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收藏 0 点赞 16,904 浏览 28325 个字

系辞下传

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。 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。

【本义】成列,谓乾一兑二,离三震四,巽五坎六,艮七坤八之类。 象,谓卦之形体也。 因而重之,谓各因一卦而以八卦次第加之为六十四也。 爻,六爻也。 既重而后,卦有六爻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夫八卦备天下之理,而未极其变,故因而重之,以象其动用,则爻卦之义,所存各异,故爻在其中矣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八卦所以成列,乃是从太极两仪四象渐次生出,以至于此。 画成之后,方见其有三才之象,非圣人因见三才,遂以己意思维而连画三爻以象之也。 因而重之亦是因八卦之已成,各就上面节次生出,若旋生逐爻,则更加三变,方成六十四卦。 若并生全卦,则只用一变,便成六十四卦。 虽有迟速之不同,然皆自渐次生出,各有行列次第。 画成之后,然后见其可尽天下之变。

○ 柴氏中行曰:八卦列成,则凡天下之象,举在其中,不止八物,如《说卦》中所列皆是。

○ 郑氏曰:卦始于三画,未有爻也。 因而重之,其体有上下,其位有内外,其时有初终,其序有先后,而爻在其中矣。

刚柔相椎,变在其中矣,系辞焉而命之,动在其中矣。

【本义】刚柔相推,而卦爻之变,往来交错,无不可见,圣人因其如此而皆系之辞以命其吉凶,则占者所值当动之爻象,亦不出乎此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刚柔相推而生变化,故变在其中矣,系彖象九六之辞,故动在其中。 鼓天下之动者,存乎辞者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上系第二章云「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」,是变化之道,在刚柔相推之中。

○ 蔡氏清曰:天文地理,人事物类,一刚一柔尽之矣。 二者之外,再无余物也,故凡刚者皆柔之所推也。 凡柔者皆刚之所推也,而易卦中亦只是刚柔二者而已,非刚则柔,非柔则刚,在刚皆柔之所推,在柔皆刚之所推。

○ 苏氏濬曰:动在其中,虞翻谓「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」。 此说极是。 此动字与下文「生乎动」,「天下之动」,三动字俱同。 易之辞,原是圣人见天下之动而系之者,故曰「鼓天下之动存乎辞」,此即动在其中之说,非当动卦爻之谓也。

吉凶悔吝者,生乎动者也。

【本义】吉凶悔吝,皆辞之所命也。 然必因卦爻之动而后见。

【集说】

○ 龚氏原曰:象者一卦之成体也,故天下之賾存焉; 爻者六位之变动也,故天下之动存焉,刚柔相推所以成爻也。 而爻者言乎变,则变在其中矣。 系辞焉而命之,所以明爻也。 而辞者以鼓天下之动,则动在其中矣。 卦则兆于成列而备于重,爻则兆于变而备于动,故吉凶悔吝生焉。

○ 苏氏濬曰:《传》曰「寂然不动」,又曰「动之微吉之先见」,当其不动也,尚无所谓吉,又何有于凶。 惟动而微也,吉斯见焉。 动而纷纭杂乱也,凶与悔吝,始生于其间矣。

【案】此是复说「系辞焉而命动在其中」之意。 凡天下之吉凶悔吝,皆生于人事之动,故易中有吉凶悔吝之辞,而动在其中。

刚柔者,立本者也。 变通者,趣时者也。

【本义】一刚一柔,各有定位,自此而彼,变以从时。

【集说】

○ 朱氏震曰:爻有刚柔,不有两则一不立,所以立本也。 刚柔相变,通其变以尽利者趣时也,趣时者时中也。

○ 张氏浚曰:刚柔相推,往来进退,为变无常,而莫不因乎自然之时,故曰趣时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此两句相对说,刚柔者阴阳之质,是移易不得之定体,故谓之本,若刚变为柔,柔变为刚,便是变通之用。

○ 又云:刚柔者昼夜之象,所谓立本。 变化者进退之象,所谓趣时。 刚柔两个是本,变通便只是其往来者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卦有卦之时,爻有爻之时。 立本者天地之常经,趣时者古今之通义。

○ 梁氏寅曰:刚柔者立本,乃不易之体,即所谓阖户辟户也。 变通者趣时,乃变易之用,即所谓往来不穷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刚柔立本,所谓变易而对待者。 变通趣时,所谓变易而流行者。

【案】此是覆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之意,凡天地间之理,两者对待,斯不偏而可以立本。 两者迭用,斯不穷而可以趣时,故易中刚柔相推,而变在其中。

吉凶者,贞胜者也。

【本义】贞,正也,常也。 物以其所正为常者也。 天下之事,非吉则凶,非凶则吉,常相胜而不已也。

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。 日月之道,贞明者也。 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也。

【本义】观,示也。 天下之动,其变无穷,然顺理则吉,逆理则凶,则其所正而常者,亦一理而已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吉凶常相胜,不是吉胜凶,便是凶胜吉,二者常相胜,占曰贞胜。 天地之道则常示,日月之道则常明,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。 天下之动虽不齐,常有一个是底,故曰贞夫一。

○ 高氏萃曰:天常示人以易,地常示人以简,虽阴不能以不愆,阳不能以不伏,而贞观之理常自若也。 日明乎昼,月明乎夜,虽中不能以不昃,盈不能以不食,而贞明之理常自若也。 天下之动,进退存亡,不可以一例测,然而顺理则裕,从欲惟危同一揆也,惠迪之吉,从逆之凶,无二致也。 是则造化人事之正常,即吉凶之贞胜,岂可以二而求之哉。

【案】自吉凶贞胜至此为一节,又承吉凶悔吝生乎动之意,而明其理之一也。 贞胜之义,张子以为以正为胜,朱子以为二者常相胜,今玩文义,当为以常为胜。 盖天下容有善而遇凶,恶而获吉者。 然非其常也。 惠迪吉,从逆凶,乃理之常。 故当以常者为胜,如天地则以常者观示,日月则以常者照临,偶有变异,不足言也。 天下之动,岂不常归于一理乎。

夫乾确然示人易矣,夫坤隤然示人简矣。

【本义】确然,健貌。 隤然,顺貌,所谓贞观者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确,刚貌也。 隤,柔貌也。 乾坤皆恒一其德,故简易也。

【案】此节又承刚柔立本,变通趣时之意,而明其理之一也。 乾坤者,刚柔之宗也,乾坤定位,而变化不穷矣。 然其所以立本者,一归于易简之理,所谓天有显道,厥类维彰,万古不易者也。

爻也者,效此者也。 象也者,像此者也。

【本义】此,谓上文乾坤所示之理,爻之奇耦,卦之消息,所以效而像之。

【案】爻也者效此,是结吉凶悔吝生乎动而贞夫一之意。 象也者像此,是结刚柔变通而归于易简之意。

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,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

【本义】内,谓蓍卦之中。 外,谓蓍卦之外。 变,即动乎内之变。 辞,即见乎外之辞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功业由变以兴,故见乎变也。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,故曰情也。

○ 张子曰:因爻象之既动明吉凶于未形,故曰「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」。 随爻象之变以通其利,故功业见也,圣人之情,存乎教人而已。

○ 吴氏澄曰:圣人与民同患之情,皆于易而着见,圣人之道而独归重于辞,盖此篇为《系辞》之传故也。

【案】爻象者,动而无形,故曰内。 吉凶者,显而有迹,故曰外,非专以蓍筮言也。

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。 何以守位曰仁,何以聚人曰财,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。

【本义】曰人之人,今本作仁。 吕氏从古,盖所谓非众罔与守邦。

此第一章,言卦爻吉凶,造化功业。

【集说】

○ 陆氏绩曰:人非财不聚,故圣人观象制器,备物尽利,以业万民而聚之也,盖取聚人之本矣。

○ 崔氏憬曰:言圣人行易之道,当须法天地之大德,宝万乘之大位,谓以道济天下为宝,是其大宝也。 夫财货,人所贪爱,不以义理之,则必有败也。 言辞,人之枢要,不以义正之,则必有辱也。 百姓有非,不以义禁之,则必不改也。 此三者皆资于义,以此行之,得其宜也。 故知仁义,圣人宝位之所要也。

○ 张子曰:将陈理财养物于下,故先叙天地生物。

○ 朱氏震曰:天地之大德曰生者仁也,圣人成位乎两间者仁而已。 不仁不足以参天地,义所以为仁,非二本也,故曰「立人之道曰仁与义。」

○ 王氏宗传曰:圣人所以配天地而王天下者,亦有仁义而已矣。 仁,德之用也。 义,所以辅仁也。 理财,如所谓作网罟以佃渔,作耒耜以耕耨,致民聚货以变易之类是也。 正辞,如所谓易结绳以书契,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是也。 禁民为非,如所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,剡矢弦弧以威天下是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正辞便只是分别是非。 又曰:教化便在正辞里面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圣人之仁,即天地之生,大宝曰位,即崇高莫大乎富贵也,自此以下,以包牺氏神农氏黄帝尧舜氏实之,皆圣人之富贵者也。 财者,百物之总名,皆民之所利也。 理财,谓水火金木土谷惟脩,所以利之也。 正辞,谓殊贵贱使有度,明取予使有义,辨名实使有信,利之所在,不可不导之使知义也。 禁民为非,谓宪禁令,致刑罚,以齐其不可导者也。 盖养之教之而后齐之,圣人之政,尽于此三者矣。 其德意之所发,主于仁民,义者,仁之见于条理者也。

○ 真氏德秀曰:案易之并言仁义者,此章及《说卦》「立天之道」章而已,在天地则曰生,在圣人则曰仁,仁之义盖可识矣。

○ 李氏心传曰:蔡邕云:「以仁守位,以财聚人。」 则汉以前已用此仁字矣。

【总论】孔氏颖达曰:此第一章,覆释上系第二章象爻刚柔吉凶悔吝之事,更具而详之。

【案】此章与《上传》第二章相应,故《上传》第三章以后,皆申说第二章之意。 《下传》则自第二章之后,皆申说此章之意也。 「八卦成列,因而重之」,即所谓设卦观象也。 因爻象中刚柔相推之变,而系之吉凶悔吝之辞,即所谓「系辞焉而明吉凶」也。 此四句,由象以及于辞者,作易之序也。 下文又由辞之吉凶悔吝而推本于刚柔之象,盖《传》本为系辞而作,而《下传》尤详焉,故其立言如此。 吉凶悔吝,由动而生者,盖以刚柔迭运,变面从时故也。 吉凶之遇,参差不齐,然以常理为胜,而天下之动可一者,以刚柔变化,不离乾坤,乾易坤简,而天下之理得故也。 「爻象动乎内」四句,又总而结言之。 「天地大德」一节,《本义》原属此章,然诸儒多言宜为下章之首,盖下章所取十三卦,无非理财、正辞、禁非之事,其说可从也。

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

【本义】王昭素曰:与地之间,诸本多有「天」字,俯仰远近所取不一,然不过以验阴阳消息两端而已。 神明之德,如健顺动止之性,万物之情,如雷风山泽之象。

【集说】

○ 朱氏震曰:自此以下,明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者,无非有取于易,皆仁也。 曰:王天下者,明守位也。

○ 王氏申子曰:伏羲氏继天立极,画八卦以前民用,后之圣人,相继而作,制为相生相养之具,皆所以广天地生生之德,自网罟至书契是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「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」二句,一是精,一是粗,一是性情,一是形体,其下十三卦所尚之象,一皆出此。

作結繩而為網罟,以佃以漁,蓋取諸離。

【本义】两目相承而物丽焉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案诸儒象卦制器,皆取卦之爻象之体,韩氏之意,直取卦名因以制器。 案《上系》云,以「制器者尚其象」,则取象不取名也,韩氏乃取名不取象,于义未善。

○ 胡氏瑗曰:盖者疑之辞也,言圣人创立其事,不必观此卦而成之,盖圣人作事立器,自然符合于此之卦象也,非准拟此卦而后成之,故曰盖取。

【案】孔氏所议韩氏是也,且六十四卦名,是文王所命。 包牺之时,但有八卦名象而已,黄农尧舜,不应便取卦名,经文盖取之云,虽曰假托,不必拘泥,然亦不应大段疏脱也。

○ 古者网罗所致曰离。 《诗》曰:「鱼网之设,鸿则离之。」 又曰:「有兔爰爰,雉离于罗。」 二体皆离,上下网罗之象。

包牺氏没,神农氏作,斲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。

【本义】二体皆木,上入下动,天下之益,莫大于此。

【集说】

○ 蔡氏渊曰:耜,耒首也,断木之锐而为之。 耒,耜柄也,揉木使曲而为之。

○ 吴氏澄曰:益上巽二阳,象耒之自地上而入。 下震一阳,象耜之在地下而动也。

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盖取诸噬嗑。

【本义】日中为市,上明而下动,又借噬为市,嗑为合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耿氏南仲曰:有菽粟者,或不足乎禽鱼。 有禽鱼者,或不足乎菽粟。 罄者无所取,积者无所散,则利不布,养不均矣,于是日中为市焉。 日中者,万物相见之时也。 当万物相见之时,而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使迁其有无,则得起所矣。

○ 郑氏东卿曰:十三卦始离次益次噬嗑,所取者食货而已。 食货者,生民之本也。

【案】离为日中,震为动出,当日中而动出,市集之象。

神农氏没,黄帝尧舜氏作,通其变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 易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,是以「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」。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

【本义】乾坤变化而无为。

【集说】

○ 郭氏雍曰:垂衣裳而天下治,无为而治也,无为而治者无他焉,法乾坤易简而已。

○ 王氏申子曰:神农以上,民用未滋,所急者食货而已,此聚人之本也。 及黄帝尧舜之世,民用日滋,若复守其朴略,则非变而通之之道,故黄帝尧舜氏作,通其变,使民由之而不倦。 神其化,使民宜之而不知。 凡此者非圣人喜新而恶旧也。 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,易之道然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风气渐开,不可如朴略之世,此穷而当变也。 变之则通而不穷矣,其能使民喜乐不倦者,以其通之之道,神妙不测,变而不见其迹,便于民而民皆宜利之故尔。

○ 俞氏琰曰:时当变则变,不变则穷,于是乎有变而通之之道焉。 变而通之,所以趣时也。 民之所未厌,圣人不强去。 民之所未安,圣人不强行。 唯其数穷而时将变,圣人因而通之,则民不倦。 由之而莫知其所以然者,神也。 以渐相忘于不言之中者,化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时之当变也而通其变,然其所以变通之者,非圣人强用其智虑作为于其间也,因其自然之变,而以自然之理处之,是谓神而化之也。 神而化,即其变通之妙于无为也。

○ 苏氏濬曰:言通变神化,而独详于黄帝尧舜。 言黄帝尧舜而独取诸乾坤,乾坤诸卦之宗也。 黄帝尧舜,千古人文之始,中天之运,至此而开。 洪荒之俗,至此而变,此所以为善发羲皇之精蕴也。

【案】守旧则倦,更新则不宜,凡事之情也。 变其旧使民不倦者,化也。 趋于新使民咸宜者,神而化之也。

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,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,致远以利天下,盖取诸涣。

【本义】木在水上也,致远以利天下,疑衍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九家易》曰:木在水上,流行若风,舟楫之象也。

○ 何氏楷曰:近而可以济不通,远而可以致远,均之为天下利矣。 取诸涣者,其象巽木在坎水之上,故《彖》曰「利涉大川」,《彖传》曰「乘木有功」。

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以利天下,盖取诸随。

【本义】下动上说。

【集说】

○ 董氏真卿曰:平地任载之大车,载物之多者,则服牛以引重,田车兵车乘车之小车,载人而轻者,则乘马以致远。

【案】外说内动,象牛马之奔于前而车动于后也。

重门击柝,以待暴客,盖取诸豫。

【本义】豫,备之意。

【集说】

○ 杨氏文焕曰:川途既通,则暴客至矣。 又不可无御之之术,重门以御之,击柝以警之,则暴客无自而至。

○ 俞氏琰曰:坤为阖户,重门之象也。 震,动而有声之木,击柝之象也。

断木为杵,掘地为臼,臼杵之利,万民以济,盖取诸小过。

【本义】下止上动。

【集说】

○ 丘氏富国曰:以象言之,上震为木,下艮为土,震木上动,艮土下止,杵臼治米之象。

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,盖取诸睽。

【本义】睽乖然后威以服之。

【集说】

○ 朱氏震曰:知耒耜而不知杵臼之利,则利天下者有未尽,故教之以杵臼之利。 知门柝而不知弧矢之利,则威天下者有未尽,故教之以弧矢之利。

○ 徐氏几曰:其害之大者,以重门击柝不足以待之,故必有弧矢以威之。

【案】离,威也。 兑,说也。 威而以说行之,所谓说以犯难,民忘其死。

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取诸大壮。

【本义】壮固之意。

【集说】

○ 司马氏光曰:风雨,动物也,风雨动于上,栋宇健于下,大壮之象也。

○ 蔡氏渊曰:栋,屋脊檩也。 宇,椽也。 栋直而上,故曰上栋。 宇两垂而下,故曰下宇。

○ 俞氏琰曰:圣人之于物,有为之者,有易之者,古未有是而民利之也,今则为之,所以贻于后也。 古有是而民厌之也,今则易之,所以革于前也。

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,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,盖取诸大过。

【本义】送死大事,而过于厚。

【案】棺椁者取木在泽中也。 又死者以土为安,故入而后说之。

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,盖取诸夬。

【本义】明决之意。

○ 此第二章,言圣人制器尚象之事。

【集说】

○ 耿氏南仲曰:以前不云上古,以下三事,或言古,与上不同者,盖未造此器之前,更无余物之用,故不言上古也。 以下三事,皆是未造此物之前,别有所用,今将后用而代前用,故本之云上古及古者。

【案】兑为言语,可以通彼此之情,书之象也。 干为健固,可以坚彼此之信,契之象也。

【总论】吴氏澄曰:十三卦之制作,自画卦而始,至书契而终,盖万世文字之祖,肇于画卦,而备于书契也。

【案】此章申第一章变通、趣时而原于易简之意,盖在天地,则为刚柔,在人则为仁义,仁义者立本者也,因风气之宜而通其变,则其所以趣时者也。 法始于伏羲,成于尧舜,故自八卦既画,而可以周万事之理,凡网罟耒耜至于书契,莫非易理之所有也,观其穷而变,变而通,则趣时之用不穷,然其神而化之,无为而民安焉,则易简之理惟一,故其取诸诸卦者,取诸其趣时也,而其取诸乾坤者,取诸其易简也。

是故易者象也,象也者像也。

【本义】易卦之形,理之似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干氏宝曰:言是故,又总结上义也。

○ 崔氏憬曰:上明取象以制器之义,故以此重释于象,言易者象于万物,象者形象之象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此章之首第一节,总叙以起下文,自包牺至书契,言制作之事,而以是故总结之,谓易卦皆器物之象,象者像似之义,圣人制器,皆与卦象合也。

【案】凡章首不用「是故」字,曰「是故」者,承上结上之辞也,诸儒以此句为上章结语者,似是。

彖者材也。

【本义】彖,言一卦之材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彖,言成卦之材,以统卦义也。

【案】材者,构屋之木也,聚众材而成室,彖亦聚卦之众义以立辞,故《本义》谓「彖言一卦之材」。

爻也者,效天下之动者也。

【本义】效,放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胡氏瑗曰:爻有变动,位有得失,变而合于道者为得,动而乖于理者为失。 人事之情伪,物理之是非,皆在六爻之中,所以象天下之动也。

是故吉凶生而悔吝着也。

【本义】悔吝本微,因此而着。

○ 此第三章。

【集说】

○ 保氏八曰:彖者,言一卦之材,所以断一卦之吉凶悔吝,爻者言一爻之动,所以断一爻之吉凶悔吝。

○ 何氏楷曰:吉凶在事本显,故曰生。 悔吝在心尚微,故曰着。 悔有改过之意,至于吉则悔之着也,吝有文过之意,至于凶则吝之著也。 原其始而言,吉凶生于悔吝,要其终而言,则悔吝着而为吉凶也。

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。

【本义】震坎艮为阳卦,皆一阴二阴。 巽离兑为阴卦,皆一阴二阳。

其故何也? 阳卦奇,阴卦耦。

【本义】凡阳卦皆五画,凡阴卦皆四画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夫少者多之所宗,一者众之所归,阳卦二阴,故奇为之君,阴卦二阳,故耦为之主。

○ 陈氏埴曰:二耦一奇,即奇为主,是为阳卦,二奇一耦,即耦为主,是为阴卦,故曰「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。」

【案】阳卦奇,阴卦耦。 言阳卦主奇,阴卦主耦也,须如韩氏陈氏之说,乃与下文相应。

其德行何也? 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之道也。 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

【本义】君,谓阳。 民,谓阴。

○ 此第四章。

【集说】

○ 朱氏震曰:阴阳二卦,其德行不同何也? 阳卦一君而徧体二民,二民共事一君,一也,故为君子之道。 阴卦一民共事二君,二君共争一民,二也。 故为小人之道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阳卦固主阳也,而阴卦亦主阳,可见阳有常尊也。

【案】此章是释「彖者材也」之义,而原其理于一也,自八卦始成而分阴分阳。 一奇则为阳卦者,以其一君二民,是君之权出于一,君为主也。 君为主,则君子之道行,故曰「君子之道」。 一耦则为阴卦者,以其二君一民,是君之权出于二,反若民为主也。 民为主,则小人之道行,故曰「小人之道」。 古今言易者,曰阳为君子,阴为小人,盖以为善恶淑慝之称焉,岂知阴阳不可以相无,如有君不可以无民,乌有善恶淑慝之分哉。 惟其君之道,一而有统,则民之众,翕然从令,岂非君子之道乎。 若君之道二而多门,则民之卑,各行其私,岂非小人之道乎。 善恶淑慝,由此而生。 吉凶治乱,由此而起。 盖自三画之卦而已具此象矣,以此例而推之六画之卦,则如复师谦豫比剥,一阳为主,皆君子之道也。 姤履夬,一阴为主,皆小人之道也。 惟同人之二,大有之五,不以为小人者,以其居中能同乎阳,有乎阳也。 小畜之四亦不以为小人者,以其得位能畜乎阳也,究之以阳为主也。 又以其义例变而通之,则不特一阴一阳者为主而已,凡阳之居内而得时者,皆为主也,临泰之类是也。 凡阴之居内而得时者,皆为主也,遯否之类是也。 凡阳卦居内而为主者治,阴卦居内而为主者乱。 泰否损益之类是也。 凡阳卦居内而先阴者正,阴卦居内而先阳者邪,随蛊渐归妹之类是也。 或不取内外而取上下以为贵贱,或不取先后而取尊卑以为倡随,或以阴为臣道而能顺阳为善,或以阴为君道而能应阳为美。 要之其尊阳之意则一而已矣。 夫子以八卦发,凡使人于六十四卦之义推而通之也,此即一卦之材而彖之所取,故曰彖者材也。 其归则阳道不可以有二,故曰理之一。

易曰:“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。」 子曰:天下何思何虑,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,天下何思何虑。

【本义】引咸九四爻辞而释之,言理本无二,而殊涂百虑,莫非自然,何以思虑为哉,必思而从,则所从者亦狭矣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天下之动,必归于一。 思以求朋,未能一也,一以感物,不思而至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此一之为道为可尚,结成前文阳卦,以一为君,是君子之道也。

○ 徐氏几曰:涂虽殊而归同,则往来自不容无,而加之憧憧则私矣。 虑虽百而致一,则思亦人心所当有,而局于朋从则狭矣。

○ 蔡氏清曰:天下感应之理,本同归也,但事物则千形万状,而其涂各殊耳。 天下感应之理,本一致也,但所接之事物不一,而所发之虑,亦因之有百耳。 夫虑虽百,而其致则一,涂虽殊,而其归则同,是其此感彼应之理,一出于自然而然,而不必少容心于其间者。 吾之应事接物,一惟顺其自然之理而已矣,天下何思何虑。

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 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。 往者屈也,来者信也,屈信相感而利生焉。

【本义】言往来屈信皆感应自然之常理,加憧憧焉则入于私矣,所以必思而后有从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張子曰:屈信相感而利生,感以誠也。情偽相感而利害生,雜之偽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日往則月來一段,乃承上文憧憧往來而言,往來皆人之所不能無,但憧憧則不可。

【案】夫子引此爻,是发明贞一之理,故亦从天地日月说来,日月有往来,而归于生明,所谓贞明者也。 寒暑有往来,而归于成岁,所谓贞观者也。 天下之动,有屈有信,而归于生利顺理则利也,所谓贞夫一者也。 言天地则应在日月之前,言寒暑则应在日月之后。 何则? 四时者,日月之所为也。 观豫恒彖传及系传首章,皆不以四时先日月也。

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。 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 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。 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

【本义】因言屈信往来之理,而又推以言学亦有自然之机也。 精研其义,至于入神,屈之至也。 然乃所以为出而致用之本,利其施用,无适不安,信之极也。 然乃所以为入而崇德之资,内外交相养,互相发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覆明上往来相感,屈信相须,尺蠖之虫,初行必屈,言信必须屈也。 龙蛇初蛰,是静也。 以此存身,言动必因静也。 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,入于神化,寂然不用,乃能致其所用,先静后动,是动因静而来也。 利己之用,安静其身,可以增祟其德,此亦先静后动,动亦由静而来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且如精义入神,如何不思,那致用的却不必思,致用的是事功,是效验。

○ 俞氏琰曰:精研义理,无毫釐之差,而深造于神妙,所以致之于用也。 见于用而利,施于身而安,所以为崇德之资也。 精义入神,内也。 致用,外也。 自内而达外,犹尺蠖之屈以求信也。 利用安身,外也。 崇德,内也,即外以养内,亦犹龙蛇之蛰以存身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利用如何以崇其德,盖外边事事都能迎刃解将去,则胸中所得益深,所造亦远矣。 精义以致知言,义者,事理之宜也。 入神,只谓到那不容言之妙处,利用以行言,利用故安身,若其用有不利,则亦不能在在皆安,而泰然处之矣。 盖躬行心得,自是相关之理。

○ 吴氏一源曰:人皆知信之利,而不知屈之所以利也,故以尺蠖、龙蛇明之。 专言屈之利以示人,正欲人养静以一动,无感以待感也。

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。 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

【本义】下学之事,尽力于精义利用,而交养互发之机,身不能己。 自是以上,则亦无所用其力矣。 至于穷神知化,乃德盛仁熟而自致耳,然不知者往而屈也,自致者来而信也,是亦感应自然之理而已。 张子曰:气有阴阳,推行有渐为化,合一不测为神。

此上四节,皆以释咸九四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精义入神以致用,利用安身以崇德。 此二者皆人理之极,过此二者以往,则微妙不可知,穷极微妙之神,晓知变化之道,乃是圣人德之盛极也。

○ 张子曰:精义入神,事豫吾内,求利吾外也。 利用安身,素豫吾外,致养吾内也。 穷神知化,乃养盛自致,非思勉之能强,故崇德而外,君子未或致知也。

○ 又曰:气有阴阳,推行有渐为化,合一不测为神。 其在人也,知义用利则神化之事备矣,德盛者穷神则知不足道,知化则义不足云。

○ 又曰:穷神是穷尽其神也,入神是仅能入于神也。 言入如自外而入,义固有浅深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穷神知化德之盛,这德字只是上面崇德之德,德盛后便能穷神知化,便如聪明睿知皆由此出,自诚而明相似。

○ 又云:穷神知化,化是逐些子挨将去底,一日复一日,一月复一月,节节挨将去,便成一年。 神是一个物事,或在彼,或在此,当其在阴时全体在阴,在阳时全体在阳,都只是这一物,两处都在不可测,故谓神。 横渠言:一故神,两故化。 又注云:两在故不测。 这说得甚分晓。

○ 又云:天下何思何虑一句,便先打破那个思字,却说「同归殊涂,一致百虑」,又再说「天下何思何虑」,谓何用如此憧憧往来,尺蠖龙蛇之屈信,皆是自然底道理。 不往则不来,不屈则亦不信也。 今之为学,亦只是如此。 精义入神,用力于内,乃所以致用乎外。 利用安身,求利乎外,乃所以崇德乎内,只是如此作将去,虽至于穷神知化地位,亦只是德盛仁熟之所致。 何思何虑之有。

○ 蔡氏清曰:未之或知者,不容于有思,不容于有为也。 神以存主处言,化以运用处言。 其神化者,亦岂出于精义利用之外哉。 其始有待于思为,则曰精义利用。 其终无待于思为,则曰穷神知化,所造有浅深,理则无精粗也。

○ 张氏振渊曰:未有下学功夫不到,而顿能上达者。 神化功夫,正在精义利用作起,此正实落下手处,即造到神化地位,不过精义利用,渐进渐熟耳。 德盛不是就穷神知化上赞他德之盛,惟德盛方能穷神知化。

【案】精义入神则所知者精深,穷理之事也。 利用安身,则所行者纯熟,尽性之事也。 穷神则不止于入神,其心与神明相契者也。 知化则不止于利用,其事与造化为徒者也。 至命之事也。 穷理尽性,学者所当用力,至命则无所用其力矣,故曰穷理尽性以致于命。

○ 又案:此章是释爻者效天下之动之义,而原其理于一也,自此以下十一爻,皆是发明此意,而此爻之义,尤为亲切,盖感应者动也,不可逐物爻之义,尤为亲切,盖感应者动也,不可逐物爻之义,尤为亲切,盖感应者动也,不可逐物爻之义憧,而惟贵于贞固其心者一也,所以然者,此心此理,一致同归,本不容以有二也,故首以此爻,而以致一恒心两爻终焉。

易曰:「困于石,据于蒺藜,入于其宫,不见其妻,凶。」 子曰:非所困而困焉,名必辱,非所据而据焉,身必危。 既辱且危,死期将至,妻其可得见邪?

【本义】释困六三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朱于语类》云:有着力不得处,若只管着力去作,少间去作不成,他人便道自家无能,便是辱了名。

易曰:「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,获之,无不利。」 子曰:「隼者,禽也。 弓矢者,器也。 射之者,人也。 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,何不利之有? 动而不括,是以出而有获,语成器而动者也。」

【本义】括,结碍也。 此释解上六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括,结也。 君子待时而动,则无结阂之患也。

子曰:小人不耻不仁,不畏不义,不见利不劝,不威不惩,小惩而大诫,此小人之福也。 易曰:屨校灭趾无咎,此之谓也。

【本义】此释噬嗑初九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冯氏椅曰:不以不仁为耻,故见利而后劝于为仁。 不以不义为畏,故畏威而后惩于不义。

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。 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。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,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,故恶积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。 易曰:「何校灭耳,凶。」

【本义】此释噬嗑上九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董氏仲舒曰:积善在身,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。 积恶在身,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恶,以己之所行者言。 罪,以法之所丽者言。

子曰:危者安其位者也,亡者保其存者也,乱者有其治者也,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。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 易曰:「其亡其亡,系于苞桑。」

【本义】此释否九五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所以今有倾危者,由前安乐于其位,自以为安,故致今日危也。 所以今日灭亡者,由前保有其存,恒以为存,故今致灭亡也。 所以今有祸乱者,由前自恃有其治理,恒以为治,故今致祸乱也。 是故君子今虽获安,心恒不志倾危之事。 国虽存,心恒不忘灭亡之事。 政虽治,心恒不忘祸乱之事。 心恒畏惧其将灭亡,其将灭亡乃系于苞桑」之固也。

○ 谷氏家杰曰:养尊处优曰安,宗社巩固曰存,纲举目张曰治。

子曰: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 易曰:「鼎折足,覆公餗,其形渥,凶。」 言不胜其任也。

【本义】此释鼎九四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张氏浚曰:自昔居台鼎之任,德力知三者一有阙,则弗能胜其事,而况俱不足者乎。 有德而无知则不足以应变,有知而无力则不足以镇浮。 若夫德之不立,虽有知力,亦无以感格天人而措天下于治矣。

○ 钱氏时曰:古之人君,必量力度德而后授之官。 古之人臣,亦必度力度德而后居其任。 虽百工胥史,且犹不苟,况三公乎。 为君不明于所择,为臣不审于自择,以至亡身危主,误国乱天下,皆由不胜任之故,可不戒哉。

子曰:知几其神乎? 君子上交不谄,下交不渎,其知几乎。 几者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。 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 易曰:「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。 」介如石焉,宁用终日? 断可识矣! 君子知微知彰,知柔知刚,万夫之望。

【本义】此释豫六二爻义,《汉书》吉之之间有凶字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动,谓心动。 事动,初动之时,其理未着,卫纤微而已。 已着之后,则心事显露,若未动之先,又寂然顿无,几是离无入有,在有无之际,故云「动之微」也。 直云吉不云凶者,凡豫前知几,皆向吉而背凶,违凶而就吉,无复有凶,故特云吉也。 诸本或有凶字者,其定本则无。

○ 崔氏憬曰:此爻得位于中,于豫之时,能顺以动而防于豫,如石之耿介,守志不移,虽暂豫乐,以其见微而不终日,则能贞吉,断可知矣。

○ 张子曰:知几者,为能以屈为信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上交贵于恭逊,恭则便近于谄,下交贵于和易,和则便近于渎,盖恭与谄相近,和与渎相近,只争些子便至于流也。

○ 又云:几者动之微,是欲动未动之间,便有善恶,便须就这处理会,若到发出处,便怎生奈何得,所以圣贤说谨独,便都是要就几微处理会。

○项氏安世曰:谄者本以求福,而祸常基于谄,渎者本以交驩,而怨常起于渎。 易言知几,而孔子以不谄不渎明之,此真所谓知几者矣。 欲进此道,唯存察之密,疆界素明者能之,此所以必归之于介如石者与。

○ 何氏楷曰; 知微知彰,微而能彰,介于石也。 知柔知刚,柔而能刚,不终日也。

子曰:颛氏之子,其殆庶几乎? 有不善,未尝不知。 知之,未尝复行也。 易曰:「不远复,无祗悔,元吉。」

【本义】殆,危也。 庶几,近意,言近道也,此释复初九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复以自知,自知者明,谓颜色不迁怒,不贰过,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也。

○ 侯氏行果曰:失在未形,故有不善,知则速改,故无大过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或以几为因上文几字而言,但《左传》与《孟子》「庶几」两字都只作近字说。

○ 又云:颜色有不善未尝不知,知之未尝复行。 今人只知知之,未尝复行为难。 殊不知有不善未尝不知是难处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于微而知其彰,于柔而知其刚,盖由用心之精,烛理之明,是以至此。 欲进此者,当自颜色始。 豪釐丝忽之过,一萌于方寸之间,可谓微矣。 而吾固已了然而见之,可谓柔矣。 而吾已斩然而绝之。 此章内十一爻,虽各为一段,而意皆相贯,此爻尤与上爻文意相关。

○ 陆氏振奇曰:诚则明者,知几之神,由介石来也,明则诚者,不远之复,由真知得也。 在豫贵守之固,故曰贞吉。 在复贵觉之早,故曰元吉。

天地絪緼,万物化醇。 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。 易曰:「三人行则损一人,一人行则得其友。」 言致一也。

【本义】絪緼,交密之状。 醇,谓厚而凝也。 言气化者也。 化生,形化者也,此释损六三爻义。

【集说】

○ 侯氏行果曰:此明物情相感,当上法姻緼化醇致一之道。

子曰:君子安其身而后动,易其心而后语,定其交而后求,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。 危以动,则民不与也。 惧以语,则民不应也。 无交而求,则民不与也。 莫之与,则伤之者至矣。 易曰:「莫益之,或击之,立心勿恒,凶。」

【本义】此释益上九爻义。

○ 此第五章。

【集说】

0 项氏安世曰:危以动则民不与,党与之与。 无交而求则民不与,取与之与也。

○ 又曰:以易对惧,其义可见。 直者其语易,曲者其语惧。 干之所以易者,以其直也。

○ 郭氏鹏海曰:事不顺理,从欲惟危,为危以动。 心知非理,自觉惶恐,为惧以语。 恩非素结,信非素孚,为无交而求。

【总论】叶氏良佩曰:下十爻,皆承咸九四而言。

○ 吴氏一源曰:咸后十爻,皆发明理之贞一而不憧憧耳,往来屈信,无二致也。 天地,所以成造化,圣人所以臻造化,推之事事物物,莫不皆然,故知动静之一致,则能藏器而时动。 知小大之一致,则能谨小以无咎。 知安危之一致,则能危以保其安。 各显微之一致,则能见几而作,不远而复。 知损益之一致,则能损而得友,彼非所困而困,非所任而任,忽小而恶积,求益而或击,皆昧于屈信之义以取凶耳。

【案】此上三章,申吉凶效动而归于贞一之理。 第三章,统论彖爻也。 第四章,举彖所以取材之例。 第五章,举爻所以效动之例也。 盖卦有小大,辞有险易,故凡卦之以阳为主,而阳道胜者,皆大卦也。 以阴为主,而阴道胜者,皆小卦也。 其原起于八卦之分阴分阳,故为举彖取材之例也。 三百八十四爻,正静则吉,邪动则凶,故困三解上相反也。 噬嗑之初上,相反也。 否五鼎四,相反也。 豫二复初,相似也。 损三益上,相反也。 其义皆统于咸之四,故为举爻效动之例也。 夫阴阳并行而以阳为君,则所以归其权于君者一矣。 动静相循而以静为主,则所以专其事于主者一矣。 何则? 理一故也。 故曰:天下之动贞夫一。

子曰:乾坤其易之门邪? 干,阳物也。 坤,阴物也。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,以体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

【本义】诸卦刚柔之体,皆以乾坤合德而成,故曰「乾坤易之门」。 撰,犹事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荀氏爽曰:阴阳相易,出于乾坤,故曰门。

○ 叶氏良佩曰:此章论文王系辞之义,故首节先本伏羲卦画而言之。

○ 何氏楷曰:有形可拟,故曰体。 有理可推,故曰通。 体天地之撰,承刚柔有体言。 两体字相应。 通神明之德承阴阳合德言,两德字相应。

其称名也,杂而不越,于稽其类,其衰世之意邪。

【本义】万物虽多,无不出于阴阳之变,故卦爻之义,虽杂出而不差缪,然非上古淳质之时思虑所及也,故以为衰世之意,盖指文王与纣之时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《九家易》曰:名,谓卦名。 阴阳虽错,而卦象各有次序,不相踰越。

○ 侯氏行果曰:易象考其事类,但以吉凶得失为主,则非淳古之时也,故云衰世之意耳。 言邪,示疑不欲切指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「其称名也,杂而不越」是指系辞而言,是指卦名而言? 曰:他下面两三番说名,后又举九卦说,看来只是谓卦名。

○ 又云:其衰世之意邪,伏羲画卦时,这般事都已有了,只是未曾经历。 到文王时,世变不好,古来未曾有底事都有了,他一一经历这崎岖万变过来,所以说出那卦辞。

夫易,彰往而察来,而微显阐幽。 开而当名辨物,正言断辞,则备矣。

【本义】「而微显」恐当作「微显而」,「开而」之「而」,亦疑有误。

【集说】

○ 郭氏雍曰:当名,卦也。 辨物,象也。 正言,彖辞也。 断辞,系之以吉凶者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微显阐幽,幽者不可见,便就这显处说出来。 显者便就上面寻其不可见底,教人知得。 又曰:如显道神德行相似。

○ 又云:微显阐幽是将道来事上看,言那个虽是粗的,然皆出于道义之蕴。 微显所以阐幽,阐幽所以微显只是一个物事。

○ 吴氏澄曰:彰往,即藏往也,谓明于天之道而彰明已往之理。 察来即知来也,谓察于民之故,而察知未来之事。 微显即神德行也,谓以人事之显而本之于天道,所以微其显。 阐幽,即显道也,谓以天道之幽,而用之于人事,所以阐其幽。

○ 蔡氏清曰:人事粗迹也,易书有以微之,盖于至着之中,寓至微之理也。 天道至幽也,易书有以阐之,盖以至微之理,寓于至着之象也。

【案】彰往察来,微显阐幽,承首节伏羲卦画言。 当名辨物,正言断辞,承次节文王卦名言,而因及乎辞也。 彰往察来,即所谓体天地之撰。 微显阐幽,即所谓通神明之德。 当名者,即所谓称名杂而不越也。 命名之后,又复辨卦中所具之物,以系之辞而断其占,则所谓彖也,文王因卦画而为之名辞,故曰「开而」。 有画无文,易道未开也。

其称名也小,其取类也大。 其旨远,其辞文,其言曲而中,其事肆而隐。 因贰以济民行,以明失得之报。

【本义】肆,陈也。 贰,疑也。

○ 此第六章,多阙文疑字,不可尽通,后皆放此。

【集说】

○ 程氏敬承曰:理贞夫一而民贰之,有失得故贰也。 明失得之报,则天下晓然归于理之一,而民行济矣。 济者,出之陷溺之危,而措之安吉之地,此其所以为衰世之意邪。

【案】称名小取类大,以卦名言。 旨远辞文,以彖辞言。 其言曲而中,又申旨远辞文之意,旨远则多隐约,故曲也。 辞文则有条理,故中也。 其事肆而隐,又申名小类大之意,名小则事物毕具,故肆也。 类大则义理包涵,故隐也。

【总论】项氏安世曰:此章专论易之彖辞,易不过乾坤二画,乾坤即阴阳刚柔也。 凡易之辞,其称名取类,千汇万状,大要不越于二者。 而其所以系辞之意,则为世衰道微,与民同患,不得已而尽言之耳。 此断辞之所以作也。 断辞,即彖辞也。

易之兴也,其于中古乎? 作易者,其有忧患乎?

【本义】夏商之末,易道中微。 文王拘于羑里而系彖辞,易道复兴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易之爻卦之象,则在上古伏羲之时,但其时,理尚质素,直观其象,足以垂教。 中古之时,事渐浇浮,非象可以为教,故爻卦之辞,起于中古,此之所论,谓《周易》也。 身既忧患,须垂法以示于后,以防忧患之事。

○ 吴氏澄曰:羲皇之易,有画而已。 三画之卦虽有名,而六画之卦未有名,文王始名六画之卦,而系之以辞。 易道几微,至此而复兴也。 卦名及辞,皆前此所未有,故不云述而云作。 作易在羑里时,故云其有忧患乎。 盖于名卦而知其有忧患也。 下文举九卦之名,以见其忧患之意。

○ 谷氏家杰曰:忧患二字,以忧患天下言,乃吉凶同患意。 民志未通,务未成,圣人切切然为天下忧患之,于是作易,故易皆处忧患之道。

○ 何氏楷曰:圣人之忧患者,忧虑天下之迷复也,乃其处困又何忧患焉。 是故易者,所以忧患天下之忧患也。

是故履,德之基也。 谦,德之柄也。 复,德之本也。 恒,德之固也。 损,德之脩也。 益,德之裕也。 困,德之辨也。 井,德之地也。 巽,德之制也。

【本义】履,礼也。 上天下泽,定分不易,必谨乎此,然后其德有以为基而立也。 谦者,自卑而尊人,又为礼者之所当执持而不可失者也。 九卦皆反身脩德以处忧患之事也,而有序焉。 基所以立,柄所以持,复者心不外而善端存,恒者守不变而常且久,惩忿窒欲以脩身,迁善改过以长善,困以自验其力,井以不变其所,然后能巽顺于理以制事变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郑氏康成曰:辨,别也。 遭困之时,君子固穷,小人则滥,德于是别也。

○ 干氏宝曰:柄所以持物,谦所以持礼者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巽何以为德之制? 曰:巽为资斧,巽多作断制之象,盖巽字之义,非顺所能尽,乃顺而能入之义,是入细直彻到底,不只是到皮子上,如此方能断得杀。 若不见得尽,如何可以行权。

○ 陆氏九渊曰:上天下泽,尊卑之义,礼之本也。 经礼三百,曲礼三千,皆本诸此。 履德之基,谓以行为德之基也。 基,始也。 德,自行而进也。 不行则德何由而积。 有而不居为谦,谦者不盈也。 盈则其德丧矣。 常执不盈之心,则德乃日积,故曰德之柄。 既能谦,然后能复,复者阳复,为复善之义。 人性本善,其不善者迁于物也,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,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,循吾固有而进德,则沛然无他适矣,故曰复德之本也。 知复则内外合矣,然而不常则其德不固,所谓虽得之必失之,故曰恒德之固也。 君子之脩德,必去其害德者,则德日进矣,故曰损德之脩也。 善日积则宽裕,故日益德之裕也。 不临患难难处之地,未足以见其德,故曰困德之辨也。 井以养人利物为事,君子之德亦犹是也,故曰井德之地也。 夫然可以有为,有为者常顺时制宜,不顺时制宜者,一方一曲之士,非盛德之事也。 顺时制宜,非随俗合污,如禹稷颛子是已,故曰巽德之制也。

○ 陈氏琛曰:德之基,就积行上说。 德之本,就心里说,要当有辨。 德之固,是得寸守寸,得尺守尺。 德之地,则全体不穷矣,亦要有辨。

○ 卢氏曰:基与地有别,基小而地大。 基是初起脚跟,积累可由此而上。 地是凝成全体,施用之妙,皆由此而出也。

履和而至,谦尊而光,复小而辨于物,恒杂而不厌。 损先难而后易,益长裕而不设,困穷而通,井居其所而迁,巽称而隐。

【本义】此如书之九德,礼非强世,然事皆至极。 谦以自卑,而尊且光。 复阳微而不乱于群阴,恒处杂而常德不厌。 损欲先难,习熟则易。 益但充长,而不造作。 困身困而道亨,井不动而及物,巽称物之宜而潜隐不露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和而不至,从物者也。 和而能至,故可履也。 微而辨之,不远复也。 杂而不厌,是以能恒。 刻损以脩身,故先难也。 身脩而无患,故后易也。 有所兴为以益于物,故曰长裕。 因物兴务,不虚设也。

○ 程子曰:益长裕而不设,谓固有此理而就上充长也。 设是撰造也,撰造则为伪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称而隐,是巽顺恰好底道理,有隐而不能称量者,有能称量而不能隐伏不露形迹者,皆非巽之道也。 巽德之制也,巽以行权,都是此意。

○ 陆氏九渊曰:履和而至,兑以柔悦承干之刚健,故和。 天在上,泽处下,理之至极不可易,故至。 君子所行,体履之义,故和而至。 谦尊而光,不谦则必自尊自耀。 自尊则人必贱之,自耀则德丧,能谦则自卑自晦。 自卑则人尊之,自晦则德益光显。 复小而辨于物,复贵不远,言动之微,念虑之隐,必察其为物所诱与否。 不辨于小,则将致悔咎矣。 恒杂而不厌,人之生,动用酬酢,事变非一,人情于此多至厌倦,是不恒其德者也。 能恒者虽杂而不厌。 损先难而后易,人情逆之则难,顺之则易,凡抑损其过必逆乎情,故先难。 既损抑以归于善,则顺乎本心,故后易。 益长裕而不设,益者迁善以益己之德,故其德长进而宽裕。 设者,侈张也。 有侈大不诚实之意,如是则非所以为益也。 困穷而通,不脩德者,遇穷困则陨获丧亡而已。 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,道益通。 井居其所而迁,如君子不以道徇人,故曰居其所。 而博施济众,无有不及,故曰迁巽。 称而隐,巽顺于理,故动称宜,其所以称宜者,非有形迹可见,故隐。

【案】复小而辨于物,陆氏盖用韩氏之说,与朱子异,然朱子之义为精。

履以和行,谦以制礼,复以自知,恒以一德,损以远害,益以兴利,困以寡怨,井以辨义,巽以行权。

【本义】寡怨,谓少所怨尤。 辨义,谓安而能虑。

○ 此第七章,三陈九卦,以明处忧患之道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礼和为贵,故以和行也。 有不善未尝不知,故自知也。 恒立不易方,故一德也。

○ 欧阳氏脩曰:君子者天下系焉,一身之损益,天下之利害也。 君子之自损,忿欲耳。 自益,迁善而改过耳。 然而肆其忿欲者,岂止一身之损哉。 天下有被其害矣,迁善而改过,岂止一身之益哉。 天下有蒙其利矣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问:巽以行权,权是逶迤曲折以顺理否? 曰:然。 巽有入之义,巽为风,如风之入物,只为巽便能入,义理之中,无细不入。 又问:巽称而隐,隐亦是入物否? 曰:隐便是不见处。

○ 又云:见得道理精熟后,于物之精微委曲处,无处不入,所以说巽以行权。

○ 又云:兑见而巽伏,权是隐然作底事物,若显然地作,却不成行权。

○ 陆氏九渊曰:履以和行,行有不和,以不由礼故也。 能由礼,则和矣。 谦以制礼,自尊大则不能由礼,卑以自牧,乃能自节制以礼。 复以自知,自克乃能复善,他人无与焉。 恒以一德,不常则二三,常则一。 终始惟一,时乃日新。 损以远害,如忿欲之类,为德之害。 损者损其害德而已。 能损其害德者,则吾身之害固有可远之道,特君子不取必乎此也。 益以兴利,有益于己者为利,天下之有益于己者莫如善。 君子观易之象而迁善,故曰兴利,能迁善则福庆之利,固有自致之理。 在君子无加损焉,有不足言者。 困以寡怨,君子于困厄之时,必推致其命,吾遂吾之志,何怨之有。 推困之义,不必穷厄患难及己也。 凡道有所不可行皆困也,君子于此自反而已,未尝有所怨也。 井以辨义,君子之义,在于济物,于井之养人,可以明君子之义。 巽以行权,巽顺于理,如权之于物,随轻重而应,则动静称宜,不以一定而悖理也。 九卦之列,君子脩身之要,其序如此,缺一不可也。 故详复赈之。

○ 王氏应麟曰:复以自知,必自知然后见天地之心。 有不善未尝不知」,自知之明也。

○ 何氏楷曰:以,用也。 履者,礼也。 用礼以约之,而制作始和,此履所以为德之基也。 所贵乎礼者以其为德之品节也,然惟让为礼之实,不让不为礼,故用谦以制之,此谦所以为德之柄也。

【总论】项氏安世曰:此章亦论彖辞,凡彖辞之体,皆先释卦名,次言两卦之体,末推卦用,故此章之序亦然,以为观彖者之法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上经自干至履九卦,下经自恒至损益亦九卦,上经履至谦五卦,下经益至困井亦五卦。 上经谦至复又九卦,下经井至巽又九卦,上经自复,而后八卦而为下经之恒,下经自巽而未济,亦八卦,复为上经之乾,上下经对待,非偶然者。

○ 叶氏良佩曰:此章二陈九卦,专言卦也。 易道屡迁一章,专言爻也。

【案】此上二章,申象之动乎内,而吉凶见乎外也。 六十四卦之象,皆以乾坤交错而成,中涵天地变化之道,鬼神微妙之德,是所谓动乎内者也,及圣人命之以名,系之以辞,于是吉凶之义昭然见矣。 六十四卦之名,或曰伏羲所命,或曰文王所命,盖自夫子之时而已疑也,但以其所取事类观之,知其非上古淳质时所有,则为文王命名,可以理推。 名当,则卦爻之物可辨,因正言其是非,而吉凶之辞可断,向之体天地之撰,而有以彰往察来,通神明之德而有以微显阐幽者,至是而大备矣。 名杂而不越,故所称者小而义则大,彖所以发其蕴也,故寓意深远而辞则文。 指远辞文,故言虽曲而中,名小类大,故事虽肆而隐,盖由于世衰民疑,而将以济其行,故非探賾索隐,无以尽其变也。 非周事体物,无以悟其心也。 夫吉凶者失得之报而已矣,故下九卦遂言圣人之所处,以示观彖之例。

易之为书也,不可远。 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。 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。

【本义】远,犹忘也。 周流六虚,谓阴阳流行于卦之六位。

【集说】

○ 侯氏行果曰:居则观象,动则玩占,故不可远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六位言虚者,位本无体,因爻始见,故称虚也。

○ 邵子曰六虚者六位也,虚以待变动之事也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易不可为典要,易不是确定硬本子。 杨雄《太玄》排定三百五十四赞当昼,三百五十四赞当夜,昼底吉,夜底凶,吉之中又自分轻重,凶之中又自分轻重。 易却不然,有阳居阳爻而吉底,又有凶底。 有阴居阴爻而吉底,又有凶底。 有有应而吉底,有有应而凶底,是不可为典要之书也。 是有那许多变,所以如此。

○ 蔡氏渊曰:屡迁,谓为道变通而不滞乎物,自易之为书至屡迁,此总言为书为道,以起下文之意也。 自变动不居至唯变所适,言易道之屡迁也。 不居,犹不止也。 六虚,六位也。 位未有爻曰虚,卦虽六位,而刚柔爻画往来如寄,故以虚言。 或自上而降,或由下而升,上下无常也。 柔来文刚,分刚上而文柔,刚柔相易也。 典,常也。 要,约也。 其屡变无常,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而已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不可为典要,变无方也,既有典常,理有定也,故曰易者变易也,不易也。

其出入以度,外内使知惧。

【本义】此句未详,疑有脱误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明出入之度,使物知外内之戒也。

○ 潘氏梦旂曰:易虽不可为典要,而其出入往来,皆有法度,而非妄动也。 故卦之外内,皆足以使人知惧。

○ 蔡氏清曰:卦爻所说者,皆利用出入之事,其出入也,皆必以其法。 法者事理当然之则也,使人入而在内,出而在外,皆知有法而不敢妄为,是使知惧也,知惧必以度。

又明于忧患与故,无有师保,如临父母。

【本义】虽无师保,而常若父母临之,戒惧之至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神以知来,故明忧患。 知以藏往,故知事故。

○ 苏氏轺曰:忧患之来,苟不明其故,则人有苟免之志而怠,故易明忧患,又明其所以致之之故。

○ 朱氏震曰:又明于己之所当忧患,与所以致忧患之故,无有师保教训而严惮之,有如父母亲临而爱敬之,见圣人之情也。

○ 赵氏振芳曰:不特使人知惧,又明于忧患,与所以致忧患之故,谆谆然与民同患,与民同忧,不止如师保之提命,且直如父母之俨,爱之无所不至,虑之无所不周。 故训之无所不切也。

【案】无有师保,如临父母,朱氏赵氏之说甚善,盖上文言出入以度,则人知畏惧,严惮之如师保,及观其示人忧患之故,恳切周尽,使闻之者,不知严惮而但感其慈爱,此圣人之情,所以为至也。 无有者,非无师保也。 人之意中,无有师保也。

初率其辞,而揆其方。 既有典常,苟非其人,道不虚行。

【本义】方,道也。 始由辞以度其理,则见其有典常矣,然神而明之,则存乎其人也。

○ 此第八章。

【集说】

○ 虞氏翻曰:其出入有度,故有典常。 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 不言而信,谓之德行,故不虚行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虽千变万化,不可为典要。 然循其辞,度其义,原寻其初,要结其终,皆唯变所适,是其常典也。

○ 邵子曰:既有典常,常也,不可为典要,变也。

○ 龚氏焕曰:既曰不可为典要,又曰既有典常不可为典要者,以刚柔之变,易无常者言也。 既有典常者,以卦爻之一定而不可易者言也。 刚柔变易之无常,所以卦爻一定而不可易,而一定不易之理,未尝不行于刚柔变易之中也。

【总论】项氏安世曰:此章专论易之爻辞。 「易之为书也不可远,为道也屡迁」二句,一章大指,自「变动不居」至「唯变所适」,言屡迁也。 自出入以度至道不虚行,言不可远也,惟其屡迁,故虚而无常。 不可为典要,惟其不可远,故有度有方有典有常,而不可虚,方其率之也,则谓之辞,及其行之也,则谓之道,辞之所指,即道之所迁也。 人能循其不可远之理,则屡迁之道得矣。

易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以为质也。 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

【本义】质谓卦体,卦必举其始终而后成体,爻则唯其时物而已。

【集说】

○ 韩氏伯曰:质,体也。 卦兼始终之义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物,事也。 一卦之中,六爻交相杂错,唯各会其时,各主其事。

○ 吴氏澄曰:质谓卦之体质,文王原卦义之始,要卦义之终,以为卦之体质,各名其卦而系彖辞也。 爻之为言交也,周公观六位之交错,唯其六爻之时,各因其义而系爻辞也。 此章言六爻,而六爻统于彖,故先言彖,乃说六爻也。

○ 谷氏家杰曰:此章虽兼卦爻,实以卦引起爻,专重在爻上。

○ 何氏楷曰:此章统论爻画,而归重于彖辞,说易之法,莫备于此。 易之为书,纲纪在卦,卦必合爻之全而后成卦。 一画不似,便成他局,圣人之系卦为之推原其始,要约其终,弥纶全卦之理,如物之有体质,至于系爻,则惟相其六位之时而导之宜,因其阴阳之物而立之像,然其大指,要不过推演彖辞之意。

其初难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。 初辞拟之,卒成之终。

【本义】此言初上二爻。

【集说】

○ 干氏宝曰:初拟议之故难知,卒终成之,故易知,本末势然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初辞拟之者,覆释其初难知也。 以初时拟议其始,故难知也。 卒成之终者,覆释其上易知也,言上是事之卒了,而成就终竟,故易知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初与终为对,拟之与卒成之为对,两句文法颠倒相互。

【案】讲家以难知易知属学易者,拟之卒成属作易者。 然圣人作易六爻之条理,混成于心,岂有难易哉。 故初辞拟之、卒成之终两句,是申上两句,皆当属学易者说。

若夹杂物撰德,辨是与非,则非其中爻不备。

【本义】此谓卦中四爻。

【案】杂字撰字辨字,亦当属学易者说。 杂者,参错其贵贱上下之位也。 撰者,体察其刚柔健顺之德也。 德位分而是非判矣。 辨者,剖别之于象,以考验之于辞也。

噫! 亦要存亡吉凶,则居可知矣。 知者观其彖辞,则思过半矣。

【本义】彖统论一卦六爻之体。

【集说】

○ 苏氏轿曰:彖者常论其用事之爻,故观其彖,则其余皆彖爻之所用者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章首第一句言彖,第二句总言六爻,此一节又总言六爻而归重于彖,盖为结语与章首起语相始终。

【案】彖辞之系,文王盖统观六爻以立义者,如屯则以初为侯,蒙则以二为师,师则以二为将,比则以五为君,其义皆先定于彖,爻辞不过因之而随爻细别耳。 其爻之合于卦义者吉,不合于卦义者凶。 故彖辞为纲领,而爻其目也。 彖辞为权衡,而爻其物也。 总之于纲,则目之先后可知。 审之于权衡,则物之轻重可见。 夫子彖传,既参错六爻之义以释辞,示人卦爻之不相离矣。 于此又特指其要而切言之,读易之法,莫先于此。

二与四同功而异位,其善不同。 二多誉,四多惧,近也。 柔之为道,不利远者。 其要无咎,其用柔中也。

【本义】此以下论中爻,同功,谓皆阴位。 异位,谓远近不同。 四近君,故多惧,柔不利远,而二多誉者,以其柔中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崔氏憬曰:此重释中四爻功位所宜也,二四皆阴位,阴之为道,近比承阳,故不利远矣。 二远阳虽则不利,其要或有无咎者。 以柔居中,异于四也。

○ 苏氏轺曰:近于五也。 有善之名,而近于君则惧矣,故二之善宜着,四之善宜隐。

○ 程氏迥曰:易以六居五,以九居二,為卦十有六,雖為時不同,其十有五皆吉,謂人君柔中虛己,而任剛德之臣,其臣亦以剛中應之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二与四同是阴位,若皆以柔居之,则六二六四,同是以柔居阴,故曰同功。 然其位则有远近之异。 五者一卦之尊位,故远近皆自五而言,二与五应为远,四与五比为近,以位之远近有异,而其善亦不同,远者意气舒展而多誉,近者势分逼迫而多惧。 多者,谓不尽然而若此者众耳。 近也二字,释四多惧,谓四之所以惧,不能如二之多誉者,盖廹近尊位不得自安故也。 柔之为道,以下释二多誉。 柔不能自立,近者有所依倚,远者宜若不利。 二远于五而其归得以无咎者,以其用柔而居下卦之中也。

○ 何氏楷曰:月远日则光满,近则光微,此多誉多惧之说也。

【案】吴氏说亦详密,但以二之誉,四之惧,专为以柔居柔者。 三之凶,五之功,专为以刚居刚者,则于经意犹偏。 盖圣人之言,举其一隅,则可以三隅反。 多誉多惧,以二四之位言,不论刚柔居之,皆多誉多惧也。 多凶多功,以三五之位言,亦不论刚柔居之,皆多凶多功也。 下文言「柔之为道不利远者」,则可见二虽多誉,而九二尤善于六二,四既多惧,而九四尤甚于六四也。 又言「其柔危其刚胜邪」,则可见三虽多凶,而九三犹善于六三。 五虽多功,而六五犹让于九五也。 柔之为道,不利远者,为六二言,而九二在其中,并六四、九四皆在其中。 其柔危,为六三言。 而九三在其中,并六五、九五亦在其中,此圣言之所以妙。

三与五,同功而异位。 三多凶,五多功,贵贱之等也。 其柔危,其刚胜邪。

【本义】三五同阳位,而贵贱不同,然以柔居之则危,惟刚则能胜之。

○ 此第九章。

【集说】

○ 侯氏行果曰:三五阳位,阴柔处之则多凶危,则正居之则胜其任。 言邪者,不定之辞也。 或有柔居而吉者,得其时也。

○ 崔氏憬曰:三处下卦之极,居上卦之下,而上承天子,若无含章之美,则必致凶。 五既居中不偏,贵乘天位,以道济物,广被寰中,故多功也。

○ 吴氏澄曰:三与五同是阳位,若皆以刚居之,则九三九五,同是以刚居阳,故曰同功。 然其位则有贵贱之异,贱者刚居刚为太过而多凶,贵者刚居刚为适宜而多功。 「二多誉四多惧」之上,有「其善不同」一句,而「三多凶五多功」之上无之者,誉惧虽不同,而皆可谓之善,凶则不可谓善矣,故不言也。 「贵贱之等也」五字,释「三多凶」,谓三之所以凶,不能如五之功者,盖贵贱有等,贱者不与贵者同故也。 「其柔危」以下释「五多功」,五为尊位,以柔居之则不胜其任而危,惟刚居之,则能胜其任而有功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其柔危,其刚胜,专为三言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或远或近,或贵或贱,此所谓爻有等,故曰物者,是为杂物,或柔中,或不中,或多誉,或多惧,或多凶,或多功,又或柔危而刚胜,此所谓撰德也。 而辨是与非,举具其中矣。

【案】柔危刚胜,吴氏以为指五,胡氏以为指三,侯氏兼之,须分别融会,乃得经意。

【总论】何氏楷曰:章末覆举中爻,所以略初上不言者,盖初上非用事之地,故所重在时位。 中四爻用事之地,故惟重在德行也。 若夫卦主在初上者,则不可以此例论。 此章为易之凡例,求卦爻之义者,执此以求之而已。 然仅曰要曰多曰过半,则虽圣人犹未敢轻言之。 韦编三絶,有以夫。

【案】此上二章,申爻之动乎内,而吉凶见乎外也。 道屡迁者,于周流六虚见之,无常相易,所谓周流者也。 唯变所适,所谓屡迁者也。 此则爻之动乎内者,及系辞而吉凶见,则使人于日用出入之间,各循乎法度而知惧,盖凛乎师保之严矣。 再观其开示人以忧患,与其所以至忧患之故,不啻父母之谋其子孙者,又使人无有师保之严,但如临父母之亲而已。 夫是以由其辞而揆之,则不可为典要者,未尝不有典常,而欲体其道而行之,则所谓不可远者,又存乎其人之不远于道也。 下文遂以辞之典常言之,大约初上虽无位,而为事之始终。 自二至五,则居中而正,为用事之位。 玩辞者,拟其初,竟其终,参合其物理,以辨其是非而求其备,此学易之法也。 然彖者括始终以立体,而爻则其趋时之物而已,故知者观彖辞而爻义已大半得,此又学易之要也。 又举中四爻而申之,以见凡当位用事,则有誉有惧,有凶有功,非初上无位而或在功过之外者比也。 圣人所谓明忧患与故者,于此尤谆谆焉。

易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。 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,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。 六者非它也,三才之道也。

【本义】三画已具三才,重之故六,而以上二爻为天,中二爻为人,下二爻为地。

【集说】

○ 项氏安世曰:言圣人所以兼三才而两之者,非以私意傅会三才之道,自各有两,不得而不六也。

道有变动,故曰爻。 爻有等,故曰物。 物相杂,故曰文。 文不当,故吉凶生焉。

【本义】道有变动,谓卦之一体。 等,谓远近贵贱之差。 相杂,谓刚柔之位相间。 不当,谓爻不当位。

○ 此第十章。

【集说】

○ 陆氏绩曰:天道有昼夜日月之变,地道有刚柔燥湿之变,人道有行止动静吉凶善恶之变,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,故谓之爻者也。

○ 孔氏颖达曰:三才之道,既有变化移动,故重画以象之,而曰爻也。 物者,物类也。 爻有阴阳贵贱等级,以象万物之类,故谓之物也。 若相与聚居,间杂成文,不相妨害,则吉凶不生。 由文之不当,相与聚居不当于理,故吉凶生也。

○ 张子曰:故曰爻,爻者交杂之义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爻有等者,初二三四五上也。 物相杂者,初三五与二四上,阴阳相间也。 文不当者,九居阴位,六居阳位也。

○ 李氏简曰:一则无变无动,兼而两之,故三才之道,皆有变动,以其道有变动,故名其画曰爻。 爻者傚也,言六画能傚天下之动也。 爻有贵贱上下之等,故曰物。 物有九六杂居刚柔之位,则成文,交错之际,有当不当,吉凶由是生焉。

○ 汪氏咸池曰:文既相杂,岂能皆当,故有以刚居柔,以柔居刚,而位不当者,亦有以柔居柔,以刚居刚,而位未必皆当者,则吉凶于是而生矣。

○ 何氏楷曰:不当者非专指阳居阴位,阴居阳位也。 卦情若淑,或以不当为吉。 卦情若慝,反以当位为凶。 要在随时变易得其当而已。

○ 吴氏曰慎曰:以时义之得为当,时义之失为不当,不以位论。

易之兴也,其当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邪? 当文王与纣之事邪? 是故其辞危,危者使平,易者使倾。 其道甚大,百物不废。 惧以终始,其要无咎,此之谓易之道也。

【本义】危惧故得平安,慢易则必倾覆,易之道也。

○ 此第十一章。

【集说】

○ 张氏栻曰:既惧其始,使人防微杜渐,又惧其终,使人持盈守成,要之以无咎而补过,乃易之道也。

○ 高氏攀龙曰:一部易原始要终,只是敬惧无咎而已,故曰惧以终始。 无咎者善补过也,易中凡说有喜有庆,吉、元吉,都是及于物处,若本等只到了无咎便好。

○ 赵氏光大曰:危者使平二句,即是辞危处,使之不可作易。 使之,言由危而平者,危使之也。 言其理之必然,若有以使之也。 易之道,与其道甚大,道字正相应。

○ 何氏楷曰:使者天理之自然,若或使之也,所谓殖有礼,覆昏暴,天之道也。

【案】此上二章,申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也。 所谓变者,生于三才之道,以两而行,交合相济,迭用不穷也。 写之于易,则以其两相交也,而名为爻。 所处之位不同也。 而名为物,所以处是位者,又相错也,而名为文。 相错则有当有否,而吉凶于此生,大业于此起矣,故曰功业见乎变。 虽然,上古之圣,以是济民用焉,而辞未备也。 文王当殷商之衰,忘己之忧,而惟世之患,是故其因事设戒者,无非欲人战战兢兢,免于咎而趋于平也,是所谓以身立教。 反复一编之中,千载之上,心如见焉,故曰圣人之情见乎辞。

夫干,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恒易以知险。 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德行恒简以知阻。

【本义】至健则所行无难,故易。 至顺则所行不繁,故简。 然其于事,皆有以知其难,而不敢易以处之,是以其有忧患,则健者如自高临下,而知其险。 顺者如自下趋上,而知其阻,盖虽易而能知险,则不陷不险矣。 既简而又知阻,则不困于阻矣。 所以能危能惧,而无易者之倾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孔氏颖达曰:干之德行恒易略,不有艰难。 以此之故,能知险之所兴。 若不易则为险,故行易以知险也。 坤之德行恒为简静,不有繁乱。 以此之故,知阻之所兴,若不简则为阻难,故行简以知阻也。

○ 苏氏轺曰:已险而能知险,已阻而能知阻者,天下未尝有也。 是故处下以倾高,则髙者毕赴。 用晦以求明,则明者必见。 易简以观险阻,则险阻无隐情矣。

○ 张子曰:简易然后知险阻,简易理得,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险与阻不同,险是自上视下,见下之险,故不敢行。 阻是自下观上,为上所阻,故不敢进。

○ 项氏安世曰:易与险相反,惟中心易直者能照天下险巇之情。 简与阻相反,惟行事简静者,能察天下繁壅之机。

○ 李氏简曰:两险相疑,两阻相持,则险不能知险,知天下之至险者,至易者也。 阻不能知阻,知天下之至阻者,至简者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前言乾坤之易简,此言乾坤之所以为易简,盖乾之德行,所以恒易者,何也? 乾,天下之至健也,坤之德行,所以恒简者。 何也? 坤,天下之至顺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天下之至健,天下之至顺,犹《中庸》云「天下至诚」、「天下至圣」相似,皆以人言。 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乾元亨利贞,此天下之至健者也。 安贞之吉,应地无疆,此天下之至顺者也。

能说诸心,能研诸侯之虑,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。

【本义】「侯之」二字衍。 说诸心者,心与理会,干之事也。 研诸虑者,理因虑审,坤之事也。 说诸心,故有以定吉凶。 研诸虑,故有以成亹亹。

【集说】

○ 张子曰:易简故能说诸心,知险阻故能研诸虑。

○ 朱氏震曰:简易者我心之所固有,反而得之,能无说乎。 以我所有,虑其不然,能无研乎。

○ 《朱子语类》云:能说诸心,能研诸虑,方始能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。 凡事见得通透了,自然欢说。 既说诸心,是理会得了,于事上更审一审,便是研诸虑。 研是更去研磨。 定天下之吉凶,是剖判得这事,成天下之亹亹,是作得这事业。

○ 张氏栻曰:心之说也,不忤于理。 虑之研也,不昧于事,则得者为吉,失者为凶。 吉凶既定,则凡勉于事功者,莫不弘之不息以成其功矣。

○ 谷氏家杰曰; 能说诸心,能研诸虑,二能字应下成能之能。 见此理人人具有,唯圣人能说能研耳。

是故变化云为,吉事有祥,象事知器,占事知来。

【本义】变化云为,故象事可以知器。 吉事有祥,故占事可以知来。

【集说】

○ 蘇氏軾曰:言易簡者無不知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問:有許多變化云為,又吉事皆有休祥之應,所以象事者於此而知器,占事者於此而知來。曰:是。

○ 何氏楷曰:凡人事之與吉逢者,其先必有祥兆。天人相感,志一之動氣也。聖人作易,正以迪人於吉,故獨以吉事言之。與吉之先見同義。

天地設位,聖人成能。人謀鬼謀,百姓與能。

【本義】天地設位而聖人作易以成其功,於是人謀鬼謀,雖百姓之愚,皆得以與其能。

【集說】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「天地設位」四句,說天人合處。天地設位使聖人成其功能,人謀鬼謀則雖百姓亦可與其能。成能與與能,雖大小不同,然亦是小小底造化之功用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圣人成天地所不能成之能,百姓得以与圣人所已成之能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凡卜筮问易者,先须谋诸人,然后乃可问易。 虽圣人亦然,故《洪范》曰「谋及卿士,谋及庶人」,然后曰「谋及卜筮」。 又曰:「朕志先定,询谋佥同」,然后「鬼神其依,龟筮协从」是也。

八卦以象告,爻彖以情言。 刚柔杂居,而吉凶可见矣。

【本义】象,谓卦画。 爻彖,谓卦爻辞。

【集说】

○ 崔氏憬曰:伏羲始画八卦,因而重之,以备万物而告于人也。 爻,谓爻下辞。 象,谓卦下辞。 皆是圣人之情,见乎系辞,而假爻象以言,故曰「爻彖以情言」。 六爻刚柔相推,而物杂居,得理则吉,失理则凶,故吉凶可见也。

○ 蔡氏清曰:八卦以象告,则刚柔杂居矣。 爻彖以情言,则吉凶可见矣。

变动以利言,吉凶以情迁。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,远近相取而悔吝生,情伪相感而利害生。 凡易之情,近而不相得则凶。 或害之,悔且吝。

【本义】不相得,谓相恶也。 凶害悔吝,皆由此生。

【集说】

○ 崔氏憬曰:远,谓应与不应。 近,谓比与不比,或取远应而舍近比,或取近比而舍远应,由此远近相取,所以生悔吝于系辞矣。

○项氏安世曰:「爱恶相攻」以下,皆言「吉凶以情迁」之事,而以六爻之情与辞明之,吉凶悔吝利害之三辞,分出于相攻相取相感之三情,而总属于相近之一情。 此四者,爻之情也。 命辞之法,必各象其爻之情,故观其辞可以知其情。 利害者,商略其事有利有不利也,悔吝则有迹矣。 吉凶则其成也,故总而名之曰吉凶。 相感者情之始交,故以利害言之。 相取则有事矣,故以悔吝言之。 相攻则其事极矣,故以吉凶言之。 爱恶远近情伪,姑就浅深分之,若错而综之,则相攻相取相感之人,其居皆有远近,其行皆有情伪,其情皆有爱恶也,故总以相近一条明之。 近而不相得,则以恶相攻而凶生矣,以伪相感而害生矣,不以近相取而悔吝生矣。 是则一近之中,备此三条也。 凡爻有比爻,有应爻,有一卦之主爻,皆情之当相得者也。 今称近者,正据比爻言之。 反以三隅,则远而为应为主者,亦必备此三条矣。 但居之近者,其吉凶尤多,故圣人概以近者明之。

○ 吴氏澄曰:害者利之反,凡占曰不利、无攸利者,害也。 近而不相得,则凶害悔吝。 其相得,则吉利悔亡无悔无咎,从可知也。

○ 胡氏一桂曰:「凡易之情」以下,独举近者总言之。 近而相取,其情乃不相得,此必其初之以伪感,终至于恶而相攻,是以凶耳。 既至于凶,其于害,悔吝可知已。

○ 蔡氏清曰:「爱恶相攻」三句平等说,下文却合言之。 曰:大抵凡易之情,近而相得者为贵,不相得而远者亦无害。 唯是近而不相得者则凶,又有害而悔且吝矣。

○ 又曰:吉凶悔吝利害六字,大抵吉凶重于利害,利害重于悔吝,故末句先凶次害,又次悔吝,而凡曰吉凶见乎外,吉凶以情迁,则皆该利害与悔吝矣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「近而不相得」是解「远近相取而悔吝生」一句,并「爱恶相攻」两句亦解。 盖远近相取而悔吝生,这里分情相得不相得。 情相得者,远相取而悔吝。 情不相得者,近相取而悔吝。 但此意未明,故于此发之。 只曰近不曰远者,举近则远者可以三隅反也。 夫近而不相得则凶,可见恶相攻而凶生者,以其近也。 伪相感而害生者,亦以其近也,故曰是伥解「爱恶相攻」两句。

【案】此条诸说相参,极详密矣,然尚有须补备者,诸说皆以近为相比之爻,于易例未尽,应爻虽远,然既谓之应,地虽远而情则近也。 先儒盖因上章「四多惧,近也。 柔之为道不利远者」,故必以相比为近,然彼就二四而言之,则有远近之别。 此就六爻而统论之,则比与应皆近也。 观蒙之六四曰「独远实也」,以其比应皆阴也,如虽无比而有应,亦不得谓之远实矣。 故易于应爻有曰婚媾者,有曰宗者,有曰主者,有曰类者,皆亲近之称也。 远近相取,须分无比应者为远,有比应者为近,乃为完备。

○ 易之情,其有远近者,固从爻位而生,若爱恶情伪,则从何处生来? 须知,易爻吉凶,皆在时、位、德三字上取。 时随卦义而变,时变则有爱恶矣。 如泰之时则交,否之时则隔,比之时则和,讼之时则争,是爱恶相攻者,由于时也。 位逐六爻而异,位异则有远近矣。 如比之内比外比,观之观光者,近也。 蒙之困蒙,复之迷复者,远也,是远近相取者,由于位也。 德由刚柔当否而别,德别则有情伪矣,如同人五之号咷,豫二之介石,以中正也。 同人三之伏戎,豫三之盱豫,以不中正也。 是情伪相感者,由于德也。 时有消息盈虚之变,位有贵贱上下之异,德有刚柔善恶之别,此三者皆吉凶悔吝之根,然其发动,皆因彼己之交而起。 所谓彼己之交者,比也,应也。 非因比应,则无所谓相攻也,无所谓相取也,无所谓相感也。 所谓相攻相取相感者,皆以比应言之,故下独举近而不相得以见例。 近而相得,相爱者也,相取者也,以情相感者也,善之善者也。 不相得者而远,则虽恶而不能相攻也,不近而不得相取也,虽伪而不与相感也,善之次也。 宜相得者而远,则虽爱而不得相亲也,不近而不能相取也,虽有情而无以相感也,又其次也。 惟近而不相得,则以恶相攻,以近相取,以伪相感,人事之险阻备矣,大者则凶,极其恶之情者也,同人三之敌刚是也。 次者则害,防其伪之端者也,兑之介疾孚剥是也。 轻者犹不免于悔吝,如豫萃之三,虽以近而从四,然以非同类而曰悔曰吝者此也。 易者教人知险知阻,故特举此条以见例,余者可以三隅反也,故观易者,须先知时、位、德、比、应五字,又须知时、位、德之当否,皆于比应上发动,其义莫备于此章矣。

将叛者其辞慙,中心疑者其辞枝。 吉人之辞寡,躁人之辞多。 诬善之人其辞游,失其守者其辞屈。

【本义】卦爻之辞,亦犹是也。

○ 此第十二章。

【集说】

○ 王氏申子曰:歉于中者必愧于外,故将叛者其辞慙。 疑于中者必泛其说,故中心疑者其辞枝。 基德之人见理直,故其辞寡。 躁竞之人急于售,故其辞多。 诬善类者,必深匿其迹而阴寓其忮,故其辞游。 失其守者,必见义不明而内无所主,故其辞屈。

○ 吴氏澄曰:此篇之首,泛言辞变象占四道,而末句归重于辞,巳以本于圣人之情。 至于卒章凡三节,其中亦言四道,而首末皆言彖爻之辞,末又本于易之情,以终系辞之传。 盖唯圣人之情,能知易之情而系易之辞也,是为一篇始终之脉络云。

○ 张氏振渊曰:此节即人之辞以情迁者,验易之辞以情迁也。

【案】此章亦总上十一章之意而通论之,易简即上下传首章所谓乾坤之理,而圣人体之以立极者,故此即以乾坤为圣人之名称,见易道之本,圣心所自具也。 易与险反,故知险。 简与阻反,故知阻。 以是说诸心,即以是研诸虑。 凡天下所谓吉凶亹亹者,固已豫定取成于圣人之心矣,于是仰观变化俯察云为,知以藏往而通其象,神以知来而裕其占,此所以作易而天地之功以成,百姓之行以济也。 爻象动乎内者以象告,吉凶见乎外者以情言,功业见乎变者以利言,圣人之情见乎辞者以情迁。 时有顺逆而爱恶生焉,位有离合而远近判焉,德有淑慝而情伪起焉,此三者易之情也。 吉利凶害悔吝之辞,所由兴也。 在易则为易之情,圣人从而发挥之,则吉凶之途明,而利害之几审,此即圣人之情也。 故言凡人之情着于辞而不可掩者六,反切上章所谓有忧患者辞危也。

版权: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iyunzhai.com/10385.html

相关推荐

元字敬道,谯国龙亢人,僣号僞楚皇帝,事见《晋书》本传。 《隋书•经籍志》有《周易系辞》二卷,晋…

28,396

http://zhouyipress.oss-cn-beijing.aliyuncs.com/2024/09/2024090507105616.mp4

11,262

书名:御纂周易折中 作者:(清)李光地 电子书状态:完成校对 《御纂周易折中》简称《周易折中》,…

1,916

御纂周易折中序 易学之广大悉备,秦汉而后,无复得其精微矣! 至有宋以来,周邵程张,阐发其奥,唯…

4,269
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
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

助力内容变现

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

点击联系客服

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客服电话

15689987323

客服邮箱

3131816650@qq.com

扫描二维码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访问本站