也,不動則不剛。其靜也專,其動也直,不專一則不能直遂。坤陰也,不靜則不柔。其靜也翕,其動也闢,不翕聚,則不能發散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天是一箇渾淪的物,雖包乎地之外,而氣則迸出乎地之中。地雖一塊物在天之中,其中實虛,容得天之氣迸上來。大生,是渾淪無所不包。廣生,是廣濶,能容受得那天之氣。專直則只是一物直去。翕闢則是兩箇,翕則翕,闢則闢,此奇耦之形也。

○ 又云:乾靜專動直而大生,坤靜翕動闢而廣生,這說陰陽體性如此,卦畫也髣髴似恁地。乾畫奇,便見得其靜也專,其動也直,坤畫耦,便見得其靜也翕,其動也闢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乾惟健,故一以施。坤惟順,故兩而承。靜專,一者之存。動直,一者之達。靜翕,兩者之合。動闢,兩者之分。一之達,所以行乎坤之兩。故以質言而曰大,兩之分,所以承乎乾之一,故以量言而曰廣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此推易之所以廣大也。乾坤,萬物之父母也。乾坤各有性氣,皆有動靜,乾之性氣,其靜也專一而不他,惟其專一而不他,則其動也直遂而無屈撓。惟直遂無屈撓,則其性氣之發,四方八表,無一不到,而規模極其大矣,故曰大生焉。坤之性氣,其靜也翕合而不洩,惟其翕合而不洩,則其動也開闢而無閉拒,惟其開闢而無閉拒,則乾氣到處,坤皆有以承受之,而度量極其廣矣,故曰廣生焉。乾坤即天地也,大生廣生,皆就乾坤說。易書之廣大,則模寫乎此,不可以本文廣大作易書。

【案】此节是承上节广矣大矣,而推言天地之所以广大者。 一由于易简,故下节遂言易书《广大配天地》,而结归于易简也。 静专动直,是豪无私曲,形容易字最尽。 静翕动辟,是豪无作为,形容简字最尽,易在直处见,坦白而无艰险之谓也。 其本则从专中来,简在辟处见,开通而无阻塞之谓也,其本则从翕中来。

广大配天地,变通配四时,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。

【本义】易之广大变通,与其所言阴阳之说,易简之德,配之天道人事则如此。

○ 此第六章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初章,易为贤人之德,简为贤人之业,今总云至德者,对则德业别,散则业由德而来,俱为德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易书广大之中有变通焉,有阴阳之义焉,亦犹天地之有四时日月也,四时日月即天地,犹易之六子即乾坤也。 易之广大变通阴阳,皆易简之善,为之主宰。 而天地之至德,亦此易简之善而已,是易书易简之善,配乎天地之至德也。

【案】此上三章,申「变化者,进退之象」一节之义,首言易「能弥纶天地之道」,而所谓幽明死生神鬼之理,即进退昼夜之机也,次言易与天地相似,而所谓仁义之性,即三极之道也。 又言易「能范围天地之化」,盖以其赞天地之化育,而又知天地之化育,则三极之道,进退昼夜之机,一以贯之矣。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,则神化之事备,此易之蕴也。 既乃一一申明之。 所谓天地之道者,一阴一阳之谓也。 所谓天地之性者,一仁一智之谓也。 所谓天地之化者,一显一藏以鼓万物之谓也。 所谓易无体者,生生之谓也。 着于乾坤,形乎占事者皆是。 而所谓神无方者,则阴阳不测之谓也。 终乃总而极赞之,谓易之穷理也。 远不御,其尽性也。 静而正,其至命也,于天地之间备矣。 又推原其根于易简之理,静专动直,易也。 静翕动辟,简也。 易简之理,具于三极之道,而行乎进退昼夜之间。 故易者,统而言之,广大配天地也。 析而言之,变化者进退之象,变通配四时也。 刚柔者昼夜之象,阴阳之义配日月也。 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,易简之善配至德也。

御纂周易折中卷十三

版权: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iyunzhai.com/10389.html

相关推荐

元字敬道,谯国龙亢人,僣号僞楚皇帝,事见《晋书》本传。 《隋书•经籍志》有《周易系辞》二卷,晋…

28,396

http://zhouyipress.oss-cn-beijing.aliyuncs.com/2024/09/2024090507105616.mp4

11,262

书名:御纂周易折中 作者:(清)李光地 电子书状态:完成校对 《御纂周易折中》简称《周易折中》,…

1,916

御纂周易折中序 易学之广大悉备,秦汉而后,无复得其精微矣! 至有宋以来,周邵程张,阐发其奥,唯…

4,269
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
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

助力内容变现

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

点击联系客服

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客服电话

15689987323

客服邮箱

3131816650@qq.com

扫描二维码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访问本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