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收藏 0 点赞 19,313 浏览 22883 个字

御纂周易折中卷十四

绑定辞上传(下)

子曰:易其至矣乎! 夫易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 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。

【本义】十翼皆夫子所作,不应自着「子曰」字,疑皆后人所加也。 穷理则知崇如天而德崇,循理则礼卑如地而业广,此其取类,又以清浊言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极知之崇,象天高而统物。 备礼之用,象地广而载物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言易道至极,圣人用之以增崇其德,广大其业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知识贵乎高明,践履贵乎着实,知既高明,须放低着实作去。

○ 又云:知崇者,德之所以崇。 礼卑者,业之所以广,盖礼纔有些不到处,便有所欠阙,业便不广矣。 惟极卑无所欠阙,所以广。

○ 又云:礼卑是卑顺之意,卑便广,地卑便广,高则狭了。 人若只拣取高底作便狭,两脚踏地作方得。

○ 吴氏澄曰:崇德者,立心之易,而所得日进日新也。 广业者,行事之简,而所就日充日富也。 德之进而新,由所知之崇,高明如天; 业之充而富,由所履之卑,平实如地。

○ 张氏振渊曰:知,即德之虚明炯于中者。 礼,即业之矩矱成于外者。 天运于万物之上,而圣心之知,亦独超于万象之表,故曰崇效天。 地包细微,不遗一物,而圣人之礼,亦不忽于纤悉细微之际,故曰卑法地。

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。 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

【本义】天地设位而变化行,犹知礼存性而道义出也。 成性,本成之性也。 存存,谓存而又存,不已之意也。

○ 此第七章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曰:识见高于上,所行实于下,中间便生生而不穷,故说易行乎其中,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

○ 俞氏琰曰:人之性,浑然天成,盖无有不善者,更加以涵养功夫,存之又存,则无所往而非道,无所往而非义矣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此承上文「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」而言,意谓天地设位,则阴阳变化,而易行乎其中矣。 圣人知礼至于效天法地,则本成之性,存存不已,而道义从此出,故曰道义之门。 盖道义之得于心者,日新月盛,则德于是乎崇矣。 道义之见于事者,日积月累,则业于是乎广矣,此易所以为圣人之崇德广业,而易书所以为至也。

○ 卢氏曰:天地位而易行,是天地德业之盛。 知礼存而道义出,是圣人德业之盛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道义之出不穷,犹易之生生不已也,然未有不存存而能生生者。

【案】门字不可专以出说,须知兼出入两意。 知崇于内,则万里由此生,是道所从出之门也。 礼卑于外,则万行由此成,是义所从入之门也。 若以四德配,则知属冬,礼属夏,道即仁也,属春,义属秋。 仁主出而发用,然非一心虚明,万理毕照,则无以为发用之源。 义主入而收敛,然非百行万善,具足完满,亦无以为收敛之地矣。 此造化动静互根,显诸仁藏诸用之妙,其在人则性之德也,合内外之道也。

【总论】项氏安世曰:此章言圣人体易于身也,知穷万理之原,则干之始万物也。 礼循万理之则,则坤之成万物也。 道者义之体,智之所知也。 义者道之用,礼之所行也。

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赚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

【本义】賾,杂乱也。 象,卦之象,如说卦所列者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賾,杂乱也,古无此字,只是啧字。 今从𦣞,亦是口之义,与《左传》啧有繁言之啧同,是口里说话多杂乱底意思,所以下文说不可恶,先儒多以賾为至妙之意,若如此说,何以谓之不可恶,賾只是一个杂乱冗闹底意思。

○ 吴氏澄曰:不以彖对爻言,而以象对爻言者,文王未系彖辞之先,重卦之名谓之象,象先于彖,言象则彖在其中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拟者象之未成,象者拟之已定。 姑以乾坤二卦言之,未画则拟阴阳之形容,于是为奇耦之画,画则象也,已画又取象天地、首腹、牛马,以至于为金为玉、为釜为布之类,皆象也。

○ 郑氏维岳曰:拟之在心,象之在画。

○ 张氏振渊曰:拟诸形容者,拟之阴阳也,在未画卦之先。 象其物宜,正画卦之事。 拟是拟其所象,象是象其所拟。 物而曰宜,不独肖其形,兼欲尽其理。

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

【本义】会,谓理之所聚而不可遗处,通,谓理之可行而无所碍处,如庖丁解牛,会则其族,而通则其虚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会以物之所聚而言,通以事之所宜而言。 会是众理聚处,虽觉得有许多难易窒碍,必于其中却得个通底道理,乃可行尔。 且如事理间,若不于会处理会,却只见得一偏,便如何行得通。 须是于会处都理会,其间却自有个通处,这「礼」字又说得濶,凡事物之常理皆是。

○ 又云:会而不通,便窒塞而不可行。 通而不会,便不知许多曲直错杂处。

○ 吴氏澄曰:会通,谓大中至正之理,非一偏一曲有所拘碍者也。 圣人见天下不一之动,而观其极善之理以行其事,见理精审,则行事允当也。 以处事之法为辞,系于各爻之下,使筮而遇此爻者,如此处事则吉,不如此处事则凶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不会则于理有遗阙,如之何可通? 不通则于理有窒碍,如之何可行? 通是时中,典常是庸。

○ 蔡氏清曰:观会通,行典礼,且就天下之动上说,未着在易。 将此理系之于易以断其吉凶,是爻辞之所以为爻辞者,乃所以效天下之动也,故谓之爻。

○ 赵氏光大曰:通即会中之通,据事理而言则曰通,据圣人立为常法而言则曰典礼。 典,常也。 礼者理之可行者也。

○ 何氏楷曰:会如省会之会,自彼而来者面面可至。 通如通都之通,自此而往者方方可达。

○ 钱氏澄之曰:事势盘错之会,人见为有碍者,圣人观之必有其通,非权宜之行,而典礼之行,盖确乎不可易也。

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恶也,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。

【本义】恶,犹厌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杂乱处人易得厌恶,然都是道理中合有底事,自合理会,故不可恶。 动亦是合有底,上面各自有道理故自不可乱。

○ 吴氏澄曰:六十四卦之义,所以章显天下至幽之义而名言宜称,人所易知,则自不至厌恶其賾矣,三百八十四爻之辞,所以该载天下至多之事,而处决精当,人所易从,则自不至棼乱其动矣。

○ 潘氏士藻曰:有至一者存,所以不可惡。有至常者存,所以不可亂。

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,擬議以成其變化。

【本義】觀象玩辭,觀變玩占,而法行之,此下七爻,則其例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王氏宗传曰:拟之而后言,拟是象而言也,拟是而言,则言有物矣。 议之而后动,议是爻而动也,议是而动,则动惟厥时矣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拟议只是裁度,自家言动,使合此理,变易以从道之意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圣人之于象,拟之而后成,学易者如之何不拟之而后言。 圣人之于爻,必观会通以行典礼,学易者如之,何不议之而后动。 前言变化,易之变化也。 此言成其变化,学易者之变化也。

呜鹤在阴,其子和之,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之。 子曰:「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邇者乎? 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则千里之外违之,况其邇者乎? 言出乎身,加乎民。 行发乎邇,见乎远。 言行,君子之枢机。 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。 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,可不慎乎?」

【本义】释中孚九二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鹤鸣于阴,气同则和。 出言户庭,千里或应,出言犹然,况其大者乎。 千里或应,况其邇者乎。 故夫忧悔吝者存乎纤介,定失得者愼于枢机。 是以君子拟议以动,愼其微也。

○ 蔡氏渊曰:居其室,即在阴之义。 出其言,即鸣之义。 千里之外应之,即和之之义。 感应者心也,言者心之声,行者心之迹,言行乃感应之枢机也。

○ 保氏八曰:「言出乎身,加乎民。 行发乎邇,见乎远。」 枢动而户开,机动而矢发,小则招荣辱,大则动天地,皆此唱而彼和,感应之最捷也。

○ 汪氏砥之曰:居室照在阴看中孚者,诚积于中,在阴居室,正当慎独以脩言行而进于诚也。

同人先号咷而后笑。 子曰:「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。 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 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」

【本义】释同人九五爻义。 言君子之道,初若不同,而后实无间。 断金如兰,言物莫能间,而其言有味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君子出处默语,不违其中,其迹虽异,道同则应。

○ 耿氏南仲曰:「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」者,物或间之,而其迹异也。 迹虽异而心同,故物不得而终间焉。 其利断金,则其间除矣,间除则合,故又曰「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」,其相好之无斁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同心之利,虽金石之坚,亦被他断决将去,断是断作两段。

○ 俞氏琰曰:出处语默,即「先号咷后笑」之义。 二人同心,断金臭兰,即相遇之义。

○ 钱氏志立曰:断金,言其心志之坚,物不得间也。 如兰,言其气味之一,物不能杂也。

初六,藉用白茅无咎。 子曰:「苟错诸地而可矣,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? 慎之至也。 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 慎斯术也以往,其无所失矣。」

【本义】释大过初六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程氏敬承曰:天下事成于慎而败于忽,况当大过时,时事艰难,慎心不到,便有所失,故有取于慎之至,言宁过于畏慎也。

【案】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,此句须对卦义看。 卦取栋为义者,任重者也。 茅之视栋,为物薄矣。 然栋虽任重而犹有桡之患,故当大事者,每忧其倾坠也。 若藉茅于地,则虽重物而不忧于倾坠矣。 岂非物薄而用可重乎。 自古图大事必以小心为基,故大过之时,义虽用刚,而以初爻之柔为基者此也。

劳谦,君子有终,吉。 子曰:「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 语以其功,下人者也。 德言盛,礼言恭。 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」

【本义】释谦九三爻义。 「德言盛,礼言恭」,言德欲其盛,礼欲其恭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杨氏万里曰:人之谦与傲,系其德之厚与薄。 德厚者无盈色,德薄者无卑辞。 如钟磬焉,愈厚者声愈缓,薄者反是。 故有劳有功而不伐不德,唯至厚者能之。 其德愈盛,则其礼愈恭矣。

亢龙有悔。 子曰:「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」

【本义】释干上九爻义,当属《文言》,此盖重出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上既以谦德保位,此明无谦则有悔,故引干之上九亢龙有悔,证骄亢不谦也。

○ 王氏宗传曰:知圣人深予乎谦之九三,则知圣人深戒乎干之上九,何也? 亢者谦之反也,九三致恭存位,上九则贵而无位,九三万民服,上九则高而无民,九三能以功下人,上九则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此九三所以谦而有终,上九所以亢而有悔也。

不出户庭,无咎。 子曰:「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 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,几事不密则害成。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」

【本义】释节初九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蔡氏渊曰:不言则是非不形,人之招祸,惟言为甚,故言所当节也。 密于言语,即不出户庭之义。

○ 吴氏澄曰:此爻辞所象,慎动之节,而夫子以发言之辞释之。 程子曰:在人所节,惟言与行。 节于言则行可知,言当在先也。

子曰:作易者其知盗乎! 易曰:「负且乘,致寇至。」 负也者,小人之事也; 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。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盗思夺之矣。 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矣。 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。 易曰:「负且乘致寇至。」 盗之招也。

【本义】释解六三爻义。

○ 此第八章,言卦爻之用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此结上不密失身之事,事若不密,人则乘此机危而害之,犹若财之不密,盗则乘此机危而窃之。

○ 胡氏瑗曰:小人居君子之位,不惟盗之所夺,抑亦为盗之侵伐矣。 盖在上之人,不能选贤任能,遂使小人乘时得势而至于高位,非小人之然也。

○ 陈氏琛曰: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则处非其据,而盗思夺之矣。 且小人在位,则慢上暴下,人所不堪,而「盗思伐之矣」。

○ 赵氏光大曰:强取曰夺,执辞曰伐。

【案】慢、暴如陈氏说亦通,然以慢字对下文慢藏观之,则当为上亵慢其名器而在下之小人得肆其残暴之义,方与伐字相应。 盖夺者祸止其身也,伐者祸及国家也。 慢藏诲盗以喻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。 冶容诲淫以喻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。

【总论】

○ 谷氏家杰曰:此章重拟议成变化句,前章以存存用易,尊德性也。 此章以拟议用易,道问学也。

【案】此上二章申「君子所居而安者」一节之义,得易理于心之谓德,成易理于事之谓业,圣人犹然,况学者乎,是故不可以至賾而恶也,不可以至动而乱也,拟之于至賾之中,得圣人所谓「拟诸形容」者,则沛然无疑而可以言矣。 议之于至动之际,得圣人所谓观其会通者,则确然不易而可以动矣。 知礼成性,不待拟议而变化出焉者,圣人之事也。 精义利用,拟议以成其变化者,学者之功也。 中孚以下七爻举例言之。

天一,地二; 天三,地四; 天五,地六; 天七,地八; 天九,地十。

【本义】此简本在第十章之首。 程子曰:宜在此,今从之。 此言天地之数,阳奇阴耦,即所谓河图者也。 其位一六居下,二七居上,三八居左,四九居右,五十居中。 就此章而言之,则中五为衍母,次十为衍子,次一二三四为四象之位,次六七八九为四象之数,二老位于西北,二少位于东南,其数则各以其类交错于外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郭氏雍曰:天数五,地数五者,此也。 《汉志》言天以一生水,地以二生火,天以三生木,地以四生金,天以五生土,故或谓天一至五为五行生数,地六至地十为五行成数,虽有此五行之说,而于易无所见。 故五行之说,出于历数之学,非易之道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自「大衍之数五十」,至「再扐而后挂」,便接「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」,至「可与祐神矣」为一节,是论大衍之数,自「天一至地十」,却连「天数五至而行鬼神也」为一节,是论河图五十五之数,今其文间断差错,不相连接,舛误甚明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姚大老云,天一地二至天九地十,班固《律历志》及卫元嵩《元包运蓍篇》皆在天数五地数五之上。

○ 吴氏澄曰:案《汉书律历志》,引此章「天一地二」至「行鬼神也」,六十四字相连,则是班固时此简犹未错也。

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 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,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

【本义】此简本在大衍之后,今按宜在此。 天数五者,一三五七九皆奇也。 地数五者,二四六八十皆耦也。 相得,谓一与二,三与四,五与六,七与八,九与十,各以奇耦为类而自相得。 有合,谓一与六,二与七,三与八,四与九,五与十,皆两相合。 二十有五者,五奇之积也。 三十者,五耦之积也。 变化,谓一变生水,而六化成之。 二化生火,而七变成之。 三变生木,而八化成之。 四化生金,而九变成之。 五变生土,而十化成之。 鬼神谓凡奇耦生成之屈伸往来者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言此阳奇阴耦之数,成就其变化,而宣行鬼神之用。

○ 程子曰:数只是气,变化鬼神亦只是气。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变化鬼神,皆不越于其间。

○ 龚氏焕曰:「五位相得」之说,当从孔氏,盖既谓之「五位相得」,则是指一六居北,二七居南,三八居东,四九居西,五十居中而言。 且一二三四之相得不见其用,不若孔之的也。

【案】龚氏之意,谓相得者,言四方相次,如一三七九,二四六八是也。 有合者,言四方相交,如一六、二七,三八、四九是也,此说极合图意。 盖相得者,是二气之迭运,四时之顺播,所以成变化者此也。 有合者,是动静之互根,阴阳之互藏,所以行鬼神者此也。 然成变化,行鬼神,不直言于相得有合之后,必重叙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,盖非重叙细数,则无以见相得者之自少而多,自微而盛,有合者之多少相间,微盛相错,而往来积渐之迹,屈伸交互之机,有所未明者矣。

大衍之數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,分而為二以象兩,掛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時,歸奇於扐以象閏。五歲再閏,故再扐而後掛。

【本義】大衍之數五十,蓋以河圖中宮,天五乘地十而得之。至用以筮,則又止用四十有九,蓋皆出於理勢之自然,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。兩,謂天地也。掛,懸其一於左手小指之間也。三,三才也。揲,間而數之也。奇,所揲四數之餘也。扐,勒於左手中三指之兩間也。閏,積月之餘日而成月者也。五歲之間,再積日而再成月,故五歲之中,凡有再閏,然後別起積分,如一掛之後,左右各一揲而一扐,故五者之中,凡有再扐,然後別起一掛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韓氏伯曰:王弼曰:演天地之數者五十也,其用四十有九,則其一不用也。不用而用以之通,非數而數以之成,斯易之太極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分而为二以象两者,五十之内去其一,余有四十九,合同未分。 今以四十九分而为二,以象两仪也。 挂一以象三者,就两仪之间,于天数之中,分挂其一以象三才也。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,分揲其蓍,皆以四四为数,以象四时。 归奇于扐以象闰者,谓四揲之余,归此残奇于扐而成数,以象天道归残聚余,分而成闰也。 五岁再闰者,凡前闰后闰,相去大略三十二月,在五岁之中,故五岁再闰。

○ 张氏浚曰:归奇于扐以象闰,何也? 大衍用四十有九,老阳余数十有三,老阴余数二十有五,合之为三十有八,少阳余数二十有一,少阴余数十有七,合之亦为三十有八。 乘以六爻之位,则220有8也。 凡术于筭者,率以二百二十八为求闰之法,盖自然之纪如此。

○ 朱子《蓍卦考误》曰:五十之内去其一,但用四十九策,合同未分,是象太一也。 以49策分置左右两手,左手象天,右手象地,是象两仪也。 挂,犹悬也。 于右手之中,取其一策,悬于左手小指之间,所以象人而配天地,是象三才。 揲,数之也。 谓先置右手之策于一处,而以右手四四而数左手之策。 又置左手之策而以左手四四而数右手之策也,皆以四数,是象四时。 奇,零也。 扐,勒也。 谓旣四数两手之策,则其四四之后必有零数,或一或二,或三或四,左手者归之于第四第三指之间,右手者归之于第三第二指之间,而扐之也。 象闰者,积余分而成闰月也,凡前后闰相去大疴三十二月,在五岁之中,此挂一揲四归奇之法,亦一变之间,凡一挂两揲 两扐为五岁之象,其间凡两扐以象闰,是五岁之中凡有再闰,然后置前挂扐之策,复以见存之策,分二挂一,而为第二变也。

○ 又答郭雍曰:过揲之数,虽先得之,然其数众而繁,归奇之数,虽后得之,然其数寡而约。 纪数之法,以约御繁,不以众制寡,故先儒旧说,专以多少决阴阳之老少,而过揲之数,亦冥会焉,初非有异说也。 然七八九六所以为阴阳之老少者,其说又本于图书,定于四象。 其归奇之数,亦因揲而得之耳。 大抵河图洛书者,七八九六之祖也。 四象之形体次第者,其父也。 归奇之奇耦方圆者,其子也。 过揲而以四乘之者,其孙也。 今自归奇以上,皆弃不录,而独以过揲四乘之数为说,恐或未究象数之本原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衍母之一,数之所起,故大衍五十之数,虚其一而不用,所用者四十有九,其数七七,盖以一一为体,七七为用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历法再闰之后,又从积分而起,则筮法再扐之后,又必从挂一而起也。

【附录】

○ 虞氏翻曰:奇所挂一策,扐所揲之余,不一则二,不三则四也。 取奇以归扐,以闰月定四时成岁,故归奇于扐以象闰也。

○ 张子曰:奇,所挂之一也。 劫,左右手四揲之余也。 再扐后挂者,每成一爻而后挂也。 谓第二第三揲不挂也。 闰尝不及三岁而再至,故曰五岁再闰,此归奇必俟于再扐者,象闰之中间再岁也。

○ 郭氏忠孝曰:奇者,所挂之一也。 扐者,左右两揲之余也。 得左右两揲之余,寘于前,以奇归之也。 归奇,象闰也。 五岁再闰,非以再扐象再闰也。 盖闰之后有再岁,故归奇之后亦有再扐也。 再扐而后复挂,挂而复归,则五岁再闰之义矣。 自唐初以来,以奇为扐,故揲法多误,至横渠先生而后奇扐复分。

○ 又曰:扐者数之余也,如《礼》言祭用数之仂是也。 或谓指间为扐者非,《系辞》言「归奇于扐」,则奇与扐为二事也。 又言「再扐而后挂」,则扐与奇亦二事也,由是知《正义》误以奇为扐,又误以左右手揲为再扐,如曰最末之余,归之合于扐挂之一处,其说自相抵捂,莫知所从,惟当从横渠先生之说为正。

○ 又曰:《系辞》以两扐一挂为三变而成一爻,是有三岁一闰之象,《正义》以每一揲左右两手之余即为再扐,是一变之中,再扐一挂皆具,则一岁一闰之象也。 凡揲蓍第一变必挂一者,谓不挂一则无变,所余皆得五也,惟挂一则所余非五则九,故能变。 第二第三揲虽不挂,亦有四八之变,盖不必挂也。 故圣人必再扐后挂者以此。

【案】郭雍本其先人郭忠孝之说,以为蓍说,引张子之言为据,朱子与之往复辨论,今附录于后,以备参考。 大约孔《疏》、《本义》,则以左右揲余为奇,而即以再扐象再闰,张子郭氏则以先挂一者为奇,而归之于扐以象闰,其说谓惟初变挂一而后二变不挂,故初岁有闰,又须更越二岁,如初变,有挂又须更越二变以应再扐后挂之文也。 如郭氏说则再闰再扐,两再字各异义而不相应,故须以朱子之论为确。 然以归奇为归挂一之奇,则自虞翻已为此说。 且玩经文语气,归奇于扐,奇与扐自是两物而并归一处尔。 此义则郭氏之说可从。 盖《疏》、《义》之意是以扐象闰也,张郭之意是以挂象闰也。 今折其中,则挂扐皆当并以象闰,以天道论之,气盈朔虚,必并为一法。 以筮仪论之,挂与扐必并在一处。 以经文考之,曰归奇于扐,又曰再扐后挂,则象闰者当并挂与扐明矣。

干之策210有6,坤之策百四十有四,凡300有60,当期之日。

【本义】凡此策数,生于四象,盖河图四面。 太阳居一而连九,少阴居二而连八,少阳居三而连七,太阴居四而连六。 揲蓍之法,则通计三变之余,去其初挂之一,凡四为奇,凡八为耦,奇圆围三,耦方围四,三用其全,四用其半,积而数之,则为六七八九,而第三变揲数策数,亦皆符会,盖余三奇则九,而其揲亦九,策亦四九三十六,是为居一之太阳。 余二奇一耦则八,而其揲亦八,策亦四八三十二,是为居二之少阴。 二耦一奇则七,而其揲亦七,策亦四七二十八,是为居三之少阳。 三耦则六,而其揲亦六,策亦四六二十四,是为居四之老阴,是其变化往来进退离合之妙,皆出自然,非人之所能为也。 少阴退而未极乎虚,少阳进而末极乎盈,故此独以老阳老阴计乾坤六爻之策数,余可推而知也。 期,周一岁也。 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,此特举成数而概言之耳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干之少阳,一爻有二十八策,六爻则有168策,此经据老阳之策也。 若坤之少阴,一爻有三十二,六爻则有一百九十二,此经据坤之老阴,故百四十有四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大凡易数皆六十,三十六对二十四,三十二对二十八,皆六十也。 十甲十二辰,亦凑到六十也。 钟律五声十二律,亦积为六十也。 以此知天地之数,皆至六十为节。

○ 又答程大昌曰:《大传》专以六爻乘二老而言,故曰: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,坤之策百四十有四。 凡三百有六十,其实六爻之为阴阳者,老少错杂,其积而为干者,未必皆老阳。 其积而为坤者,未必皆老阴。 其为六子诸卦者,或阳或阴,亦互有老少焉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前则挂扐象月之闰,此则过揲之数,象岁之周,盖揲之以四,已合四时之象,故总过揲之数,又合四时成岁之象也。

【案】《大传》不言乾之挂扐若干,坤之挂扐若干,而但言乾之策坤之策,则以策数定七八九六者似是。

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

【本义】二篇,谓上下经。 凡阳爻百九十二,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,阴爻百九十二,得四千六百八策,合之得此数。

是故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。

【本义】四营谓分二、挂一、揲四、归奇也。 易变易也,谓一变也。 三变成爻,十八变则成六爻也。

【集说】

0 陆氏绩曰:分而为二以象两,一营也。 挂一以象三,二营也。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三营也。 归奇于扐以象闰,四营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营,谓经营,谓四度经营蓍策,乃成易之一变也。 每一爻有三变,初一揲不五则九,是一变也。 第二揲不四则八,是二变也。 第三揲亦不四则八,是三变也。 若三者俱多为老阴,谓初得九,第二第三俱得八也。 若三者俱少为老阳,谓初得五,第二第三俱得四也。 若两少一多为少阴,谓初与二三之间,或有四有五而有八,或有二四而有一九也。 其两多一少为少阳,谓三揲之间,或有一九一八而有一四,或为二八而有一五也。 三变既毕,乃定一爻,六爻则十有八变乃始成卦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这处未下得卦字,亦未下得爻字,只下得易字。

八卦而小成。

【本义】谓九变而成三画,得内卦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八卦而小成者,象天地雷风日月山泽,于大象略尽,是易道小成。

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

【本义】谓已成六爻,而视其爻之变与不变,以为动静,则一卦可变而为六十四卦,以定吉凶,凡四千九十六卦也。

【案】六十四卦变为四千九十六卦之法,即如八卦变为六十四卦之法,画上加画,至于四千九十六卦,则六画者积十二画矣。 如引寸以为尺,引尺以为丈,故曰引而伸之。 圣人设六十四卦,又系以辞,则事类大略已尽,今又就其变之所适而加一卦焉,彼此相触,或相因以相生,或相反以相成,其变无穷,则义类亦无穷,故曰触类而长之。 如此则足以该事变而周民用,故曰天下之能事毕。

显道神德行,是故可与酬酢,可与祐神矣。

【本义】道因辞显,行以数神。 酬酢,谓应对。 祐神,谓助神化之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可以应对万物之求,助成神化之功也。 酬酢,犹应对。

○ 张子曰:示人吉凶,其道显,阴阳不测,其德神,显故可与酬酢,神故可与祐神。

○ 又曰:显道者,危使平,易使倾,惧以终始,其要无咎之道也。 神德行者,寂然不动,冥会于万化之感,而莫知为之者也。 受命如响,故可与酬酢。 曲尽鬼谋,故可与祐神,显道神德行,此言蓍龟之德也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天道虽幽,可阐之以示乎人。 人事虽显,可推之以合乎天。 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,幽可以赞出鬼神之命。

子曰: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。

【本义】变化之道,即上文数法是也。 皆非人之所能为,故夫子叹之,而门人加子曰,以别上文也

○ 此第九章
言天地大衍之数,揲蓍求卦之法。 然亦疴矣。 意其详,具于大卜筮人之官,而今不可考耳。 其可推者,《启蒙》备言之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变化之道,不为而自然,故知变化之道者,则知神之所为。

○ 张子曰:惟神为能变化,以其一天下之动也。 人能知变化之道,其必知神之所为也。

○ 苏氏轺曰:神之所为不可知,观变化而知之矣。 变化之间,神无不在。

○ 董氏铢曰:阳化为阴,阴变为阳者,变化也。 所以变化者,道也。 道者本然之妙,变化者所乘之机,故阴变阳化,而道无不在,两在故不测,故曰「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」。

○ 龚氏焕曰:此所谓「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」,即承上文所谓「成变化而行鬼神」为言也,盖河图之数体也,故曰「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」。 大衍之数,用也,故曰「知变化之道,其知神之所为」。 成变化所以行鬼神,故知变化之道,则知神之所为。 变化者,神之所为,而神不离于变化。 知道者必能知之。

○ 陆氏振奇曰:神妙变化而为言,故知鬼神之行,即在成变化处。

○ 谷氏家杰曰:神之所为,是因图数之神,以赞衍法之神,见其亦如天地之成变化而行鬼神也,指蓍法之变化为神,非总承数法而并赞其神也。

【案】此节是承蓍卦而赞之,龚氏谷氏之论为得,盖蓍卦之法,乃所以寓变化之机,而阴阳合一不测之妙,行乎其间也。 下文象变辞占,即是变化之道,至精至变以极于至神,即是神之所为。

易有圣人之道四焉,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。

【本义】四者皆变化之道,神之所为者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以言者尚其辞,圣人之情见乎辞,系辞焉,以尽言也。 动则玩其占,故尚其占者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策是筮之所用,并言卜者,卜虽龟之见兆,亦有阴阳五行变动之状。

○ 程子曰:言所以述理,以言者尚其辞,谓以言求理者,则存意于辞也。 以动者尚其变,动则变也。 顺变而动,乃合道也。 制器作事,当体乎象,卜筮吉凶,当考乎占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以「卜筮者尚其占」,卜用龟,亦使易占否? 曰:不用,则是文势如此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辞以明变象之理,占以断变象之应,故四者之目,以辞与占始终焉。

0 蔡氏清曰:尚辞与尚占有别。 后章云「系辞焉所以告也」,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,于此可见尚辞尚占之别矣。

○ 又曰:言动制器卜筮,不必俱以筮易言。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亦可用易也。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,亦可用易也。

○ 何氏楷曰:此章与第二章观象玩辞,观变玩占相应。

是以君子将有为也,将有行也,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向,无有远近幽深,遂知来物。 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?

【本义】此尚辞尚占之事,言人以蓍问易,求其卦爻之辞,而以之发言处事,则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,如向之应声,以决其未来之吉凶也。 以言,与「以言者尚其辞」之以言义同。 命,则将筮而告蓍之语,《冠礼》筮日宰自右赞命是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问焉而以言,以上下文推之,以言却是命筮之词,古人亦大叚重这命筮之词。

○ 吴氏澄曰:有为,谓作内事。 有行,谓作外事。

○ 蔡氏清曰:行之于身是有为,措之事业是有行。

【案】此节是释「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」之意,又起下章所谓蓍之德也。 蓍以知来,故曰「遂知来物」。 至精者,虚明鉴照,如水镜之无纤翳也。

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。 通其变,遂成天地之文。 极其数,遂定天下之象。 非天下之至变,其孰能与于此。

【本义】此尚象之事。 变则象之未定者也。 参者三数之也,伍者五数之也。 既参以变,又伍以变,一先一后,更相考覈,以审其多寡之实也。 错者,交而互之,一左一右之谓也。 综者,总而挈之,一低一昂之谓也,此亦皆谓揲蓍求卦之事。 盖通三揲两手之策,以成阴阳老少之画,究七八九六之数,以定卦爻动静之象也。 参伍错综皆古语,而参伍尤难晓,按《荀子》云:「窥敌制变,欲伍以参。」 韩非曰:「省同异之言,以知朋党之分。 偶参伍之验,以责陈言之实。」 又曰:「参之以比物,伍之以合参。」 《史记》曰:“必参而伍之。」 又曰:「参伍不失。」 《汉书》曰:“参伍其贾,以类相准。」 此足以相发明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观变阴阳始立卦,故成天地之文。 物相杂故曰文也。 数,六画之数。 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,故定天下吉凶之象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纪数之法以三数之,则遇五而齐。 以五数之,则遇三而会,所谓「参伍以变」者。 前后多寡,更相反复,以不齐而要其齐。

○ 又云:参伍所以通之,其治之也简而疏,错综所以极之,其治之也繁而密。

【案】此节是释「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」之意,又起下章所谓「卦之德六爻之义」也,卦爻以藏往,故曰「遂成天地之文」、「遂定天下之象」。 成文,谓八卦也,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具,而天地之文成矣。 定象,谓六爻也。 内外上下贵贱之位立,而天下之象定矣。 参伍错综,亦是互文,总以见卦爻阴阳互相参错尔。 至变者,变动周流,如云物之无定质也。

易无思也,无为也。 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 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?

【本义】此四者之体所以立而用所以行者也。 易指蓍卦,无思无为,言其无心也。 寂然者,感之体。 感通者,寂之用。 人心之妙,其动静亦如此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既无思无为,故寂然不动。 有感必应,万事皆通,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。 言易理神功不测。

○ 邵子曰:无思无為者,神妙致一之地也。所謂一以貫之,聖人以此洗心,退藏於密。

○ 程子曰:老子曰無為,又曰無為而無不為。聖人作易,未嘗言无為,惟曰无思也。无為也,此戒夫作為也。然下即曰「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」,是動靜之理,未嘗為一偏之說矣。

○ 胡氏居仁曰:天下之理。雖萬殊而實一本,皆具於心,故感而遂通。若原不曾具得此理,如何通得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「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」,即是上文「遂成天地之文」,「遂定天下之象」,「受命如嚮,遂知來物」之意,蓋即上文而再謄說以歸於至神也。

○ 張氏振淵曰:上數「遂」字,已含有「神」字意,非精變之外別有神。

【案】此節是總蓍卦爻之德而贊之。「遂通天下之故」即上文「遂知來物」,「遂成天地之文」。而此謂之至神者,以其皆感通於寂然不動之中,其知來物非出於思,其成文定象非出於為也,神不在精變之外,其即精變之自然而然者與。

夫易,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。

【本義】研,猶審也。幾,微也。所以極深者,至精也。所以研幾者,至變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韓氏伯曰:極未形之理則曰深,適動微之會則曰幾。

○ 孔氏穎達曰:言易道弘大,故聖人用之,所以窮極幽深而研覆幾微也。无有遠近幽深,是極深也。「參伍以變,錯綜其數」,是研幾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深,蘊奧而難見也。幾,細微而未著也。極深,謂以易之至精,窮天下之至精。研幾,謂以易之至變,察天下之至變。

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。唯幾也,故能成天下之務。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

【本義】所以通志而成務者,神之所為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虞氏翻曰:深謂幽贊神明。无有遠近幽深,遂知來物,故通天下之志,謂蓍也。務,事也。謂易研幾,故成天下之務,謂卦也。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,故不行而至者也。

○ 孔氏穎達曰:「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」者,聖人用易道以極深,故聖人德深也,能通天下之志意,即是「受命如嚮,遂知來物」。「唯幾也,故能成天下之務」者,聖人用易道以研幾,故能知事之幾微,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是也。

○ 张子曰:一故神,譬如人身,四体皆一物,故能触之而无不觉,不待心使至此而后觉也。 此所谓感而遂通,不行而至,不疾而速也。

○ 张氏浚曰:精之所烛,来物遂知,天下之志于此而可通。 变之所该,万象以定,天下之务于此而可成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通天下之志,犹言开物,开通其闭塞也,故其下对成务。

○ 又《易精变神说》曰:变化之道,莫非神之所为也,故知变化之道,则知神之所为矣。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,所谓变化之道也。 观变玩占,可以见其精之至矣。 玩辞观象,可以见其变之至矣。 然非有寂然感通之神,则亦何以为精为变而成变化之道哉,此变化之所以为神之所为也。

【案】《本义》以至精为尚辞尚占之事,至变为尚象尚变之事,而《易说》以至精为变占,至变为象辞,盖本第二章居则观象玩辞,动则观变玩占而来,此与下章「蓍之德」,「卦之德」既相应,而第二章观玩之义,亦因以明,当从此说。

子曰: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,此之谓也。

【本义】

○ 此第十章。

承上章之意,言易之用有此四者。

【集说】

○ 蔡氏清曰:上章「四营而成易」,至「显道神德行」,则辞变象占四者俱有,但未及枚举而明言之耳,故此章详之。

子曰:夫易何为者也? 夫易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。

【本义】开物成务,谓使人卜筮,以知吉凶而成事业。 冒天下之道,谓卦爻既设,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古时民淳俗朴,风气未开,于天下事全未知识,故圣人立龟与之卜,作易与之筮,使人趋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,故曰「开物成务」,物是人物,务是事务,冒是罩得天下许多道理在里。

○ 又云:读《系辞》者,须要就卦中一一见得许多道理,然后可读《系辞》也。 盖易之为书,大抵皆是因卜筮以教,逐爻开示吉凶,将天下许多道理,包藏在其中,故冒天下之道。

○ 龚氏焕曰:通志以开物言,定业以成务言,断疑以冒天下之道言,惟其能冒天下之道,所以能断天下之疑。 苟其道有不备,又何足以断天下之疑也哉。

【案】此通志,即是上章通志。 定业断疑,则是上章成务,言通志成务,则断疑在其中矣。 又多此一句者,以起下文蓍卦爻三事。

是故蓍之德圆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,六爻之义易以贡,圣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,吉凶与民同患。 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,其孰能与于此哉。 古之聪明睿知,神武而不杀者夫。

【本义】圆神,谓变化无方。 方知,谓享有定理。 易以贡,谓变易以告人。 圣人体具三者之德,而无一尘之累,无事则其心寂然,人莫能窥。 有事则神知之用,随感而应。 所谓无卜筮而知吉凶也。 神武不杀,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谓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吉凶与民同患,谓作易者其有忧患也。

○ 韩氏伯曰:圆者运而不穷,方者止而有分,唯变所适,无数不周,故曰圆。 卦列爻分,各有其体,故曰方。

○ 又曰:表吉凶之象,以同民所忧患之事,故曰吉凶与民同患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易道深远,故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之君,用此易道,不用刑杀而威服之也。

○ 崔氏憬曰:蓍之数,七七四十九,象阳圆,其为用,变通不定,因之以知来物,是蓍之德圆而神也。 卦之数八八六十四,象阴方,其为用也爻位有分,因之以藏往知事,是卦之德方以知也。

○ 张子曰:圆神故能通天下之志,方知故能定天下之业,易贡故能断天下之疑。

○ 程子曰:安有识得易后,不知退藏于密,密是用之源,圣人之妙处。

○ 龚氏原曰:圆者其体动而不穷,神者其用虚而善应,卦者象也,象则示之以定体。 爻者变也,变则其义不可为典要。 以此洗心者,所以无思也。 以此退藏于密者,所以无为也。 以此吉凶与民同患者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。

○ 王氏宗传曰:圣人以此蓍卦六爻,洗去夫心之累,则是心也,廓然而大公,用能退藏于密,而不穷之用,默存于我焉,此即易之所谓寂然不动也。 夫妙用之源,默存于圣人之心,则发而为用也。 酬酢万物而不穷,乐以天下,忧以天下,故曰吉凶与民同患,此即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此言圣人所以作易之本也。 蓍动卦静,而爻之变易无穷。 未画之前,此理已具于圣人之心矣。 然物之未感,则寂然不动,而无朕兆之可名,及其出而应物,则忧以天下,而圆神方知者,各见于功用之实。 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,言其体用之妙也。 洗心退藏言体,知来藏往言用。 然亦只言体用具矣,而未及使出来处。 到下文是兴神物以前民用,方发挥许多道理,以尽见于用也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蓍用七,其德圆。 卦用八,其德方。 爻用九六,其义易贡。

○ 胡氏居仁曰:退藏于密,只是其心湛然无事,而众理具在也。

○ 何氏楷曰; 德统而义析,故爻以义言。

○ 又曰:吉凶之几,兆端已发,将至而未至者曰来。 吉凶之理,见在于此,一定而可知者曰往。

是以明于天之道,而察于民之故,是兴神物以前民用。 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。

【本义】神物,谓蓍龟。 湛然纯一之谓齐,肃然警惕之谓戒。 明天道,故知神物之可兴。 察民故,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开其先,是以作为卜筮以教人,而于此焉斋戒以考其占,使其心神明不测,如鬼神之能知来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洗心曰齐,防患曰戒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此言作易之事也,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,言用易之事也。 斋戒敬也,圣人无一时一事而不敬,此特因卜筮而尤见其精诚之至,如孔子所慎斋战疾之意也。

○ 又云:圣人既具此理,又将此理就蓍龟上发明出来,使民亦得前知而用之也。 德,即圣人之德。 圣人自有此理,又用蓍龟之理以神明之。

○ 丘氏富国曰:心即神明之舍,人能洗之而无一点之累,则此心静与神明一,于揲蓍求卦之时,能以斋戒存之,则此心动与神明通,心在则神在矣。

【案】以此洗心者,圣人体易之事也。 在学者则居而观象玩辞,亦必如圣人之洗心,然后可以得其理,以此斋戒者,圣人用易之事也,在学者则动而观变玩占,亦必如圣人之斋戒,然后可以见其几,言圣人以为君子之楷则也。

是故阖户谓之坤,辟户谓之乾,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穷谓之通。 见乃谓之象,形乃谓之器,制而用之谓之法。 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谓之神。

【本義】闔闢,動靜之機也。先言坤者,由靜而動也。乾坤變通者,化育之功也。見象形器者,生物之序也。法者,聖人脩道之所為。而神者,百姓自然之日用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荀氏爽曰:見乃謂之象,謂日月星辰,光見在天而成象也。形乃謂之器,萬物生長,在地成形,可以為器用者也。觀象於天,觀形於地,制而用之,可以為法。

○ 虞氏翻曰:闔,閉翕也,坤象夜,故以閉戶也。闢,開也,乾象晝,故以開戶也。陽變闔陰,陰變闢陽,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也。

○ 陸氏績曰:聖人制器以周民用,用之不遺,故曰利用出入也,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來,故謂之神也。

○ 朱氏震曰:知闔闢變通者,明於天之道。知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者,察於民之故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闔闢乾坤,理與事皆如此,書亦如此,這箇只說理底意思多。

○ 问:阖户谓之坤一段,只是这一个物,以其阖谓之坤,以其辟谓之乾,以其阖辟谓之变,以其不穷谓之通,以其发见而未成形谓之象,以其成形则谓之器,圣人脩明以立教则谓之法,百姓日用则谓之神。 曰:是如此。 又曰:利用出入者,便是人生日用,都离他不得。

【案】此节是说天道民故如此,易有太极一节,是说圣人作易以模写之。

是故易有大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

【本义】一每生二,自然之理也。 易者,阴阳之变。 大极者,其理也。 两仪者,始为一画以分阴阳。 四象者,次为二画以分大少。 八卦者,次为三画而三才之象始备,此数言者实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,有不假丝豪智力而成者,画卦揲蓍,其序自然,详见序例《启蒙》。

【集说】

○ 邵子曰:太极何物也? 曰:无为之本也。 太极生两仪,两仪天地之谓乎? 曰:两仪天地之祖也。 太极分而为二,先得一,为一复得一为二,一二谓两仪。 曰:两仪生四象,四象何物也? 曰:四象谓阴阳刚柔,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,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。 立功之本于斯为极。 曰:四象生八卦,八卦何谓也? 曰:谓乾坤离坎兑艮震巽也。 迭相盛衰终始于其间矣。 因而重之,则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,而易之道备矣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太极十全是具一个善,若三百八十四爻中,有善有恶,皆阴阳变化后方有。

○ 又云,若说其生则俱生,太极依旧在阴阳里,但言其次序,须有这实理,方始有阴阳也。 自见在事物而观之,则阴阳函太极,推其本,则太极生阴阳。

○ 又云:易有太极,便是下面两仪四象八卦,自三百八十四爻总为六十四,自六十四总为八卦,自八卦总为四象,自四象总为两仪,自两仪总为太极。 以物论之,易之太极,如木之有根,浮图之有顶,但木之根,浮图之顶,是有形之极,太极却不是一物,无方所顿放,是无形之极,故周子曰:无极而太极,是他说得有功处,然太极之所以为太极,却不离乎两仪四象八卦,如一阴一阳之谓道,指一阴一阳为道则不可,然道不离乎阴阳也。

○ 陈氏淳曰:太极只是浑沦极至之理,非可以形气言。 《传》曰:易有太极。 易只是阴阳变化,其所以为阴阳变化之理,则太极也。 又曰:三极之道,三极云者,只是三才极至之理,其谓之三极者,以见三才之中,各具一太极,而太极之妙,无不流行于三才之中也。 外此百家诸子,都说属气形去,如《汉志》谓太极函三为一,乃是指天地人,气形已具而浑沦未判,老子说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」,正指此也。 庄子谓「道在太极之先」,所谓太极,亦是指此浑沦未判者。 而道又别悬空在太极之先,则道与太极分为二矣,不知道即是太极,道是以理之通行者而言,太极是以理之极至者而言。 唯理之极至,所以古今人物通行,唯古今人物通行,所以为理之极至,更无二理也。

○ 胡氏居仁曰:太极,理也。 道理最大,无以复加,故曰太极。 凡事到理上,便是极了,再改移不得。 太是尊大之义,极是至当无以加也。

○ 郑氏维岳曰:《系辞传》中,乾坤多指奇耦二画言,三画六画,皆此二画之所生,而坤又乾之所生,乾者一而已,一者太极也。

○ 徐氏在漢曰:同一乾坤也,以其一神則謂之太極,以其兩化則謂之兩儀,奇參耦中,乾體而有坎象。耦參奇中,坤體而有離象,故謂之四象。乾體而有坎象,則震艮之形成矣。坤體而有離象,則巽兌之形成矣,故謂之八卦。

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業。

【本义】有吉有凶。 是生大业。

【集说】

○ 俞氏琰曰:八卦具而定吉凶,则足以断天下之疑矣。 吉凶定而生大业,则有以成天下之务矣。

【案】圣人作易,准天之道,故阴阳互变而定为八卦之象形,效民之故,故制为典礼而推之生民之利用。

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,变通莫大乎四时,县象着明,莫大乎日月,崇高莫大乎富贵。 备物致用,立成器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。 探賾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龟。

【本义】富贵,谓有天下,履帝位。 立下疑有阙文。 亹亹,犹勉勉也。 疑则怠,决故勉。

【集说】

○ 侯氏行果曰; 亹,勉也。 夫幽隐深远之情,吉凶未兆之事物,皆勉勉然愿知之,然不能也,及蓍成卦,龟成兆也。 虽神道之幽密,未来之吉凶,坐可观也,是蓍龟成天下之勉勉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「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」。 曰:人到疑而不能决处,便放倒了,不肯向前。 动有疑阻,既知其吉凶,自然勉勉住不得,则其所以亹亹者,卜筮成之也。

○ 俞氏琰曰:颐,谓杂乱。 探者抽而出之也。 隐谓隐僻。 索者,寻而得之也。 深,谓不可测。 钩者,曲而取之也。 远谓难至。 致者,推而极之也。

○ 赵氏玉泉曰:八卦定吉凶而生大业,蓍龟定吉凶而成亹亹,可见卦画者蓍龟之体,蓍龟者卦画之用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上文「易有太极」四句,言作易之序。 定吉凶生大业,言易之用。 此节赞蓍龟之大用而先之以五者,又与阖户八句相应。

【案】此节是合上文造化易书而通赞之。 天地即乾坤,四时即变通,日月即见象,不言形器者,下文有立成器之文,盖在天者,示人以象而已。 在地者,则民生器用之资。 故上文制而用之,亦偏承形器而言也。 此备物致用立成器之圣人,非富贵则不能,故中间又着此一句,明前文制而用之者,是治世之圣人也,至画卦生蓍,乃是作易之圣人。 总而叙之,则见作易之功,与造物者同符,与治世者相配也。

是故天生神物,圣人则之。 天地变化,圣人效之。 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象之。 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

【本义】此四者,圣人作易之所由也,河图洛书,详见《启蒙》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河出图,洛出书,如郑康成之义,则《春秋纬》云:「河以通乾出天苞,洛以流坤吐地符。 河龙图发,洛龟书感。」 《河图》有九篇,《洛书》有六篇。 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,洛书则九畴是也。 辅嗣之义,未知何从。

○ 刘氏子翬曰:河图昧乎太极,则八卦分而无统。 洛书昧乎皇极,则九畴滞而不通。

○ 朱氏震曰:天生神物,谓蓍龟也。 天地变化,四时也。 天垂象,见吉凶,日月也。 河图洛书,象数也。 则者,彼有物而此则之也。

○ 郭氏雍曰:河出图而后画八卦,洛出书而定九畴,故河图非卦也。 包牺画而为卦,洛书非字也。 大禹书而为字,亦犹箕子因九畴而陈《洪范》,文王因八卦而演《周易》。 其始则肇于河图洛书,画于八卦九畴,成于《周易》、《洪范》,其序如此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四者言圣人作易之由,而易之所以作,由于卜筮,故以天生神物始焉。

易有四象,所以示也。 系辞焉,所以告也。 定之以吉凶,所以断也。

【本义】四象,谓阴阳老少。 示,谓示人以所值之卦爻。

○ 此第十一章,专言卜筮。

【集说】

○ 游氏让溪曰:四象,谓阴阳老少。 示,谓示人以变化之道,即上文「以通天下之志」者也。 系辞焉以尽其言,故曰告,即上文「以定天下之业」者也。 定之以吉凶,则趋避之机决矣,故曰断,即上文「以断天下之疑」者也。 此结上数节之意。

【案】此上三章,申「君子居则观其象」一节之义,首之以河图,次之以蓍策,遡易之所因起,是象变之本,辞占之源也。 中间遂备列四者,为圣人之道,其又以辞为之先者,明学易从辞入也。 辞生于变,变出于象,象归于占,故其序如此。 辞变象占四者,以其包含来物,故谓之至精。 以其错综万象,故谓之至变。 以其无思无为而感通万故,故谓之至神。 其所以为圣为之道者,以其皆出于圣人之心也。 蓍德圆神,至精也,即圣心之所以知来。 卦德方知,爻义易贡,至变也,即圣心之所以藏往。 蓍卦之寂然感通,至神也,即圣心之所以「退藏于密,吉凶与民同患」也。 以此洗心,则为圣人之德,以此立教,斯为圣人之道,故其易之所以作也,明于天道,则变化象形之类是也。 察于民故,则制法利用之类是也。 因而写之于易,其两仪四象八卦之交错,则变化象形具矣。 吉凶定,事业起,则制法利用寓矣,于是托之蓍龟以前民用,盖与天地四时日月,及崇高有位备物成器之圣人,其道上下同流,而未之有异也。 言易之道,于此尽矣。 故复总言以结之。 天生神物,结大衍之数也。 天地变化垂象,结阖辟变通见象形器之类也。 「河出图,洛出书」,结河图数也。 易以蓍策而兴,以仰观俯察而作,而其发独智者,则莫大于龙马之祥,故其序又如此。 四象兼象变,系辞辞也,定吉凶占也,复说四者以起大有上爻之意,而终「自天祐之吉无不利」之指也。

易曰:「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。」 子曰:「祐者,助也,天之所助者顺也,人之所助者信也。 履信思乎顺,又以尚贤也,是以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也。」

【本义】释大有上九爻义,然在此无所属,或恐是错简,宜在第八章之末。

【集说】

○ 侯氏行果曰:此引大有上九辞以证之也,大有上九履信思顺,自天祐之,言人能依四象所示,系辞所告,则天及人皆共祐之,吉无不利者也。

○ 朱氏震曰:「天之所助者顺也,人之所助者信也」,六五履信而思乎顺,又自下以尚贤,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,言此明获天人之理,然后吉无不利。 圣人明于天之道,而察于民之故,合天人者也。

○ 柴氏中行曰:圣人兴易以示天下,欲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。 舍逆取顺,避凶趋吉而已。 六十四卦中如大有上九辞之顺道而获吉者多矣。 夫子于此再三举之者,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辞,深见人顺道而行,自与吉会之意。

○ 何氏楷曰:取大有上九爻辞以结上文「居则观象而玩辞,动则观变而玩占」,则孜孜尚贤之意也,是以「自天祐之吉无不利」也,与第二章「自天祐之」语遥应,非错简也。

【案】何氏说是,然即是申释第二章结语之意,非遥应也。

子曰:「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,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。」 子曰:「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」

【本义】言之所传者浅,象之所示者深,观奇耦二画,包含变化,无有穷尽,则可见矣。 变通鼓舞以事而言,两「子曰」字宜衍其一,盖「子曰」字皆后人所加,故有此误,如近世《通书》,乃周子所自作,亦为后人每章加以「周子曰」字,其设问答处,正如此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崔氏憬曰:言伏羲仰观俯察,而立八卦之象以尽其意。 设卦,谓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,情伪尽在其中矣。 作卦爻之辞以系伏羲立卦之象,象既尽意,故辞亦尽言也。

○ 苏氏轺曰:辞约而义广,故能尽其言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立象尽意,是观奇耦两画,包含变化,无有穷尽,设卦以尽情伪,谓有一奇一耦,设之于卦,自是尽得天下情伪,系辞焉便断其吉凶。 变而通之以尽利,此言占得此卦,阴阳老少交变,因其变便有通之之理。 鼓之舞之以尽神,既占则无所疑,自然行得顺便,如言显道神德行,成天下之亹亹,皆是鼓之舞之意。

○ 又云:欧公说《系辞》不是孔子作,所谓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」者非,盖他不曾看立象以尽意一句,唯其言不尽意,故立象以尽之,学者于言上会得者浅,于象上会得者深。

○ 问:「鼓之舞之以尽神」,又言「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」,鼓舞恐只是振扬发明底意思否? 曰:然,盖提撕警觉,使人各为其所当为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立象,谓羲皇之卦画,所以示者也。 尽意,谓虽无言,而与民同患之意,悉具于其中。 设卦,谓文王设立重卦之名。 尽情伪,谓六十四名,足以尽天下事物之情。 辞,谓文王周公之彖爻,所以告者也。 羲皇之卦画,足以尽意矣,文王又因卦之象,设卦之名,以尽情伪,然卦虽有名,而未有辞也。 又系彖辞爻辞,则足以尽其言矣,设卦一句,在立象之后,系辞之前,盖竟尽意之绪,启尽言之端也。

○ 梁氏寅曰:意非言可尽,则立象以尽意矣,言非书可尽,而又谓系辞尽其言,何也? 曰:言止于是而已矣,而意之无穷,圣人故贵于象也,故特首之曰「立象以尽意。」

○ 钱氏志立曰:圣人之意,不能以言尽,而尽于立象,此圣人以象为言也,因而系辞。 凡圣人所欲言者,又未尝不尽于此。

【案】立象,朱子谓,指奇耦二画。 崔氏吴氏则谓,是八卦之象,似为得之。 崔氏说又较明也。 变通鼓舞,语类俱着占筮说,然须知象辞之中便已具变通鼓舞之妙,特因占而用尔,故下文化而裁之存乎变,推而行之存乎通,皆是指象辞中之理,有变有通,非专为七八九六之变也。 鼓舞即是下文鼓天下之动意。

○ 又案:象足以尽意,故因象系辞,足以尽言,但添一焉字而意自明,圣笔之妙也。

乾坤其易之緼邪,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,乾坤毁则无以见易。 易不可见,则乾坤或几乎息矣。

【本义】緼,所包蓄者,犹衣之著也。 易之所有,阴阳而已。 凡阳皆乾,凡阴皆坤,画卦定位,则二者成列,而易之体立矣。 乾坤毁,谓卦画不立。 乾坤息,谓变化不行。

【集說】

○ 胡氏瑗曰:此言大易之道,本始於天地。天地設立,陰陽之端,萬物之理,萬事之情,以至寒暑往來,日月運行,皆由乾坤之所生。故乾坤成而易道變化建立乎其中矣。若乾坤毀棄,則无以見易之用。易既毀,則无以見乾坤之用,如是,乾坤或幾乎息矣。

○ 張子曰:乾坤,天地也。易,造化也。

○ 蘇氏軾曰:乾坤之於易,猶日之於歲也。除日而求歲,豈可得哉。故乾坤毀則易不可見矣,易不可見則乾為獨陽,坤為獨陰,生生之功息矣。

○ 葉氏良佩曰:乾位乎上,坤位乎下,乾坤成列,而易已立乎其中矣。四德之循環,萬物之出入,易與天地相為無窮,必乾坤毀則无以見耳。若易不可見,則乾坤或幾乎息矣。

【案】此節及形而上者一節,皆是就造化人事說,以見聖人立象設卦之所從來,未是說卦畫蓍變,夫象以下,方是說聖人立象設卦繫辭之事。

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,化而裁之謂之變,推而行之謂之通,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。

【本义】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,其理则道也,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,变之义也。 变通二字,上章以天言,此章以人言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阴阳之化,自然相裁,圣人亦法此而裁节也。

○ 程子曰:形而上者为道,形而下者为器,须着如此说,器亦道,道亦器也。

○ 又曰:《系辞》曰「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」,又曰「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」。 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。 阴阳亦形而下者也,而曰道者,唯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,元来只此是道,要在人默而识之也。

○ 张氏浚曰:道形而上,神则妙之。 器形而下,体则着之。 道之与器,本不相离,散而在天地万物之间者,其理莫不皆然。

○ 王氏宗传曰:道也者无方无体,所以妙是器也。 器也者有方有体,所以显是道也。 道外无器,器外无道,其本一也,故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皆谓之形,化而裁之则是器。 有所指别而名体各异,故谓之变。 推而行之则是变,无所凝滞而运用不穷,故谓之通。 举是变通之用,而措之天下之民,使之各尽其所以相生相养之道,故谓之事业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 道是道理,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。 器是形迹,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。 有道须有器,有器须有道,物必有则。

○ 问:形而上下如何以形言? 曰:此言最的当。 设若以有形无形言之,便是物与理相间断了,所以谓截得分明者,只是上下之间,分别得一个界止分明。 器亦道,道亦器,有分别而不相离也。

○ 问:只是这一个道理,但即形器之本体而离乎形器则谓之道,就形器而言则谓之器,圣人因其自然,化而裁之则谓之变,推而行之则谓之通,举而措之则谓之事业。 裁也,行也,措也,都只是裁行措这个道。 曰:是。

○ 方氏应祥曰:此节正好体认立象尽意处。 乾坤象也,而曰易之緼,曰易立乎其中,则意尽矣,正以象之所在即道也。 是故字,承上乾坤来。 形而上形而下,所以俱言形者,见得本此一物。 若舍此一字,专言上者下者,便分两截矣。

是故夫象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

【本义】重出以起下文。

【集说】

○ 陆氏绩曰:此明说立象尽意,设卦尽情伪之意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下文「极天下之賾存乎卦,鼓天下之动存乎辞」,为此故更引其文也。

极天下之賾者存乎卦,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。

【本义】卦即象也,辞即爻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极天下之賾者存乎卦,谓卦体之中,备阴阳变易之形容。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,是说出这天下之动,如鼓之舞之相似。

○ 俞氏琰曰:賾以象着,卦有象,则穷天下之至杂至乱,无有遗者,故曰极。 动以辞决,使天下乐于趋事赴功者,手舞足蹈而不能自己,故曰鼓。

【案】极天下之賾,结「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」两句,鼓天下之动,结系辞焉以尽其言一句。

化而裁之存乎变,推而行之存乎通,神而明之存乎其人。 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

【本义】卦爻所以变通者在人,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。

○ 此第十二章

【集说】

○ 程子曰:易因爻象论变化,因变化论神,因神论人,四人论德行。 大体通论易道,而终于「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」。

○ 程氏敬承曰:上系末章归重德行,下系末章亦首揭出德行。 此之德行,即所谓乾坤易简者乎。

○ 张氏振渊曰:谓之变,谓之通,变通,因化裁推行而有也。 存乎变,存乎通,化裁推行,因变通而施也。

【案】「化而裁之推而行之」,结「变而通之以尽利」一句。 「神而明之」以下,结「鼓之舞之以尽神」一句,上文化裁推行,是泛说天地间道理,故曰「谓之变」「谓之通」。 此化裁推行,是说易书中所具,故曰「存乎变」「存乎通」。 言就易道之变处,见得圣人化裁之妙,就易道之通处,见得圣人推行之善也。 神而明之「神」字,即根鼓舞尽神来,辞之鼓舞乎人者,固足以尽神,然必以人心之神,契合乎易之神,然后鼓舞而不自知。 此所谓神而明之也。 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是其所以能神明处。

【总论】胡氏炳文曰:上系凡十二章,末乃曰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」,盖欲学者自得于书言之外也,自立象尽意至鼓天下之动者得乎辞,反复易之书言,可谓尽矣。 末乃曰「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」,然则易果书言之所能尽哉,得于心为德,履于身为行,易之存乎人者,盖有存乎心身,而不徒存乎书言者矣。

【案】此章盖总上十一章之意而通论之。 言不尽意,故立象以尽意,谓伏羲也。 书不尽言,故因象而系辞焉以尽其言,谓文周也。 象之足以尽意者,言之指陈有限,而象之该括无穷也。 因象系辞之足以尽言者,象为虚倣之象,而该括无穷,则辞亦为假托之辞,而包涵无尽也。 变通尽利者,象所自具之理,而所以定吉凶。 鼓舞尽神者,辞所发挥之妙,而所以成亹亹也,其言乾坤者,推象之所自来也。 有天地故有变化,滞于形以观之,亦器焉而已。 超乎形以观之,则道之宗也。 因天地之变化而裁之,则人事所由变也。 因其可通之理而推行之,则人事所由通也。 自古圣人所以定天下之业者,此而已矣。 是以作易之圣,观乾坤之器而立象,推其变通之用而设辞,使天下后世,欲裁化而推行者,于是乎在其功可谓盛矣。 虽然,象足以尽意,而有画前之易,故贵乎默而成之也。 辞足以尽言,而有言外之意,故贵乎不言而信也,此则所谓神而明之。 盖学之不以观玩之文,而明之不以口耳之粗者也。 德行,谓有得于易简之理。

版权: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iyunzhai.com/10387.html

相关推荐

元字敬道,谯国龙亢人,僣号僞楚皇帝,事见《晋书》本传。 《隋书•经籍志》有《周易系辞》二卷,晋…

28,396

http://zhouyipress.oss-cn-beijing.aliyuncs.com/2024/09/2024090507105616.mp4

11,262

书名:御纂周易折中 作者:(清)李光地 电子书状态:完成校对 《御纂周易折中》简称《周易折中》,…

1,916

御纂周易折中序 易学之广大悉备,秦汉而后,无复得其精微矣! 至有宋以来,周邵程张,阐发其奥,唯…

4,269
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
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

助力内容变现

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

点击联系客服

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客服电话

15689987323

客服邮箱

3131816650@qq.com

扫描二维码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访问本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